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陈金路
9月1日上午,聊城钢笔画画家、年过花甲的桂志仁正在向阳小区工作室内笔耕,见记者到来,他将一幅幅大运河聊城段美丽景色画徐徐展开。“这是崇武驿大码头,这是小码头,还有周家店船闸、土桥闸……”桂志仁边翻边向记者介绍每一幅画的背景故事。
20余幅钢笔画展现古运河
桂志仁钢笔画作品——山陕会馆门前运河内樯帆林立
作为中国商业文明的重要象征,京杭大运河穿越聊城数百年,创造了“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华景象,也为临河而居的聊城人镌刻下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文化基因。今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集中宣传活动在聊城举办,官方宣传大运河文化的同时,普通画家桂志仁也在用钢笔画的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是民间宣传大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
记者发现,桂志仁每一幅钢笔画里的古运河景物,均有对应的言简意赅的说明,既点明了景物的位置,又交代了景物的历史、形制、特点等等。
桂志仁的钢笔画山陕会馆,山门景观线条刚劲、用笔流畅、对比强烈、画面细密紧凑。山陕会馆戏楼,用不同粗细、大小、长短的线条来表现,去过山陕会馆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尤其是那幅山陕会馆门前运河内“樯帆林立”的钢笔画,再现了清代大运河聊城段的繁荣景象,山陕会馆与大运河内密密麻麻的货船交相辉映,场面壮观。还有那幅山陕会馆全景钢笔画,扇形栱和交叉栱组合的如意斗栱,以及一座连一座的重檐歇山顶,在钢笔画这种特殊呈现形式下,让人耳目一新。
聊城城区古运河上崇武驿大码头和离此不远的小码头,在桂志仁的笔尖下栩栩如生。无论是码头的石阶,还是古运河里的水以及水中的客船,钢笔线条的轻重、强弱、疏密、曲直、缓急,桂志仁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位于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周店村的古运河上的周家店船闸和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的土桥闸,在桂志仁的笔尖下,虚实相间的线条将船闸、河水、树木、人物、云彩勾勒得异常逼真。王口桥南面的运河唐槐,是很多聊城人印象深刻的景物之一,它见证了古运河数百年的变迁。就是这棵唐槐,在桂志仁的一笔一画中跃然纸上。位于临清市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分岔处的鳌头矶,临清明代书法家方元焕赋予了它“独占鳌头”的意境,在钢笔画中更是惟妙惟肖。
另外,临清舍利塔、临清二闸,阳谷运司会馆、七级码头、七级北大桥、七级运河古街、山西会馆等运河古迹,均在桂志仁的笔尖下呼之欲出。
钢笔画让人更加热爱聊城
桂志仁正在创作钢笔画
出生在北京的桂志仁,十几岁时从湖北跟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聊城,他曾是聊城手表厂设计制图技术员。桂志仁说,第一次来聊城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利用寒假时间看望因为工作需要支援聊城的父亲。尽管那时还是懵懂的小学生,但聊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那时的聊城看上去很落后,但他见识了穿城而过的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那时没有水,很多大木船静静地躺在铁塔一带的运河河床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后来,听说木船被人拆了,他感到非常惋惜。跟着父母举家搬到了聊城,一住就是几十年。“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祖籍不是聊城,但我和我的爱人、孩子已经与聊城深深地融为了一体,聊城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自幼就喜欢美术的桂志仁,参加工作后又从事设计工作,很快熟练掌握了钢笔画技法。闲暇之余绘画了不同题材的钢笔画并结集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动力。
聊城曾借京杭大运河漕运繁荣余年,尽管京杭大运河不再是交通大动脉,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仍值得后人挖掘、研究。对大运河有着深厚感情的桂志仁,几年前决定探访大运河聊城段,回来后用钢笔画的形式展现大运河的历史遗存和文化景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笔耕,一幅幅表现大运河聊城段人文、历史古迹、当今城市景观的钢笔画展现在公众面前。钢笔画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表现语言对大运河进行的艺术渲染,让聊城市民和八方游客更加了解聊城,进而更加热爱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