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秋天的雨,翩翩而来,像是一位神奇的画家,大地在它的笔下变得更加美丽。
经过秋雨洗礼后的凤冈,让人神清气爽。一大早,龙泉街道三坝社区的余平华就早早起床,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创作。
铺宣纸、倒墨水……准备工作做好后,伸出右手中指,在装有墨汁的碗里划了几圈,就立刻在宣纸上比划比划,不一会儿,《忆秦娥娄山关》便跃然纸上,成为一幅漂亮的字画。
今年56余平华六岁随父亲练习毛笔书法、指书,自创泥火板书,独爱指书。长期致力于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指代笔弘扬传统文化,用火与泥创制出独具特色的“泥火板书”,铸就了别样人生。
余平华的字藕断丝连,栩栩如生,能表达汉字之美,有时还呈现出毛笔、硬笔、钢笔书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字迹流畅,既有毛笔的柔软,又有硬笔的刚劲,自成韵味。
为了传承好书法艺术,他还开设了一个书法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加入到练习书法的队伍中来,同时他还积极参加送春联下乡、到学校免费为学生开展书法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喂,余老师,后天有个活动,要邀请你参加,你是我们凤冈的名人,一定要来哦。”
记者采访余平华的时候,他的电话不断响起,不断有人邀请参加活动,现场写字。
余平华用手指书法坚持了30多年,有时候一天要写到几十张,写到后面来手指都磨破了、出血了。
“我们用再好的毛笔都写不出这样好的字,看来只要字写得好,不一定用笔。”陪同记者采访的凤冈县委组织部干部牟雪松看到余平华的创作后感叹地说,手书确实有创意,也有特色,平时都是看毛笔字,现在用手写,写出来确实看起来质感和毛笔写的不一样,更有质感。
余平华在坚持传承“指书”文化的同时,他还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泥火板书”。如今,余平华已是凤冈的名人,人称“凤冈一指”,还成为非遗传承人。
去年,余平华被凤冈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为乡土文化型一级“乡村掌墨师”。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我要利用乡村掌墨师这个平台把它传承好,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书法,喜欢这方面的艺术,还要让更多的人来把它传承下去。”余平华说,尽管指书传承难,但他每年都会坚持带四期余名学生,以钢笔、毛笔字打基础,从中挑选有灵性的孩子传授指书绝活。
如何才能管好、用好广大乡土人才,赋予他们自身职能,挖掘他们潜在价值,让他们在乡村大舞台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凤冈县决策层一直在思考。
要释放人才干事活力,就需要在“用”上下功夫。凤冈咬住了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咬住了牛鼻子,进一步厚植基层人才沃土, 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凤冈县通过实施“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组建了一支掌握一定技艺技术、在某一领域处于 水平、具有较高威望的“乡村掌墨师”人才队伍,不断发挥乡土人才作用,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头活水,更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余平华是龙泉街道三坝社区文人墨客,那在龙泉街道的另一端的凤翔社区,则有一位巾帼英雄,她就是以“诚信经营”而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凤冈县经营管理型“乡村掌墨师”冯仁芬。
年1月,凤翔社区来了多名新市民,如何让这么多搬迁群众尽快融入集中安置社区,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最终目标?就业才是破解搬迁群众长远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刚好,冯仁芬踏着点子而来,在凤翔社区开办凤冈县雅泰恒手套厂,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
因为家庭贫困,冯仁芬16岁便外出打工。16年后,她带着技术和积蓄回乡创业,在家门口开起了手套厂,吸纳不少留守妇女务工,成了周边留守妇女、陪读妈妈的主心骨。
如今,冯仁分的手套厂解决了70多人的就业问题。由于手套加工简单,只需要下料、拼缝、包边、合缝等六道工序,不少群众还选择将材料拿到家里做,把工作岗位送到了群众家里。
冯仁芬开办的手套厂已有6年了,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困难群众、留守妇女、“陪读妈妈”增加了家庭收入,带动她们实现了自力更生、增收致富。冯仁芬和她的手套厂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就业车间、遵义市巧手脱贫基地等多项荣誉。
因经营得当,信誉度高,厂容及规模不断扩大,已扩至凤冈外的务川、德江、沿河、江口、毕节等13个县、市,现有职工余人,其中妇女余人。公司生产的手套主销中石化、华为、富士康、三星几家大公司,年产值已达多万元。目前,冯仁芬和日本一家公司签订了三年的订单。
余平华、冯仁芬只是凤冈众多“乡村掌墨师”中的其中之二,他们正在各自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凤冈县结合发展所需,尊崇民间历来对“泥木石”三帮工匠的尊称,给这类文凭不算高、覆盖乡村领域广、掌握一定专业技术且具有较强农村工作经验的乡土人才定名为“乡村掌墨师”,全面推行“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为乡村聚才、赋能、振兴。
为此,凤冈县成立了“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打造“乡村掌墨师”乡土人才品牌,构建“乡村掌墨师”发展体系,形成“县委主导、部门主推、镇乡主抓、群众主动”的乡土人才发展格局,真正把 人才引导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来。
按照产业引领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技能型、社会治理型、乡土文化型“五型”人才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建立“乡村掌墨师”台账,壮大人才储备。截至目前,已认定基础型“乡村掌墨师”人,拔尖型“乡村掌墨师”人,扶持回乡创业人员0余人。
此外,凤冈县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训什么”为原则,采取课堂与现场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对帮扶“拜师”相结合的梯次培养方式,制定“乡村掌墨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方案,设置农业、基层治理、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和“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形势政策+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全面提升“乡村掌墨师”综合素质。
截至目前,共计30名“乡村掌墨师”入选“两代表一委员”,建立大师工作室2个,实训基地1个,创办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30余家。
如今,乡村掌墨师已成为凤冈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通过“乡村掌墨师”人才振兴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让众人变“能人”,让“能人”带众人的良好发展氛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树涛
编辑蒋洪飞
二审陈颖
三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