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我亲爱的老师、阿姨们,现在你们在哪儿?你们都还好吗?”日前,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接收到了一沓泛黄的旧纸,这是一位远在桂林的捐赠者唐京捐赠给博物馆的珍贵资料——自己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读幼儿园时的个人档案。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唐京,她告诉记者,细读老师当年认真写下的文字,童年点滴涌上心头,自己非常希望能与儿时的老师们重逢,“我希望能当面向你们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唐京近照
年12月下旬,人大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和馆员张颖杰专程赶赴桂林唐京的家中,看望唐京和她的父亲唐飞霄老人,并现场接受了他们捐赠的珍贵日记。张丁告诉记者,目前唐京正在桂林家中照顾已95岁高龄的老父亲,闲暇时间整理父亲和自己保留下来的书信、日记、照片、手稿、书籍等资料,并分批捐赠给有关收藏单位。自年以来,他们先后向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和家书博物馆捐赠唐京祖父唐敏政家书84封、唐京父亲唐飞霄年至年的日记89册等。“这次除了父亲的日记外,唐京还拿出了一沓保存完好的旧纸,一共15页,是她60多年前在北京读幼儿园时的个人档案,表示要捐赠给家书博物馆。”
王淑凌老师和唐京小朋友
在人大家书博物馆,张丁向记者展示了这沓被平整保存下来的珍贵资料。“学会正确的走、跑、跳,学会沿直线跑”“口齿清晰而响亮,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较强”“特别喜欢唱,音调准确,会唱简短的歌”……15页泛黄的纸张上,写满漂亮的钢笔字,工整详细地记录着唐京在年至年间,体育、语言、音乐、美工、计算等各方面的情况;从刚入园时的90.7厘米,到93.3厘米、96厘米,再到“突破”厘米,唐京的身高每半年就会“蹿一蹿”,都被老师们细心记下。
一年前,唐京在父亲留存的档案中,发现了王丽天和王淑凌两位老师留下的珍贵笔记,“这些写满整页纸的文字,令我钦佩不已,它们展现了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留存着教师职业的‘初心’。”
寻找幼儿园老师:
年5月,唐京诞生在北京,年秋天入托幼儿园。唐京回忆说,在自己就读幼儿园期间,这座幼儿园先后改了不少名字:从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保育院、华北局保育院、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保育院、国家建委保育院,到国家计委保育院。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保育院已不见踪影,但它的形象仍留在唐京的记忆里。
当年的保育院是否被保留下来,改成了现在的哪所幼儿园?当年的老师们还能否再见面?唐京告诉记者,她热切地盼望着幼儿园及老师们的消息。同时,她也深深地希望,在这个追求功利的年代,能够找回“从前的”老师,找回老师们全心全意为孩子付出的“初心”。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李祺瑶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