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年9月27日,
在中国美术馆外面的大街上,
由黄锐、马德升组织的
第一届星星美展,开始了。
23位年轻艺术家的余幅作品,
高高低低,直接挂在栅栏上。
裸体人物、肖像、自然风光,
主题内容颠覆,表现手法也是全新的。
70年代末的北京街头
星星画会在圆明园举办舞会摄影:李晓斌
星星美展现场摄影:池小宁
“星星”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前留影,前排左起:曲磊磊、李爽、钟阿城、马德升;后排左起:王克平、严力、黄锐、陈延生,,摄影:欧普雷
70年代末的北京,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城市风貌依然保守,
压抑已久的观众,
第一次在大街上争相观看艺术,热烈讨论,
两天时间,观看人数近1.8万。
这群“忽然”闯进艺术界的星星艺术家,
当时都是20几岁的年轻人,
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第一页,
就是从“星星”开始。
星星展览现场北京
星星展出作品《自由的旋律》曲磊磊
年底,星星40周年,
著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巫鸿教授,
联合年轻的独立策展人容思玉,
举办了一次“星星”的回顾展。
“星星美展”发起人之一黄锐收藏整理的
大量手稿、照片,首次公开展出。
展厅生动再现当年的街头展览,
多幅作品,重新被悬挂于栅栏上,
让观众身临其境,
回到热血沸腾的70年代。
编辑
叶荔
“星星”开幕现场,策展人和星星艺术家们
艺术家黄锐和策展人巫鸿在展览现场
曾旅居日本多年的艺术家黄锐,在年代重新找回了一个皮箱,里面都是70、80年代的创作手稿和老照片。年,黄锐把这些资料拍照、复印,寄给了身在美国教书的策展人巫鸿,“我一看,觉得这些材料,太有意思了。”
而另一位策展人容思玉(HollyRoussel),年第一次从艺术家黄锐那里听到“星星”的故事后,就被深深打动,总在想“要为这些艺术家做点什么”。她花了三年做研究,前前后后采访了10几个参与的艺术家。
年12月20日,由巫鸿、容思玉策展的“星星”在北京的OCAT研究中心重磅推出,大量文献和照片是第一次公布。
“星星”展览现场
,转变的一年
一进入展厅,是一条醒目的时间线,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年到年发生的国内大事件: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年12月全国恢复统一高考,年开始推行现代化,施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
年,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发生了“一个爆炸性的变化。”
摄影:王瑞
尽管当时街上人们的穿着还是很保守,千篇一律的,但是有一批年轻人,热情、“在野”的文艺爱好者,他们走得更前,拥抱开放精神。
在上海,由艺术家自发筹备“12人画展”,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个非官方的展览。
四月影会艺术摄影展
在北京,“四月影会”举办了首届民间艺术摄影展“自然·社会·人”,标志着民间摄影潮流的兴起。
巫鸿接受一条专访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星星也不是从真空中来的”,这是策展人屡次提起的概念。
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让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观众,慢慢进入到70年代——那个他们没有经历过的氛围中。
“星星”展览现场
“星星”和“今天”:
70年代末文学和艺术的互动
顺着划定的观看路线,第二部分,特别聚焦了《今天》诗刊与“星星”的互动,来介绍星星成员生活的环境。
《今天》是由北岛和芒克创立的朦胧派诗歌刊物。当时黄锐是《今天》杂志的美术编辑,为了让杂志更生动,他就想在一本诗歌杂志中“不断寻觅展现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于是他结识了独具特色的插图作者,很多人成为了后来的“星星”成员。
