你家孩子为啥计算老出错

白癜风病该如何治疗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88716.html

一、刨根问底——对计算中“常见错误”的分析

有学者对数学学习中的错误作了研究,“从现实的错误类型中可清楚地看出,很多错误是有规律的而不是偶然的,从学习者身上观察到的一系列错误表明,错误不是教给的,而是学习者构造了自己特有的概念与程式造成的”。

(一)、汇集错题资源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应有尽有,我整理出了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凭着感觉走:低年级学生处理信息,通常是在大脑中形成图像画面。由于各种原因,处理这些图像时出现了种种错误。

第二类是火候不到位:主要是学生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瞬时记忆或短时记忆能力不足。如果数学中应该记忆的内容在头脑中记忆不清晰,就会使得计算速度缓慢、正确率降低。

第三类是计算习惯差:主要是不良的态度、习惯引发的差错。

(二)、测验访谈

1、初次检测:从收集整理的错题中可以发现,计算错误的产生与学生的心理有着相当大的联系,我将错误率高的题目进行了重新编排、整理,设计出一份计算练习,发放给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进行检测。

对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错误,找到相应的学生进行访谈。

访谈1:例题64-8,27+9等。

访谈2:例题35-4,27-9,34-5等。

访谈3:例题()+2=8,()-9=3,()+11=20等。

访谈4:例题46-19,57+18等。

2、调整再测:对上面()+2=8、()-9=3这种类型的题,我发现,只要把题目读给学生听,学生都是可以写出正确答案的。并在原来试卷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准确率高的题目,再次编排了一套练习,发给二年级的其余两个班的孩子进行检测,收回的练习中12-()=8正确率很高,20-()=6也是如此。

3、总结补测: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所以才会出现类似4-4=1的现象,于是,我把同样的练习让一年级学生试做,结果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像64-8、27+9、12-2、6-6等这种前面的数可以被后面的数整除的减法计算题,他一道也没有错,错误率高的是一些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错题,结合案例,可以将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进行归因。

1、情感影响

良好的情绪,对学习的信心,都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特别是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更直接地影响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测验中最迟交卷的那位同学在做题时,做题多次涂改,对做过的题目缺乏信心,情绪紧张,做题没有顺序性,做题的顺序随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就是看见哪道写哪道,导致最后他思维非常混乱,计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

2、认知影响

(1)、知觉与注意的影响:例如35-4,27-9,34-5这类题目,案例中学生7,学生8,学生9的回答,他们都是把被减数的个位与减数看混,位置互换。由于儿童缺乏专注力和问题转化的能力,通常只能以自认为正确的直觉反应作出解答。

例如,()+2=8这道计算题,出错的学生在括号中均填入10;()+11=20,学生在括号中均填入31。这类题干扰能力较强,如果学生目的性不明确,不理解题意,很容易出错。低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强,排除干扰能力较差,看到哪里就是哪里,很容易把题目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大脑中变化。显然,学生把上述种类的题,变为了2+8=?11+20=?

(2)、信息提取错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不再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但是这并不说明学生在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题时就不出现错误。而分析错误的主要原因,归因为在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信息失败。例如,学生记住了25×4=,再遇到这两个因数相乘,无须再列竖式计算直接可写出结果。而遇到24×5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给出的答案。

(3)、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像练习卷中64-8,27+9,18+9,4-4,这类前面的数可以被后面的数整除的加减法计算题,学生出现错误的计算结果并非是加减退位造成的,而是大部分运用乘法口诀表解题。由于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往往要对知识加以巩固训练,因此一段间内反复练习乘除法,学生产生了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与变通性,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回忆前面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干扰,导致计算错误。

(4)、没有理解概念本质: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概念,即没有掌握算理,而是生硬地记计算方法。所以学生习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对于知识他们不会迁移,更不会运用。而这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并没有“进位加,退位减”的意识,学生并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抽象运算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了。

