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加生从钢笔到电脑十八洞酒我与湘西

从事皮肤病白癜风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我与钢笔之缘,得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我读小学。 次看到钢笔,是土改工作队的一位同志从上衣口袋抽出一个黑亮亮的东西,旋开上一半,露出笔尖便在纸上划起来,他说这是钢笔。那时候,钢笔是时髦、富有的象征。县城保靖、州府吉首都少有钢笔卖。哪个人有一支钢笔,都要很明显地别在上衣口袋,显示有文化,那才叫雄!我们上学用的是毛笔,书包里要装砚池、墨,很不方便,书包和书常被毛笔筒漏出来的墨水染黑。那时就想,要是有一支钢笔该多好啊!

小学毕业,我考取葫芦二中。去上学的前两天,堂叔挑着两箍枞膏树块子柴引我下街(县城)。卖完柴后,堂叔带我到一个小小的百货店,叫老板从货柜里取出一盒钢笔。“啊,钢笔!”堂叔要我挑一支,我挑不来,老板就为我们选了一支黑色“永生”依金笔,堂叔付了一块二角钱。那时,他那两箍块子柴只卖八角钱,堂叔却舍得花钱给我买钢笔,那是要我读好书,有出息啊!

回家的路上,我暗暗地在口袋里摸了好几回,生怕它打落。我带着堂叔给我买的钢笔到了葫芦二中,我没有把它别在上衣口袋里,我怕丢掉。做作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朝我手上看,他们大多都用醮水笔。钢笔陪伴我读完初中,后来我读师范学校,堂叔给我的那只钢笔依然陪伴着我。那时候钢笔多了,学校和班级每年都评 学生,奖品除一纸奖状外,就是钢笔和日记本,我书包里的钢笔渐渐多了起来。假期回家,我把多余的钢笔分给弟妹,也要他们好好学习。

六十年代,我当上了老师,备课改作业更是离不开钢笔。我开始盘算用自己的工资买一支好点的钢笔。那时,中小学生都已经普遍使用钢笔了。百货商店的文化用品柜,钢笔琳瑯满目,价格有一元到多元不等,我那时的工资只有30多元,对标价多元的钢笔只能望望而已,心有余力不足。

文化革命结束那年的暑假,我在县城百货公司买了一支7元钱的金星依金钢笔,算是了却心愿。有了一支好钢笔,心有其安。事偏凑巧,那年秋天我调到教育部门工作,翌年调县宣传部工作,从事新闻采访,新买钢笔更有了用武之地!

年冬,我代表保靖县农村改革实行双层经营的典型参加州里的一个农村工作会,中午休息逛街时,在团结路一家百货公司文化用品柜前停了下来,看到一盒盒排列整齐、多个品牌、价格不一的钢笔,我有点懵了, 花18.5元钱买了一支淡红色金星牌依金笔,完成了我多年来想买一只好一点钢笔的心愿,这已是花了我半个月的工资了。拿回住处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这可是混饭吃的行头啊!

年考吉首大学中文进修班,我揣着这支笔进入考场,顿觉胸有成竹,答卷时也是得心应手、畅如流水,结果以第23名资格录取(预招名实录73名)。毕业后我被调到州政府工作,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钢笔于我有功,我对它亦时时料理、关爱有加。九十年代后期,我调到州地方志办工作,原用的钢笔笔尖已磨得变形,该换新的了。一次去北京出差,逛王府井大街时同事们都必买一样东西。那时,我们的荷包都是胀鼓鼓的,我大胆选购了一只标价为元实售元的“百乐”牌钢笔。那时月薪已到多元,有底气了!这支外貌华丽、价高小巧身带红斑的“百乐”钢笔,陪伴我编修州志,白天抄资摘要、夜晚穿珠成篇。四年时间,与同事们从千余万字的资料中编纂成两百万字的《湘西州志》,实属不易。后来,该书获湖南省年度社科一等奖,这应该有“百乐”牌钢笔的一份功劳。

年,有朋友邀我去深圳修志,首先一个门坎是会电脑。我原只会玩玩游戏、打打牌。为了去深圳我硬着头皮说:会!到了深圳,幸好我会拼音,慢慢摸索,半天工夫,便学会了使用电脑。打字、修改文章、传递文件等,键盘一点就可完成,方便快捷。一个星期后,我居然成了聘用人员中最会使用电脑的人。从那时起,找资料写文章都在电脑中进行,《龙岗区志》《龙岗红色史迹寻踪》等书得以很快出版。从此,钢笔渐渐离我远去......

年我从深圳回州里编纂二轮《湘西州志》。州志办聘请五名编过志书且会电脑的人,从编写篇目到收集资料、完成初稿、单位评审、总綦成型、修改送审、省评定稿,完成上述程序只用了七年,就将二千余万字的资料编写成一百八十万字的二轮《湘西州志》稿,完成了原本十余年都难以完成的工作。摒弃以往手写笔抄之疲劳,真有“巡天遥看一千河”之快感!这成绩首功非电脑莫属!有人诗赞曰:

欣逢盛世写春秋,千里南归何计酬?

墨山志海细寻觅,各行各业费运筹。

敲键盘,问源流,兴衰规律苦寻求。

湘西风光无限好,尽在书中竞风流。

年我开始用手机编写文稿,儿女们为我买了一款多元的苹果手机。钢笔用之更少了,但这难以割舍的情谊,挥之不去的记忆,象一头头小牛犊不时撞击我的胸膛,每到书桌边,总要打开抽屉看看那些与我一同战斗过的钢笔。摸摸它们,它们会述说那些曾经的足迹:

县城那只钢笔,写过《纤夫之歌》《再生泉》《菇乡行》《啊,油桐树》《攻心战》等散文、故事。

长沙那只钢笔,曾为湘西争取民族政策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内参资料》上刊登,为湘西脱贫呼吁创建输血功能等多篇文章在省政府年《经济通报》增刊16期刊登作过巨大贡献。

王府井那只钢笔,我曾带着它编写《湘西州志》,带它前往新疆编写过“丝绸之路纪行”散文;曾用它写过《湘西州志突出老区特色的反思与再认识》《扶贫篇目谈》《湘西州志编纂说明》等文章。

览物之情,得无异呼?

如今,不用钢笔也能让文字快捷、工整的表达出来,并传送千里!可惜堂叔早已不在人世,他如果能看到现在不用钢笔也能更好地进行文字工作,该多好啊!人说心灵感应,堂叔在 一定能看见。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或“新湖南”客户端, 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彭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