《今天》诗刊在紫竹院公园举办诗歌交流会摄影:王瑞
他找来了做木刻版画的马德升,双腿残疾但创作热情高涨,成为了后来“星星美展”的另一位组织者,黄锐称他为“最早的同路人”。
后来又找到了画钢笔画的曲磊磊。及像严力、王克平、李爽等琢磨艺术创作的北京年轻人,由朋友带动朋友,都成为了同一个圈子里的人。
除了做艺术的,还有搞文学研究的钟阿城(阿城),也跟画画的年轻人们在一起互相交流。
正如巫鸿说,“其实当时这两拨人是在一起的:艺术和文学,它是不分开的。”
诗歌朗诵会和圆明园的舞会,是当时文艺青年的聚集地。
“星星”展览现场还原黄锐旧居
重回星星聚集地:黄锐旧居
展览第二部分的尾声,观众来到的是一间复原的小屋。门牌号是:赵登禹路64号。这是黄锐母亲家的四合院。
隔着窗户探向里面,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在这个不大的房间内,列了一些70年代80年代初的家具,码得整整齐齐的文艺杂志《十月》《美术》《美术译丛》。
星星成员的聚会
黄锐介绍说,母亲很大方,当时自己就和朋友们在家里举办派对,吟诵诗歌,互相谈论作品……等到大家陆陆续续都把作品拿了过来,举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第一次“星星美展”的计划,就在这样一个小房间,萌生了。
“星星”展览现场
重回现场:第一届星星美展
从黄锐的“重构小屋”出来,下了楼梯,再一次回到第一届星星美展露天展览的情景。
多件作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有的是原作,有的是打印了等大的照片,悬挂于栅栏上。
“星星”展出作品《圆明园的启示》何宝森
《人的画像》周迈由
钟阿城速写作品
《红纱巾》何宝森
展品的类别多元,有油画、版画、钢笔画、国画、木雕,风格也多元。黄锐回忆起当年选择的标准,就是两条,“一是要表达时代精神;一是跟美术馆里头的那些作品不一样,不为政治服务。”
“星星美展”年的留言簿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当时的人们看完“星星美展”后的留言簿,里面很多好的坏的评语,还有观众写的诗,都拿了出来。
当时围绕这个展览做的歌谱,都重新用钢琴弹了出来。
还有一些手稿,是参加了美展的艺术家,自己对这个事件的思考。
巫鸿觉得,不光用影像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实物,这样观众就可以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身体对空间的感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70年代末的那份“激动”。
“星星美展”前言摄影:李晓斌
“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认识世界,用自己的画笔和雕刀参预世界。我们的画里有各自的表情,我们的表情诉说各自的理想。”
——这是第一次挂在栏杆上的“星星美展”宣言。
年国庆节前,一群20几岁的年轻画家在黄锐家聚会,把作品聚在一起,想开一场属于自己的艺术展览会。但是当时全北京只有一个美术馆,场地有限,而美协的态度也不明确,“我们决定不再等待,就在美术馆外,开展了。”
在这场展览会中,参展的艺术家有23位。
黄锐与他70年代末的作品《琴声诉》留影摄影:欧普雷
这些星星艺术家,他们是谁?
黄锐:崇拜塞尚的文艺青年
年,黄锐跟北岛相识,与诗歌圈的朋友们有密切的交流。
《新女性》黄锐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圆明园-新生》黄锐
“星星美展”上令当时观众印象最深的“圆明园组画”系列,几个废墟互相支撑着站起来,打中了每个人的民族记忆。这一组作品也是受诗歌的浪漫情节、象征性影响。
而黄锐的另一些创作,用抽象表现现实、用色大胆。这与年在北京举行的“法国农村风景绘画展览”有关,当时他见到了塞尚的作品,“仿佛天大的礼物”,改变了自己。
马德升在展览现场摄影:李晓斌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马德升
“星星”展出作品《回眸》《天空啊多大多美》马德升
马德升:用刻刀歌颂生命
