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卡的你,肯定错过了这堵炸裂的涂鸦

西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7321.html

涂鸦,这种源自西方的街头艺术,这两年在上海也逐渐兴起,可让人过目不忘,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高品质涂鸦墙在魔都还挺难觅的,巧得很,最近话匣妹采访之余,上距离国家会展中心约三公里的徐泾夏都小镇瞎溜达的时候,却意外发现惊喜!

1

一个个窨井盖,化身吉普赛鼠,小怪兽......不爱人多的地方,专爱溜墙根的话匣妹瞬间被这些Q爆了的窨井盖给吸引住了。

实在太萌,情不自禁双脚像是玩起了“跳房子”,低着头从这个雨水井盖,跳向污水井盖,惊喜总在下一个......

猛地抬起头,哇塞,这真是宝藏墙根儿,太强了吧,这涂鸦颇具欧美范,水准不低啊!

细细打听一下,原来真不是一般人的随便“涂鸦”,都是出自有着十几年功底的美术生之手。

一直以来,话匣妹觉得中国的“涂鸦”多半学了欧美涂鸦的皮毛,没啥魂,可这组来自90后,乃至00后的二次元“涂鸦”,有那么点意思了,除了稍显规整之外,再多那么几分不羁那就更完美了......

不过,已经很不错啦,至少对于美美、酷酷的打卡一族而言,在这里依着墙根凹个造型,或躺着和这些暖动人心的窨井盖来张合影,晒个朋友圈已经足以获赞无数了!

2

夏都小镇很奇特,距离国家会展中心才三公里左右,前来打卡除了就近居民,最多的居然是拉着拉杆箱直接下了飞机从虹桥机场赶来的打卡一族,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

简屋书店,就是打卡者的首选地。这座目前青浦体量最大的书店,集合了书香、咖啡香、墨香,以及非遗传承等众多元素,与其说是一间书屋,不如说是一座书籍+美学+生活以外的生活馆。

设计师以错层手法,将这栋平米的小楼上下打通,每一层似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但又相互贯通,消除了传统结构的密闭感。

书,自然是书屋的主角,从儿童读物,到哲学、经济、美学、历史,数万册的书籍被安置于顾客随手可得的空间里。其间,间或布局文具、美妆、家居多功能生活美学产品。

二楼的一堵笔墙格外抢眼,来自德国的百年制笔品牌KAWECO的百来支高颜值笔甚是养眼,细看,自动铅笔、钢笔、蘸水笔……色彩各异,形态多样,尤其是其中的自动铅笔让人实在爱不释手。

三楼的亲子美术课堂,充满着童趣,孩子们在这里执笔绘画,最小的的孩子才只有三岁,孩子们奇思妙想下的萌版油画,柔软而温馨。

“一些父母起初是送孩子来学画画,可是学着学着,自己也画了起来,艺术本无年龄界限,只要想画,什么年龄开始都不算晚。”简屋书屋负责人介绍说。

底楼的一个拐角处是话匣妹觉得最不容错过的一个角落,小小10个平方不到的空间,40岁的田文花每天都会在这里安静地忙着手里的活儿。

(田文花)

走进小小的工作室,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无锡的竹刻、大丰的瓷刻、平遥的推光漆器,还有泸州的油纸伞……当得知,每一件作品都是出自眼前这位身材娇小的大眼睛美女之手时,话匣妹颇有些惊讶。

一人怎么能深谙这么多种非遗技艺?原来一切都源自于六年前那个大胆的决定。

“结婚多年,我和先生特别想要自己的小宝宝,可是职场压力太大,身心俱惫,备孕一直都不是很顺利,于是就咬咬牙辞了职。”六年前,田文花想全身心地回归家庭,毅然决然地从乐高运营总监的位置上辞职,开始云游四方。

“这把油纸伞是泸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已有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生在山西太原,从小就爱跟着外婆纳鞋底,秀鞋面的田文花萌生了跟着老匠人学手艺的想法。

多方联系,田文花与泸州油纸伞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老先生结识,跋山涉水,去到毕老爷子家,吃住三个月跟着老先生学起了油纸伞的制作技艺。

从劈竹、打伞架、制伞面、穿伞骨……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一把伞做下来起码得个把月。

伞骨选用的蜀南竹海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并经防霉、防蛀等工序处理;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还有手工精绘彩图,如花鸟、人物、山水、风景等,并在伞面刷上特制熟桐油。

特别是伞骨中间部位是靠紧密穿插的彩线支撑,田文花说,要打多个孔,穿0多根彩线,才能足够牢固的支起伞面,“别看着小小的油纸伞,不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古时候,一把泸州油纸伞能传好几代人。”

学好一门手艺非一日之功,出于热爱,田文花以“走读”的方式,一家一家拜访老艺人,求师拜学,然后又将这一门门技艺,带出大山,开设课堂,传授于都市的你我,这是一份传承美的职业,更是一份将中国传统文化浸润心灵的职业,可敬可佩!

