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儿早期家庭训练ABC交往认知

 本篇简要介绍一些活动以及亲子游戏来提高儿童与周围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兴趣,同时提高他们认识自己,认识周围事物的基本能力。

  1、自闭症是一种智力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之前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举止和周围的交流活动、语言和兴趣与普通儿童有明显的差异,外表看起来也不同。他们往往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区别,漂亮、聪明、可爱。

2、自闭症儿童在与人相处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往往不在乎身边发生的事情,愿意自己玩,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娱自乐,从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即使别人骂他们,也常常不屑一顾.

3.大部分语言发育迟缓,有的还很严重。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他们大多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有困难,想要什么就不说,还经常拉着父母,让他们去做,就好像他们的手就是他的工具一样。

4.他们大多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当他们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往往不明白话的意思,只是把大人教的单词完整地复述一遍。像鹦鹉一样,他们常常不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相反,他会重复被问到的问题,有时会重复一句话。

5、他们的自我意识发育迟缓。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用“我”来表达自己,而用“你”来表达对方,往往该用“我”却用“你”。这种代词使用混乱,有时直到5、6岁,他们还很难建立起“我的”和“你的”的概念。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拿走,并视之为己有。

 6、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即使父母邀请孩子到家里玩,孩子也可能躲到另一个房间或自己玩而不理会;有的站在一旁看他们玩耍,有的跟着他们跳。跳,这是他们开始对人和伙伴感兴趣的时候。与其指责、阻拦,不如引导他和孩子一起玩。

7、自闭症儿童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至于他们经常忽视他们,经常和他们说话时不看对方,甚至去拿东西时也只是侧视或使用“用眼角的余光看着他要拿的东西,有时候即使你把手放在他的脸颊上让他看你,往往他也不会看你的眼睛,而是宁愿眯着眼睛看其他地方,家长不要着急,耐心引导。

8、在大人的指导下,可以学会说“阿姨好”“老师好”等社交问候语,但不喜欢用,所以在父母的要求下,往往不看在与人打招呼时,往往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甚至背对着他打招呼的人。

9.从日常或有意安排、设计的活动中,激发他们跟进社会,使他们从社会交往中获得快乐和安慰,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周围环境、人和事的兴趣,从而逐渐改变他们脱离环境和封闭自己的方式。

10.游戏活动是父母和婴儿经常可以进行的一般社交和互动游戏。

有些我们很熟悉,但我们不在乎。例如:把孩子抱起来或放下去接住,也可以边抱边和他轻声说话,微笑或发出声音或唱歌,让他不会感到很紧张;你可以重复很多次,或者你可以抱着他摇晃他。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进与人的交流,还可以增强皮肤,是身体与外界接触的一种锻炼。

11.为了提高社交能力,对友好的身体接触做出适当的反应,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绒布(毛皮)玩具,面对面坐在床上或地毯上或任何感觉舒适放松的地方,把这些玩具放在在他们的眼前或左右移动(慢动作),或用这些东西轻轻地挠孩子,然后微笑着看着他说“痒……痒……”,可以重复。继续寻找他的目光,用你的目光和微笑与他相遇。

12、对人或生物的兴趣不大,缺乏与人的眼神交流是自闭症儿童的常见表现。“捉迷藏”是一个非常简单和传统的游戏。玩法有很多种,比如爸爸或者妈妈抱着孩子,让孩子的脸朝向拥抱者的相反方向,对方躲在拥抱者的身后前后移动身体让孩子看到脸,同时发出“瞄准——”。-Aim--”来吸引孩子;也可以坐在抱着孩子的妈妈对面,中间夹一块手帕,让他看不到你,然后说:“宝宝呢?”把毛巾放下,直到你可以认出他的脸,捕捉他的目光,同时发出“看见”的声音来吸引他。

13.进一步的捉迷藏活动。

可以用大一点的手帕或毛巾,最好是颜色鲜艳的,把毛巾盖在头上,盖住眼睛和脸,让孩子看不到你的脸和眼睛,但你可以发出呼唤他的声音,你突然放下毛巾,发出“哞哞哞——”的声音,同时用惊讶的目光寻找孩子的眼睛。也可以反过来玩,就是把手帕放在他头上,盖住他的眼睛,然后说:“宝宝呢?”突然放下手帕,看着他的脸和眼睛说:“宝贝来了!”并用惊喜的眼神吸引他。

14.许多孩子不喜欢被亲吻或拥抱或情绪化地亲吻。

如果我们反复教他,给他奖励,他就能学会。一旦他学会了亲密,就让他亲吻“爷爷”和“奶奶”。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发出指令后,让他的嘴贴在你的脸上,然后马上表扬他,让他离开你一会儿,然后叫他重复下面的训练。每次重复,直到有一天你不用把他拉到身边,你说:“亲我”,他就会过来亲,然后你慢慢把脸抬高一点,让他用力摸你的脸,让你变被动为主动。