二、药到病除——减少“计算中常见错误”的对应策略

策略一:用鼓励暖人心——情感投入

首先要以理服人,让孩子们深刻明白检查习惯的重要性;其次外在督促,树立榜样,对班级中做得好的同学,多表扬,平时我们还可以多举办几次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然后定期反馈,评比先进,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建立相关奖励制度,评比“仔细星”、“认真星”等。最后及时评价,增强信心,往往一个小小的“优秀作业”、“作业认真”、“进步真大”的鼓励会给孩子们一个莫大激励:“下一次我会写得更好,做得更快。”教师的适当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和学好数学的勇气。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基础的笔算是不存在的,一个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一定意义上是口算能力的反映。在口算的过程中,有记忆和思维的参与,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就要重视口算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

1、理解算理,以理驭法。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口算的关键。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0时,可以先算2+3=5,再把“5”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5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加3个十得到5个十,也就是5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例如班里有个小来同学,他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每次碰到口算,他就抓耳挠腮,急得馒头大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原来这个孩子没有掌握退位减法的算理,遇到退位减法他就乱做一气。考虑到他的心理状态,我想如果一味地批评他,孩子会更着急,更害怕口算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主动把孩子留了下来,先用鼓励地语气告诉孩子老师留他的目的,原来老师并没有要批评他,孩子大大地舒了里一口气,接着一边给孩子讲解题目一边帮助孩子理解算理,看着他似懂非懂的小脸,我又耐心地再讲一遍……慢慢地,我发现孩子改变了,做口算的时候更自信了,遇到不会做的,他还会主动来请教老师。他对我说:“老师,我听懂了,所以我会做了!”

2、训练口算,持之以恒。①坚持每天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每天课前都有5分钟的口算基本训练。②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③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我们班的小芸就是口算训练中受益最大的孩子。小姑娘由于是零起点,一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能力特别弱,每天练习口算都哭鼻子,不愿意做。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变化了口算的练习形式,把10以内的加减法做成了口算卡片,通过翻卡片的形式让孩子来练习,口算练习不用写,小姑娘可开心了。爸爸妈妈还和小芸进行翻卡片比赛,比比谁更厉害,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小芸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质的飞越,小姑娘再也不会谈口算色变了!

策略二:抓基础重习惯——知识夯实

1、强化首次感知

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烙印。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因此,教学数概念时,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

例如,点数1个1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5个5个地数,2个2个地数,数到,并且要知道里面有几个1?里面有几个10?这完全要孩子亲自做动作,理解动作,内化在脑子里,才会有的结果。又如,知道数是怎么来的?数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知道什么是1个1?1个1是();1个1和1+1有什么区别,3个3和3+3一样吗?在孩子们的反复动手试验中,更深层的领悟到了1个10和1个1是11,5个10和8个1是58;36里面有3个10和6个1;里面有10个10……数概念就是让孩子对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基石,通过动手、大声说话,实际操作,让孩子自己感悟自己所做的动作,与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数的内包含关系。

2、积累估算经验

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千克和1米。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和估算能力,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例如,根据一堆物体的数量估计另一堆物体的数量,根据自己的身高估计门的高度,根据所建立的“一个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估计长度、时间、重量等,并适当地以实际结果进行对比,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估计经验,另一方面渗透了“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又如,可以利用估算“对笔算进行验算”,与笔算的学习结合起来,如笔算28+35后可这样验算:因为、、30+40=70,所以计算结果应小于70。若计算结果大于70,则可以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估算也是一种验算方法,能快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3、养成计算习惯

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看、想、算、检四个环节。

看:小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想:确定运算步骤。   

算: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此外,养成细致的计算习惯,确保过“五”关。

(1)抄题关。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

(2)审题关。做计算题,要能够拿起笔就算,但必须先审题,要看清这道,防治上一道题的负迁移,切忌一味图快。

(3)书写关。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忌胡子连住辫子。

(4)验算关。计算完,注意对原题进行细致验算。

(5)注意关。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