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登上诗坛,年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诗歌作品。进入上世纪90年代,汪国真的诗歌风靡一时。那时候的初中生,往往都备一个手抄笔记本,把报刊上的汪国真诗歌工工整整抄录下来,然后慢慢阅读欣赏。
甚至有人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诗坛,是汪国真独执牛耳。那时候的出版社,只要出几本汪国真诗集,码洋就是哗啦哗啦的进账。甚至伴随而来的还有汪国真的诗歌衍生品,相册,字帖,明信片等等。
那么,汪国真其人究竟是如何进入诗歌创作领域的呢?今天就略微说说汪国真的成名之路,以及主要作品。
汪国真于年出生于北京。生肖属猴。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和年代因素,在中学毕业之后并没有获得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机会,而是进入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成为了一名工人。
在这六年里,汪国真并没有放弃自我的知识提升。而是一边上班一边用一切业余时间和努力继续着自己的文学之梦。终于,新时代的春风吹过来了!汪国真参加了高考,被暨南大学中文系录取。自此,进入高等学府,尽情遨游于书山学海,汲取着知识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汪国真后来自己说过:“我的人生在很多重要的时候都比别人慢一拍,这种感觉相当明显。人家二十二岁一般大学毕业,而我却刚刚进大学,我慢了别人四五年;作为诗人成才的年龄,一般是二十三四岁,而我又比别人晚了七八年;中国的男子,二十五至三十岁结婚的居多,而我恐怕又比别人晚许多。虽然我老是慢一拍,但每次结局还不错。”
通过这段自述,我们可以一窥汪国真的那种敏感的心灵体会。而敏感正是诗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特质。唯有敏感,方能感悟万物之枯荣兴衰,人世之悲欢离合,起落浮沉。将这种感悟形成于文字,也就是诗了。而汪国真因为自身遭遇成长的敏感特质,以及时时刻刻的内观自查和感悟外物,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基础,终于在后来如宝剑出鞘,光耀一方。
看看他的几首作品吧。
汪国真的诗歌,篇幅精干,语言凝练,同时又具有令人振奋的效果。在八十年代的时代环境下,这样的诗歌,因为其语言通俗易懂,可以被广大读者所乐于接受。又由于其内容风格向上,有着激发人努力向上的效果,故而流传极其广泛。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而汪国真也从刚开始的在杂志报刊投稿发诗,走向了出版自己的诗集的阶段。不由让人羡慕,当时的诗人,能出版自己的专属作品诗集的,属于凤毛麟角。而汪国真老师不出则以,一出就是好几本。
第一部,《年轻的选潮》;
第二部,《年轻的思绪》;
第三部,《年轻的风》!
这三部诗集的推出,风靡神州。一时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后来又学者将年称为“汪国真年”。
热心又热情的读者们,对于结集出版的汪国真诗歌以火热的欢迎。在北京的王府井书店,汪国真的诗集一个半月卖出了本之多。而徐志摩的诗集书店进货是本,席慕蓉诗集书店进了本。汪国真诗集的热销程度可见一斑。至于别的诗人的诗集,据说书店只敢进几十本。当年汪国真的正版诗集的销量破百万,号称是诗歌出版史上的奇迹。他的作品销量纪录,直到今天,也没有被打破。
通过这些衍生的钢笔字帖,就知道汪诗当年流行的那种热度了。
然而,与在读者大众之中受到的欢迎程度相比,专业的“文学批评家”和“正儿八经的诗人”们这些专家对于汪国真的诗歌态度却是以批判居多。有的观点还很偏激,话说得很不好听。在他们的眼里,汪国真的诗歌没有思想深度,是很肤浅的诗歌,无非是一些口号式的短句的组合。其作品根本无法和艾略特,聂鲁达这些大师相提并论。还有人说是贻笑大方的诗歌,还有人说不是文学奇迹而是传播奇迹。还有人说是类似三流快餐的诗歌潮流。甚至还有更激烈的,说汪诗是诗坛的悲哀,是文学的病毒。读汪诗的都是十八九岁的青年少女,赶紧醒来吧!等等观点,不一而足。于是在当时,汪诗的销售火热和评论的连遭冷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这些评论,时间会给出公正的回答。三十年过去,纯文学诗歌依然是阳春白雪,小圈子里的流传。而汪国真的诗歌,依然有其生命力,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至于那些不好听的话,就当成纯文学诗人心里的牢骚吧。其实他们心里巴不得自己的诗集像汪国真诗集一样大卖特卖呢。只是可能吗?某位余姓女诗人直言看不起汪国真的诗,没有流传价值。小编想问一句,她的那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亻尔”难道就有流传价值?无非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句段子而已。这样的水平,也是哈哈哈了!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到这里的话,欢迎点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