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同样小小铅笔盒里的大变迁

文具店主人白海燕在整理、摆放文具。新华社记者谢建雯摄

新华社银川6月2日电(记者艾福梅谢建雯)在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附近的一家文具店里,42岁的店主人白海燕正忙着将各式各样的文具按书写、画画等不同功能分区域整齐摆放,方便“小顾客们”选购。

“现在文具做得精美,小学生都爱买,多大的笔袋都装得满满的。哪像我小时候,铅笔盒里就两支绿皮铅笔、一块橡皮,还得省着用。”白海燕感叹道。

然而,“70后”眼中朴素的铅笔盒在“40后”等老一辈眼中却是“奢侈品”。75岁的穆仰林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大字不识一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上下掀起一场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扫盲运动,8岁的他被父亲送进学堂。

因为买不起昂贵的钢笔,穆仰林只能用相对便宜的蘸笔,还发明了用烧炕剩下的煤灰兑水制墨。放学回家为了节省笔、纸、墨,他常常拿树枝或直接用手在土院子里写写画画。“家里好不容易买的纸,我恨不得每一张都写得满满的,不留一点空白。”他说。

文具在穆仰林的童年是“光荣”的象征。他小时候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当着全校师生面领奖——几根蜡笔和一支铅笔。“很自豪,一放学就连蹦带跳回家报喜。当时一根铅笔要用好久,除了写作业,我从不乱涂乱画,用到手都抓不住了,还要把铅笔头绑在小木棍上接着用。”他说。

75岁的穆仰林老人经常在公园里写毛笔字愉悦身心,重拾童年“书法家”梦想。新华社记者谢建雯摄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商业日益繁荣,文具种类丰富多样。文具店内除了“老面孔”的英雄牌钢笔和中华牌铅笔,还出现了橡皮、铅笔刀、笔盒、尺子等。

“70后”初中教师闵生肃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能买到一支英雄牌钢笔就觉得很幸福,同学们都会在笔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写坏了也舍不得扔,就到校门口的修笔铺换个笔尖继续用。这位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成员对钢笔的记忆很浓,现在还保存着几支‘下岗’的钢笔。

中国文具产业真正快速发展还是在最近二十年。一批国产文具品牌如晨光、真彩等涌现出来,集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以“晨光文具”为例,这家年在上海创办的文具企业已发展到现在总占地面积达亩的工业园,产品涵盖10大类54小类。“晨光系”零售终端已超过7.6万家,覆盖了80%以上的全国校边商圈。

根据其财务报表,年,晨光文具营业总收入85.35亿元,同比增长34.26%。而从全国来看,到年,中国文具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尤其是学生文具市场快速增长,呈现出外观时尚化、功能多样化、档次多元化等特点。

白海燕加盟晨光文具已经十余年,店面从最初的20多平方米扩大了三倍。在她的店里,带精美挂饰的中性笔、写字遇热一擦就掉的热可擦、画画沾到衣服上一洗就净的炫彩棒、不用削铅笔的自动铅、不用吸墨水的墨囊钢笔……可谓五花八门。

“虽然近几年旁边又新开了几家文具店,但好在这是个产品小、市场大的买卖,还算有利可图。”她说。

然而,一些老师和家长也注意到,当前文具丰富了,但有些学生却不懂得珍惜了,甚至还存在攀比现象。“90后”校外托管老师计佳丽告诉记者,每天托管班下课,地上总丢着几只笔、几块橡皮,她只好收起来等学生第二天来认领,但事实上来认领的并不多,这些造型五花八门的文具还会分散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闵生肃认为,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今天,孩子勤俭节约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学习自理能力的不足。

“家长总是不会吝啬给孩子买任何学习用具,要的就买,丢了再买,还常常给孩子准备备用作业本、备用文具盒、备用钢笔等,这些‘备用’很难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文具,进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重视。”他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