 15.更高一级的“藏猫猫”活动

  参加这个活动需3个人,游戏开始时,妈妈找爸爸与患儿在一起,对他说:“爸爸(妈妈)不见了,藏起来了,我们去找他(她),”这时爸爸(妈妈)藏在衣柜里或另一房间里,让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引导孩子找到对方时,装作很惊奇和愉快的样子,叫到“找到了!”当玩了几次以后,孩子熟悉这种游戏方式就要引他藏起来,让爸爸妈妈问“宝宝在哪里?”最好呼唤其名,“XX在哪里?”当寻找时,带着孩子藏起来找爸爸妈妈,大声说:“我在这里!”“XX在这里!”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常常不懂得“我”就是自己。

  16.一起来玩的玩具

  孤独症儿童往往存在辨认他人的困难。有的2-3岁或更大一些的患儿还分不清“爸爸”“妈妈”“奶奶”…代词的理解或运用十分困难。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和加速他们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爸爸找妈妈与孩子一方,另一人为一方,面对面坐下用孩子最喜欢的小汽车推给对方说:“汽车开到爸爸或妈妈那里!”对方接到后在汽车上面放孩子爱吃的东西退回孩子以方说:“汽车开给你”,孩子接到车得到好吃的东西,妈妈接着教孩子推到爸爸一方同时说:“给我汽车来点好吃的!”多次重复其间使用的代词,称谓,姓名可以变化,替代,但这种变化替代不要太快,要做到孩子已掌握或基本掌握时再变化。

  17.给和拿的游戏同样是训练儿童辨识人和学会交往技能的活动。

  活动前准备好一大盒子(一篮子)物品,也可以有食品,但不必是孩子最爱玩或最爱吃的,但也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参加者围坐在一起,妈妈拿起一样东西如苹果给孩子说:“把苹果给爸爸”,若不理解可以指一下,孩子把苹果给爸爸时,爸爸要表现得很高兴的样子说:“谢谢”并拥抱孩子。

  18.认识自己和名字

  使孩子学会当听到有人叫自己名字时,会回头注视呼唤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进行这一训练,大声地叫他的名字,如果他回头看着你,便立即奖励他;如果他没有反应,你便主动进入他的视线范围并寻找他的目光同时叫他的名字,唤起他的注视。与孩子接近的范围可依其具体情况来调整,很困难的时候甚至可以与其面对面坐着,用双手扶着孩子的头的两侧,用你手的力量来辅助孩子头的转动,同时你的头或身体也活动,还叫他的名字,一旦他回应你,便要立即奖励他。当开始有反应以后,逐渐拉长你们两者之间的距离并反复练习直到叫他十次有八次回应,说明他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

  19.孩子进一步认识自己

  当孩子对自己的名字能做出回应,如回头或用眼光注视你以后,可以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镜子里面的自己。这时训练者便指着镜子里面的他,同时说出他的名字;还可以带他到穿衣镜前,指给他看他在镜子中的模样,让他走到镜子前摸一摸“自己”,或者在镜子前做一些动作,这样他会看到自己怎么动,镜子里的人就怎么动,从而提高对自己的识别能力。这样的活动十分有趣,每天可以重复多次。其间,当然也可以配合用他的照片以及他和家里其他人的照片教他指出自己,或指出别人。

  20.孩子学会听简单指令

  如“过来”,“坐下”这种看起来简单但往往孩子不见得能做到的事,也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学会的。这一活动最好有两位大人参加,如爸爸与孩子在一边,妈妈呼唤孩子的名字并叫其“过来”,当孩子作出反应或走过来,妈妈指着身边的椅子或说“坐下”,当孩子听从了便立即奖励他。如果不能全部做到,如只回转身体而不走,或者只走一点而不过来坐下。此时,爸爸应作出辅助,辅助包括将孩子往妈妈那边指,若还不走向妈妈那边,就扶着孩子往妈妈那边送,让他坐下,此时也应立即给予奖励。如此的活动重复多次,直到叫他产生反应并听从“坐下”的指令。训练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即“过来”及“坐下”,听从“过来”是一级反应,“坐下”是二级反应,可视孩子的能力水平来决定这一训练份“一级”做还是“二级”一同进行。

  21.会按照训练者的语言要求执行“走”.“停”,“坐”

