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栏,基层情怀打底色那山,那人,那包——时隔近两年之后,迄今半月谈采编人员依然难忘恩施大峡谷里另类“背包族”的身影。叶俊东同志年8月就任半月谈杂志社总编辑、党委书记不久,给大家分享了来自鄂西深山幽谷的真实故事:世界硒都恩施大峡谷核心所在地,有个沐抚办事处,所辖面积广达余平方公里。沐抚办事处有名“背包组长”,配备了代表“公权力”的公章和专用工作包,包里面装着转轴式记录本、钢笔、印泥、印章、雨伞和手电筒等。名背包组长背着包,骑着摩托,穿峡越壑,走家串户,上门排忧解难。村民亲切地称为:“万能”的背包,“全能”的背包组长。背包组长大多为党员、退休干部、复员军人等,承担政策宣传员、便民服务员、纠纷调解员、信息报送员、产业发展引导员等五项职能,号称“五员”。这些另类“背包族”是大山沟村民的老熟人,有的连各家的狗叫声都分得一清二楚。由于他们的存在,5年多来,沐抚办事处实现了“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乡”。背包组长的鲜活故事,来自叶俊东同志年3月在恩施乡村调研期间的亲历。当时,作为新华社湖北分社主要负责人,他带领记者在乡村践行“扎根工程”,偶然发现沐抚办事处在村民小组之下还设有“背包组长”一职,便专门找来背包组长进行详细采访。在他看来,背包组长现象,虽是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创新探索,但也反映出,现有基层治理体系已不适应发生巨变的乡村现实,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显得更迫切,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类似背包组长这样沾泥土、带露珠的基层故事,半月谈采编人员在日常组稿编稿过程中,也大量接触,并不陌生。聚焦“城乡基层治理”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在杂志社得到了积极响应,《半月谈》编辑室负责同志立即将设想变成方案,付诸行动。年9月10日,《半月谈》第17期增设的一个新栏目——“基层治理现代化”问世。当期刊发了3篇报道《招乡贤回归,促乡村善治——万名新乡贤的“台州模式”》《国旗下,美丽与乡村有“约”》《月湖区有“三个家园”——城市社区治理看创新》,兼顾城乡,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开栏的“编者按”开宗明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须植根于广大乡村和城市社区这个基础。“基层治理现代化”专栏直面基层社会生态实际,突出话题的引领性、前瞻性,聚焦各地城乡接地气的生动实践,探寻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特色模式和多元路径。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栏目的开设,杂志社上下经过业务探讨,逐步形成共识,开始把探索城乡基层治理的困境和出路,作为议题设置的重点之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半月谈》这本时政刊物(半月谈杂志社的“主刊”)的内容定位进行优化调整。《半月谈》从年创刊伊始就定位面向基层,是党面向基层最重要的舆论阵地。而“面向基层”是个“大靶子”,需要进一步在内容定位上精准聚焦“靶心”。经过边实践边完善,半月谈杂志社年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一个中心(时事政策讲解)、两个支点(基层治理、教育改革)、三个突出(突出时事政策讲解员功能、突出基层创新探索发现功能、突出建设性舆论监督功能)”的总体框架,将《半月谈》的报道重心之一精准对位基层治理,进而优化刊物内容结构,调整栏目布局。可以说,藉由聚焦“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撬动了《半月谈》的内容结构整体优化调整。“基层治理现代化”开栏后,每期发稿量3到7篇,稿量日益充足,报道面逐渐拓宽,话题不断深化。“梅花枝上透佳音,一点春光也动人。”专栏连续数期运行下来,开始引起“三农”学界和政策研究机构的非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