3

告别简屋书店,小走几步,就来到了一处绿树葱葱,鲜花环绕的花园式空间——南岸时光。

平方米的空间,被这里的女主人郑玉卿打造成前有温馨下午茶,后有美式咖啡和西式简餐相结合的餐饮空间,同时可以容纳人就餐。

有品位的地方,离不开一个拥有着“有趣灵魂”的主人,郑玉卿和先生都来自台湾,年,当时46岁的郑玉卿经过半辈子的职场打拼,已在台湾升任DHL的采购最高主管,然而也就在此时,她遇到了两难的选择,先生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部移到了上海,并在上海置办了一套大别墅,想说动郑玉卿放弃台湾的一切,和他一起在上海过后半生。

(郑玉卿与丈夫)

要事业?还是和爱人在一起?很难抉择,“人生还是需要舍得的勇气的,深夜发邮件递交了辞职书,第二天都没敢去上班,为的就是不给上司劝说我的机会。”现在与先生幸福进入半退休状态的生活,郑玉卿感慨,不后悔!现在的生活才是适合自己的。

如今,每天来店里伺弄花草,琢磨着菜品的翻新,看着四面八方来来来往往的客人,“还有很多人是搜着大众点评,从机场直奔而来的。”郑玉卿以台湾人特有的甜糯口音说道,“我们一直都在大众点评排名前几位,很多赶飞机或下飞机想歇会脚的人,都会特地跑来,让我们很感动。”

临别前,郑玉卿递上了一株“勿忘我”说,“这是我们南岸时光的店花,我常常会对我们的客人说,勿忘我,勿忘我,下次记得一定还要来。”

4

在徐泾,有一样很多上海人都不一定吃过的美食——徐泾“汤炒”。

“汤炒”,顾名思义就是用汤炒出来的菜肴。它的最大特征是不用高温油锅烹饪,仅用高汤制作,介于做汤和炒菜之间,通过厨师烹调手法和技巧制作出来的一种美味菜肴。年,进入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汤炒”,“汤”冠于“炒”之前,足见汤是“汤炒”的灵魂。“提前一天,取老母鸡、老鸭、金华火腿、猪大骨,熬制五六个小时,熬出浓稠白汤,然后静置,待汤中物质沉淀,直至第二天,取上层清汤,做汤炒的底汤。”17岁就跟着师傅奚伯祥挑着扁担,走村穿巷,走入寻常百姓家做“烧来吃”(当地对村宴的俗称)的王勇回忆说,“过去大家生活都苦,村里红白事,一般就是四样汤炒加鸡鸭鱼肉四样大菜就算请客吃饭了。”

有种说法,“汤炒”的起源也是因为过去百姓日子过得清苦,逢年过节,买点肉,或鸡鸭,不够一大家子吃,于是就想出了用汤充场面。

一碗汤炒,少许肉片加配蘑菇片,或鸡丝、鸭丝配上木耳,水淀粉勾芡,着以少许盐、味精,最后点缀几滴菜油,增加菜肴亮色。

一大碗咸鲜汤炒端上桌,既气派,又能一家人都吃得到,物美价廉,经济实惠,深得民心。

(“汤炒”第三代传承人王勇)

如今已经是“汤炒”第三代传承人的王勇也收了徒弟。如今的“汤炒”也一改过去食材相对单一的四菜四炒,发展到八菜(大菜)八炒(汤炒)。

“其实各路山珍海味皆可入汤炒,我和师傅经过多年钻研,少说也能烧出五六十种的汤炒,捏准清爽宜口,咸淡事宜,汤底清透不油腻的准则便可。”“汤炒”第四代传承人陆明辉告诉话匣妹。

何处能吃到“汤炒”?当地老食客都知道,镇上的食乐饭庄、老地方土菜馆都是品尝“汤炒”的好选择。

今天中午11:30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周末来打卡》节目

直播通道开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