  训练开始时拉着孩子的手一起走来走去,其间发出“停”的指令便立刻停下来。假如他不理解,便扶住他让他保持站立不动的姿势,当他站住不动时便立即给予奖励。在停止大约3-5秒钟后再发出“走”指令,看他是否自己开始走,假如他还不会自己走,便要扶住他往前走,走几步再发出“停”指令,看他是否懂得“停”下来,假如他自己停了下来便夸他。然后又发出“坐下”的指令,看他是否能听懂或按照指令去做,假如他坐下了,便要立即夸他“真棒!”多次重复以上的训练,直到他在十次训练中做对了八次,才可以认为基本掌握,还要在次日及隔日反复练习。训练中注意不要每次都按“走”,“停”,“坐”这样的顺序来发出指令,以免造成一种刻板的程序化的行为。

  22.学会理解“接”,“给”,“推”,“扔”,“踢”这种经常用于活动的动词并会做这些动作

  开始你手里拿着一个球并吸引他的注意,对他说:“给你球”或“接着球”,当他和你面对面坐在桌子两端时,便说:“接着球,推给你了!”当孩子把球接住后,就对孩子说:“把球推给我!”当孩子把球推给了你,你一定要立即夸奖他:“真棒!”或“谢谢你!”假如你和孩子是面对面地站着,便对他说:“接着球,扔给你了!”这时你把球扔了出去,可能他接着也可能没有接着,但是,只要他做出接球的样子,就要给孩子奖励,说他“真棒”,“真好”,要重复练习。为了避免孩子的挫折感,不致失去参加活动的兴趣,在几次的抛接球活动中都没能接着球时,训练者可以站在孩子的后面扶住他的双手帮他把球接住。当然这时球就由另外一个人来扔了。尽管这个球是你帮他在接,但是你也一样要为他的参与喝彩。除了学习接球以外,还要教他扔球,踢球。孩子学会一些游戏,活动,对他们融入其他儿童中去,提高他们的交往技能也会有很大的好处。

  23.和孩子一起玩模仿游戏----“请你照我这样做!”

  这是一种即可单独地与孩子玩,也可以多人一起玩的活动。可以由训练者带领做一些动作,同时让孩子找参加活动的人一起模仿他做的动作,并且边做边说“请你照我这样做!”,“请你照我这样做!”动作可以由受训练者适时变换。开始的时候,受训的孩子可能不会跟着做,甚至连看也不看,这时在一边的辅助人员要手把手地扶着孩子做。训练者做的动作可以多次重复一样的,动作的难度和重复的次数也可随着受训儿童的水平调整。大家一边做一边说唱“请你照我这样做!”即可以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也可在群体游戏中得到快乐,从而渐渐地愿意参与活动。

  24.备红色和绿色的积木各5-6块,和孩子一起玩“搭一座塔”的活动。

  开始训练者拿出一块红色的积木,并对孩子说:“你放上一块红的”,若孩子拿上一块绿的,你重复说:“放上一块红的”,若孩子还是没有拿对,很可能他还分不清“红”和“绿”,训练者便要扶着孩子的手拿出一块红的往上搭,并说“红的”。然后可重复往上放也重复说,只要孩子放上红的,就要表示高兴,鼓励,要欢呼着说:“真棒!红的”!当孩子比较熟悉时便可撤出帮助,训练者搭一块,让孩子搭一块地交替进行。在游戏中初步辨色,即锻炼了其交换轮替的游戏规则,同时也是互动的机会。

  25.与孩子玩“找一样的”活动

  事前准备好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各两套,训练者和孩子的面前每人一套。训练者可任意出示一种图形放在孩子面前并说:“找一样的”或“找和这块一样的”。当孩子找对时,立刻给予奖励或鼓励,然后再拿出不同形状的另一块,并说出与前面相同的话“找出一样的”或“找和这块一样的”,如此依次拿出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相配,当都配对以后,可以将指导语改成“拿出圆形的”,“拿出方形的”….依此类推,当你发现孩子还不理解“圆的”,“方的”….的时候,你便帮她出示圆形,方形的…等等,边拿出配对的图形同时要清晰地说出“圆形”,“方形”…多次呈现多次说出形状名称。

  26.学会辨认各种常吃的水果和蔬菜

  你在桌子边的筐里装着苹果,香蕉,梨或其他孩子熟悉的水果和爱吃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萝卜,土豆等,让孩子坐在你的对面,逐一呈现以上的水果,在孩子面前引起他的注意同时说:“苹果”,“苹果”,他看到了苹果摸一摸,找一点已切好的小块苹果给他吃,他如能跟你说“苹果”,“苹果”是最好,若不会说也不要紧,反复多次呈现之后,依次改换找其他水果,通过看,摸,尝,让他真正认识各种水果,教他认识蔬菜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对于水平相对高一点的儿童,可能不是单独地认识常见的水果和蔬菜,而是渐渐学会分类。