马德升的大量作品,接上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等一批人带起来的左翼木刻风,线条有力度,主题切入社会现实。这在刚刚经历了压抑时期的观众看来,撼动人心,非常能唤起共鸣。
展览现场,他拄着拐杖,总是走在前面,感情充沛地讲解作品、表达观点。
马德升的作品让人联想到珂勒惠支,一个特别关心劳苦大众的德国木刻大家,也是当时先锋文艺青年们学习的榜样。
艺术家李爽现场发言
李爽:自学成才的女性艺术家
李爽的风景画有印象派的油画风格。画面表达就跟她本人性格一样,热情奔放。
李爽从小就酷爱艺术,13岁就开始画画,70年代末常常一个人跑到公园里写生。渐渐地,积累起了一些同好,后来认识了黄锐。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自画像》《风景写生》李爽
“那个时候我们就是20出头的年轻人,诗人、艺术家,都集中在一起,分享一些少的可怜的音乐资料、绘画资料,但是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生命,我们愿意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自由地表现出来。”
“星星美展”王克平展出作品《感觉》《沉默》
王克平:另辟蹊径的木雕青年
通过曲磊磊介绍,黄锐和马德升一起去拜访了独立进行木雕创作的王克平。王克平作品量很大,另辟蹊径,独立生产。
王克平在展览现场给观众讲解摄影:李晓斌
王克平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作品都非常切入社会,在美展上,王克平的作品一部分挂在树上,一部分无法悬挂,就摆在地上,非常惹眼、凌厉,获得了观众最大的反响。
星星美展严力展出作品
《自画像》王鲁炎展出作品
《水巷》薄云展出作品
曲磊磊、严力、薄云等星星青年
曲磊磊的钢笔画,严力的油画,薄云的水墨画,也都各有特色。
展览手写的目录里,列出了他们每一个的姓名,还有作品。甚至,当时的先锋诗人还给作品,配上了诗。
黄锐作为组织者,想得更周到一些,如何设置意见箱,如何让车辆按序排放,如何维护场地的秩序和卫生,尽心尽力。
星星美展现场摄影:李晓斌
打破禁区,轰动北京城
9月27日,画一挂到街上,全北京都轰动了。
观众们纷纷围拢过来看,艺术家忙着给观众们讲解作品。而展览的地点——露天、不收门票——也非常吸引人。路边停下来的观众很多,路过的观众又吸引到更多的人,“观众都带着好奇心。不但是对艺术好奇,还是对改革开放的新的潮流感到好奇。”
星星美展王克平雕塑作品
“有些个作品,我们今天看,觉得就是一个女孩子、一个小风景,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当时的观众来说,都是极具冲击力。它讲人性,讲自然美,或者一些个甚至有裸体美,原来都是一些禁区。”
艺术家黄锐接受一条采访
黄锐记得留言簿上那些长长短短的观后感,正面反面的都有。
“这都是垃圾,这些人怎么能做艺术呢?”或者是“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吗?为什么做艺术,不能是这样的形式呢?”
观众阅读挂在树上的留言簿摄影:李晓斌
观众阅读挂在树上的留言簿摄影:李英杰
黄锐说,“当时在我们的留言簿上留下的诗可能有超过四五十首,很多人头一天看了展览会,然后回去写了诗,一两天之后又回来把诗抄在我们的意见本上。”
这样热火朝天两天后,到了第三天,露天画展就取消了。
北海画舫斋展览场景摄影:池小宁
后来在美协江丰的促成下,艺术家们又把作品拿到了北海画舫斋室内进行展览,几万人参观。
星星美展展览现场摄影:李晓斌
星星美展展览现场摄影:池小宁
展览期间,还有几个爱好摄影的年轻人,自发地把现场盛况拍摄记录下来。
李晓斌当年就是摄影协会的积极分子,拍了很多观众聚精会神观看的场景,也就顺便记录下了当时的环境。
池小宁喜欢抓大特写,作为黄锐的老友,他甚至非常主动地提出要拍一个纪录片。
这些影像记录的行为,在当年就是创举,是中国最早的“独立摄影”。如今这些资料经过辗转,由黄锐和星星艺术基金会收集了起来。
第二届星星美展展览外合影
第二次星星展览
星星美展总共举行了两届,热潮持续到了80年代。第二届十分不同,在美术馆里面举行。
黄锐感慨说,“那个时候的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进入它,是一个值得兴奋的事儿。不仅是得到了一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