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官方微博:
轻兵器爱好者每天一篇战术枪械知识干货
7*24小时,不间断的战术大图
——不用斗篷,也能杀人,出自我国八十年代翻译美国人迈尔斯·科普兰的作品《新谍报学》,此人曾在二战中参与过美国情报组织,战后成了乐队经理,经管过警察乐队和R.E.M.乐队。
好莱坞经典特工电影《真实的谎言》海报
说起特工,大家通常情况下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里的邦德、《碟中谍》里的阿汤哥。以至于在人们脑子里对特工的第一印象都变成了西装革履,手持各种新奇武器,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直到前几天焦点访谈曝光“台谍”事件之后,人们才重新回忆起改革开放前那些关于“美蒋敌特”的记忆。
人们对特工的印象往往来自于相关的影视作品,例如著名的《》系列,虽然科幻气息比较浓,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武器的拿捏还算考究。
以往传统意义上对特工武器的认识往往都停留在电影层面,例如邦德手中的PPK。然而间谍所用的武器形式是要求严格与任务相符的,或随身携带,或拆解运输,或模仿伪装成某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或者干脆就干脆是身边常见的东西。
现在常人能了解到特工武器的途径除了文学书籍当中的零星片段,主要的就是位于柏林和华盛顿的间谍博物馆,本文就从柏林间谍博物馆的一些馆藏来对特工武器的几种常见分类进行一些描述。
这柏林间谍博物馆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由于德国战败,两德分裂,柏林也成了美英法苏四国共占,不久也分裂成了东、西柏林两大区域。其中,美英法三国共治的西柏林位于东德腹地,地理和战略位置极其险峻;而东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其首都东柏林承担着社火主义门面、避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入侵的作用。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之下,德国,尤其是柏林的各种间谍和渗透活动十分频繁,因此柏林也被称之为“间谍之都”。
德国柏林间谍博物馆的门面,该馆位于莱比锡广场,距离柏林市中心相对远了一些,距离著名的勃兰登堡门仅有米距离
特工武器的三种形式
关于特工武器,主要分为三种:在现有武器上直接利用或者加以改造,已达到适应任务和个人自身条件的能力;专门就特工个人条件开发一种新式的武器;带毒性的生化药剂或者放射性物质。下面一一细说。
间谍活动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通常情况下,谍报和渗透活动是以获取情报为目的来进行的,伪装和潜伏才是特工完成任务最基本的。因此对于特工来说武器的作用是次要的,很大程度上也没必要专门为特工开发一种新式武器。
但对于有专门暗杀、保卫任务的特工来说,通常会有安排一些战术性任务去执行,为了保证杀伤情况,尽可能做到一击毙敌,通常情况下特工会选择用一些已有的武器,经过拆解、伪装等方式隐藏在自己身上,这些武器经历了民间市场或者军用领域的历练,所以对其性能知根知底,也避免出现临时安排任务引起的差错。另外亦有通过通过远距离狙击的方式完成暗杀和保护目的的。
柏林间谍博物馆当中的苏制SVD狙击步枪及配用的7.62×54mmR步枪弹(在玻璃展柜下层可以看见一支德制MP40冲锋枪,也是特工常用的武器)。
狙击是特工常用的一种远距离的武器使用方式,可以在不与目标接触的情况下执行任务,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有很多特工就是采用了狙击方式完成了刺杀和保护任务。例如在今年5月份奥巴马参加贝尔·格里斯的《荒野求生》时,美国相关部门也曾派出多名特工狙击手暗中保护。
柏林间谍博物馆馆藏的伪装在手提箱当中的捷克制Vz.61“蝎”式冲锋枪,采用西方流行的.32ACP弹,由于体积小巧极易隐藏,近距离火力强大,同时小威力的枪弹使后坐力便于控制,十分适合特工近距离暗杀使用。
图中的Vz.61“蝎”式冲锋枪被固定在木质的手提箱当中,通过一套复杂的连杆装置将扳机与手提箱提把连接,可以在不取出的状态下全自动射击打空弹匣,将无防护状态下的暗杀目标击毙。
柏林间谍博物馆馆藏的,伪装在小提琴琴盒当中的法国哈奇开斯通用冲锋枪,这是一种在49年设计,52年投产的折叠冲锋枪,采用法国标准的9×19mmPara手枪弹。二战中因为法国的亡国,导致法国人对这一类大规模采用铁皮冲压件方便生产,又能折叠适合空投和敌后活动的折叠冲锋枪尤其有兴趣,也列装了一系列MAT-49这样的折叠型冲锋枪。