  27.孩子认识常用的餐具

  把孩子用的餐具和茶具,如碗,盘,勺子,筷子和杯子(带柄或不带柄的)分别放在餐桌的左右两侧。开始一件一件地拿起餐具呈现在孩子面前,并对他说出餐具的名称,可重复2-3次,然后放下,再取另一件餐具呈现在他面前,照样同时说出该餐具的名称,如“碗”,“碗”,“碗”,“勺子”,“勺子”,“勺子”,说每一个词语的间隔1-2秒比较合适。每次训练5-10分钟左右,然后可以让孩子起来活动一下,如在房间里转一小圈,以此作为奖励,然后再叫他回来继续以上的方式辨认盘子和筷子,或者杯子和瓶子,所呈现的餐具或茶具前后两件东西的差异最好要大些,如碗和勺子,盘子和筷子;若勺子和筷子都是长形的,而碗和盘子都是圆形的比较相近,便会增加辨认的难度。学习认识杯子和瓶子也与此方式类似,以后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来巩固,准备进餐前和孩子一起摆放餐具,茶具,这样一方面训练其认识日常用品,另一方面训练其听从指令,配合协作以及交往技能。

  28.会帮助别人

  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性意识,社会性情感发育水平比较低。比如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缺乏与他人分享快乐并从中获得快乐的感受。这种行为和社会性情感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这种训练不需要准备特别的东西,结合日常生活来进行就可以。如对孩子说:“帮妈妈把包拿过来”,或“帮妈妈把书拿过来”,当完成后立即拥抱亲吻他说:“谢谢你!”同时夸他“真棒”或拥抱他,重复这一过程,如帮爷爷,奶奶做……等,孩子每次做完后都要说“谢谢!”并夸他让他知道大家都非常欢迎他的这种行为表现。

  29.“洋娃娃”,“过家家”的游戏

  帮助孩子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以及“伪装”角色的活动,特别是孤独症儿童对“伪装”“扮演”常常不理解。这一活动帮助他理解并增强社会情感和发展思维想象力。活动前准备洋娃娃和洋娃娃用的“小被子”“小毛巾”“梳子”“小碗”“小杯子”等。训练者先给孩子示范或领着他的手说:“来,我们帮助洋娃娃盖被子”。这时训练者带着孩子给洋娃娃盖上。过一会儿说:“他起床了,我们帮他洗脸”。这时训练者握住孩子的手拿起“小毛巾”做给洋娃娃洗脸的动作,可重复以上活动方式进行下去。如给洋娃娃梳头,喝水,吃饭等,每做完一个动作便立即表扬,奖励孩子,举起你的大拇指,对她说:“真棒!真能干”或为他欢呼,让孩子经常玩这种游戏,内容也可变化,并且从你带领示范让孩子独立做,可以从简单的“盖被子”“梳头”到脱衣,穿衣,这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

  30.假装开汽车的游戏

  可以把一排椅子摆好成一直线,让最前面的一张椅子倒换过来成反方向,让孩子坐在第一张椅子上面,手扶椅背,假装是司机在开车,爸爸,妈妈依次坐在后面假装是乘客,然后说:“开车了”,“嘀嘀嘀”“请大家坐好”。假如孩子的年龄小或功能水平还是不够,那么建议训练者可以紧挨着孩子坐,扶住他的手搭在椅子背上,嘴里发出开汽车的声音,过一会儿后可发出刹车到站的声音,说:“到了,请下车”,或“开车了,请大家买票”,准备好小长条纸片,假装是“车票”,其间可也假装对司机或售票员发问“到哪里了?”可辅助回答“到动物园”,“到XX公园了”等等,有条件时还邀请他的小朋友一起来玩。这样不仅引导孩子发展其想象力,也锻炼了他的语言以及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31.区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

  拿三个盒或篮子分别装上有明显特征的妈妈的物品,爸爸的物品,孩子自己的物品(包括玩具,用品等),例如一个大盒子里放着妈妈的小化妆箱,小钱包,装饰头夹;一个大盒子里放着爸爸用的剃须刀,眼镜,钢笔;一个大盒子里放着孩子的玩具汽车,小蜡笔,小画书。训练开始时先向孩子一个盒子,一个盒子的展示,说:“这是妈妈装东西的盒子”,“这是爸爸装东西的盒子”,“这是宝宝装东西的盒子”,然后把盒子依次打开,一件件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说:“这是妈妈的化妆盒,这是妈妈的……”“这是爸爸的眼镜,这是爸爸的……”,“这是宝宝的小汽车,这是宝宝的……”。每件物品在给孩子看完之后,就放回原来的盒子里,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区别个人的私有物品,若需要别人的东西要通过别人的同意方才可以拿取。到时,教他说:“妈妈,我可以看你的头夹吗?”妈妈说:“可以”,于是打开妈妈的盒子拿出头夹给孩子看。要是妈妈说:“不可以”,那么就不能让孩子拿妈妈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