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热土王学春早年的供销社

作者简介:王学春,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爱好文学,业余从事创作,曾在《绥化日报》《大庆晚报》《绥化大平原》《黑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多篇。

早年的供销社

 

对童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我特别难忘。村里供销社的许多事情和物件,记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与渴望。

村民节日用的东西都要到这里买,上边供应商品也在这里发放。好吃的东西,好穿衣服、好用的鞋和帽子,等等,那个时候,不存在上城里买什么的习惯,一切都是在供销社里买的。那时候的供销社,与现在的超市不一样,应该是当时的百货商店加上生产资料选购商店。供销社虽然不大,可村里人所需要的东西不必去城里就能买到,这可是一个日常生活供应处。

供销社往往和大队部、小学校建在一起,这个区域就成了整个大队几个自然屯的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学校离供销社很近,在课间或放学后,我们都要去供销社里面去转一转,看看有啥好东西。供销社进了什么新东西。我们都先知道,一些学习用品我们都自己买,家里有时缺了什么小物件,大人们都会让我们随便买回,比较方便呵。供销社完完全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一个供销社。房子的样式也都大致相同,土平房一长溜儿,一般都七八百平或超千平吧。木制的对开窗子,窗外有一层小闸板儿,晚上闭店把闸板儿一上,防止谁家淘气的小孩子打碎玻璃啥的。

这一排长溜房子,通常是一头儿做仓库,一头儿大的房间里摆柜台。我们大队的供销社,一进门是一个长方宽阔场地,堆放着各种杂物:有油桶,村民吃的豆油都由供销社发放,还做车套的绳子,扫地用的竹扫帚和簸箕,掀杠,锄杠……等等。

西边靠窗户是一个大木头槽子,那里是存放大粒盐的。因为那时候没有袋装碘盐,家家户户都是用大粒盐淖菜的,要是炒菜,都是把盐预先化成盐水,炒制过程中,把盐水倒入锅里。挨着木槽子是酒缸、醋缸、酱油缸,往里走,从西到东都是蓝色木制柜台,柜台上端镶的是二十公分左右高矮的玻璃,上面也是玻璃的。

柜台上面一般不放东西,是为了方便看到玻璃窗里面的货物。拐弯处的柜台上面有一个托盘秤,加砝码就可以称出货物的重量,诸如散白糖啊,糖块啊,干海带,冻带鱼之类。秤边上放着算盘,没有计算器的年代,供销社售货员都是打算盘算账的。秤的后边有一个小檎桌,上面是手账本和一个老式广播匣子。再后面是立式货架,香烟,瓶装白酒,都在这一排。

往东走,第一节柜台是文具类:英雄钢笔、五毛一盒的铅笔、塑料尺子、大白橡皮……后排高架子上摆的是蓝皮新华字典、塑料皮儿日记本等等。

再往东过一节柜台,里边是化妆品类:万紫千红香脂、塑料木梳、蛤蜊油,相对应的后排架子上摆着秋月烟粉,友谊雪花膏………挨着它的第三节,是日常用品类:有机玻璃扣、乌眼儿,摁扣儿,别针,还有打火机里的火石。对应的立式货架上是暖水瓶和水壶胆,农田鞋,胶线鞋底子,雨伞,雨靴,扣碗儿帆布裤腰带。

后面是布匹,青斜纹,白斜纹,细格烫绒布,小碎花布,旁边是毛巾,枕巾之类。柜台上还能扯一根绳儿,挂个帽子,围巾,年画啥的………特别是春节前那个腊月里,那里就更是热闹了,有时几乎是人山人海,不抢前都买不上东西。

在供销社当营业员,实在是村民们羡慕的职业。谁家要是和营业员有亲戚都会觉得很光荣,售货员的眼皮儿都是往上挑的。当时,他们的工资也就是二三十块。现在看来,他们收入的确不是很多了,可是对于当时众多农村家庭,家里能有挣现钱的人,还是有编制的国家正式工人,已经算是相当眼红的了!很多孩子的理想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

各大队的供销社所卖的商品价格,都是相同的,所谓国家统一价。但是,也有一些商品有一点点差价。有一年中秋节,我家邻居在新兴大队供销社(我们大队的供销社叫北兴大队供销社)买了一瓶老白干,花了一元钱,妈妈看到了!也想给我爸爸买一瓶。于是,就让我去我们大队供销社给爸爸买一瓶,时间已是下午三点了!我就急忙去供销社给我爸爸买酒,到那一问,不是一元一瓶,而是一元零二分。我妈妈就给我拿一元钱,这下完啦!中秋节爸爸喝不上酒了!给我急的呀……

忽然,我想起妈妈说新兴大队供销社卖的老白干酒一元钱,去新兴大队供销社买吧!又多走了五里路,少花了二分钱,把酒买回来了!最主要的是我爸爸能喝到酒了!

两个供销社一样的酒,为啥价格就不一样了呢?爸爸告诉我说:可能供销社进酒时打了一瓶,把这瓶酒钱加到其他酒中了,因此就多二分。

监制:白雪松

审核:王文阁

编辑:李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