哈奇开斯通用冲锋枪在折叠携行状态下,枪托、弹匣井、握把均可向前折叠、枪管也可缩入膛内,战时重新装好也费不了几秒。不过与上文的Vz.61不同,折叠状态下的哈奇开斯通用冲锋枪是不能开火的。
柏林间谍博物馆武器部分的一角,除了上文提到的捷克Vz.61和法国哈奇开斯通用冲锋枪之外,在展柜上方的几种手枪也是特工常用的暗杀和保护用武器。从图中可以辨认出的有苏制马卡洛夫PM手枪和比利时FNM手枪。
间谍博物馆某一展柜,在照片右侧下方展柜当中可以看见多个军用手雷。在爆炸性暗杀当中,手雷和炸药也是常规的暗杀工具。
苏联特工的蛙人装备,包括潜水服和推进装置,面对某些军事目标的渗透活动常用。是直接用了海军蛙人部队潜水装备。
面对一些抵近的暗杀和平时保命的情况下,特工的上级部门也会专门根据特工的自身条件开发设计一些新式的专用型武器。
这种情况通常不如直接利用现有武器的常见:
一方面来说,开发威力和可靠性都跟得上的新式武器有一定的难度,往往研制周期也更长;
另外一点,专门开发一种新式的武器来说投入的成本要比采用现成武器成本高得多。故而除非一些特殊的高价值行动,上级情报部门很少为特工装备专用型武器。
二战中美国OSS为海军陆战队的二线人员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发的手套枪,.38Special口径,长管是扳机,短管是枪管,出拳击中对方之后手套枪直接击发,将对手置于死地。在电影《无耻混蛋》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打斗就是用的手套枪,目前也被柏林间谍博物馆馆藏。
手套枪仅生产了五十几支,也没有实战使用记录或者特工使用记录,估计被间谍博物馆收藏的原因是外观和结构很奇特。
图为伪装在烟斗中的特工用的烟斗枪,收藏于德国间谍博物馆,其结构与钢笔枪如出一辙。钢笔枪是非常规武器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基本上可以看做伪装成钢笔状的单发手枪,发射小威力弹药,需要事先手动装填。
由于只能射击一发,这种枪往常都是抵近之后一击毙敌来暗杀或者保命使用。二战和冷战之后在间谍活动的主要国家遗留了大批的钢笔枪,年的时候,俄罗斯一老人就曾用遗留的钢笔枪将争执中的邻居击毙。
保加利亚安全局研制的一种伪装成雨伞的雨伞暗杀枪,馆藏于柏林间谍博物馆。雨伞伞杆处掏空,并安装压缩空气瓶,通过释放压缩气体驱动隐藏在伞杆当中的钢标。通常情况下火药驱动武器的弹头是很少做淬毒处理的,一方面高温燃气和残渣容易对毒药进行干扰,另一方面火药武器有足够的动能和杀伤力,然而像这种高压二氧化碳驱动的钢标由于动能不如火药武器,而且也不存在高温燃气干扰,因此淬毒也是常事。
几年前在国内军迷圈里很火的唇膏枪也是间谍博物馆的藏品之一,但是博物馆没有太多详细的介绍,是否如国内某些媒体所说的带有消音功能也不得而知。但是从尺寸来看的话口径很小,威力应该也小得多,仅适合抵近射击一些薄弱位置。
唇膏枪跟旁边用于携带情报的假眼情报盒做大小对比,人的眼球大小是几乎固定的,因此也可以估计出唇膏枪的尺寸并不是很细。
被柏林间谍博物馆的一种钱包型间谍枪,由于弹头动能低也采用了淬毒设计。
关于特工武器当中最后一类就是药剂,通常特工活动当中药剂会被用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用剧毒化学药品、生物制剂以及放射性物质下毒的方式来做到对暗杀对象的暗杀目的,毒药可以来源于组织,也可以经过培训之后由身边的化学药品自行制作,由古至今死于下毒暗杀的案例不在少数。另外在特工和间谍潜伏暴露的情况下,特工也会采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来保证情报线和情报组织的安全。
前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间谍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叛逃英国之后被俄罗斯政府通缉。年,利特维年科被俄罗斯特工在食物中暗中投放了高放射性的钋-,随后遭到放射性污染,经过20余日的急救之后,全身多器官衰竭的痛苦死去。
各种盛放化学药剂的试剂瓶,其中许多是特工用来盛放毒药和配制毒药用的。
不论何种武器,对于特工来说,这都是他们完成任务的一种工具而已。在武器的背后,还是需要高超的训练和冷静的头脑来确保任务完成的万无一失。
时过境迁,当年留下的这些特工武器,已经变成了柏林间谍博物馆当中的收藏品,用来让爱好者去了解一些当时特工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也向人们阐述那个年代,“间谍之都”的柏林深夜里,这些披着“斗篷”的黑衣人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样不为人所知的明争暗斗。
原创内容,文字著作权属作者本人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