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女士的故事,众人熟知,抗日战争中铮铮铁骨的女英雄,在31岁时就壮烈牺牲。她留有一子陈掖贤,但陈掖贤在53岁时选择自杀,究竟为何?
这篇文章让我们走近赵一曼和陈掖贤。
寄人篱下的孤僻孩童
赵一曼的儿子,即陈掖贤,也是赵一曼唯一的孩子,出生于年1月21日。赵一曼为儿子取了个小名为:“宁儿”,是因为恰好这天是列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再者,在这乱世中,赵一曼希望儿子一生能够安宁健康。
做母亲的,都想陪在孩子身旁,亲自养育孩子,见证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但是,当时的局势容不得赵一曼有半点留恋。年“九·一八”事变后,她接到党组织的委派,就立即前往东北,奋力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于是,陈掖贤的记忆中并没有母亲的印象,也没有父亲的陪伴。母亲赵一曼怀胎生育他时,父亲陈达邦,就被派到法国工作去了,直到十多年后才回国。
图
陈掖贤小时候
就这样,陈掖贤被寄养在了他的伯父家。他长大,懂点事后,他才知道自己是被寄养的,这里不是他的家,于是寄人篱下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伯父一家人并没有亏待陈掖贤,但是孩子最需要的其实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补给,是关心,是父母的陪伴。伯父自己有家室,一家人其乐融融,唯独陈掖贤没有融入进去。因此陈掖贤很内向,他也很敏感,不爱讲话,他很孤僻,也很孤独。他常常一个人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可能他在脑海想象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场景也说不定。
正因为伯父还有自己的儿女,所以他平时对陈掖贤疏于管教。缺乏管教的陈掖贤,他的生活习惯不太好,他不擅长打理自己也不会照顾自己。他常常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也不爱洗澡,整个人显得很邋遢。他的房间也是,一片脏乱,被子卷成一团,地上四处散落着他抽的烟头,房间自然也弥漫着呛人的烟味。
陈掖贤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他对金钱的分配丝毫没有概念,花钱大手大脚。他也没有存钱的概念,每当有钱了就花光,甚至还要问其他人借钱。
图
陈掖贤
赵一曼知道自己的“宁儿”日子过得如此,她会难过吗?但是,赵一曼并不知道这些情况,那些年里,赵一曼在哪里呢?
其实,在陈掖贤7岁的时候,赵一曼就壮烈牺牲了。
英勇抗战的红枪白马
让我们回到赵一曼离开陈掖贤的那一年,离开孩子奔赴东北的赵一曼,当然心如刀割,孩子还那么小,嗷嗷待哺,她却就要离他而去。但是没有办法,国家需要她,陷于危难的民族也需要她。赵一曼明白,国大于家,她首先是中华儿女,其次才是母亲。在离开前,她抱着孩子去照相馆合了张影,也是母子俩唯一的合照。
图
赵一曼与陈掖贤
赵一曼受命来到了东北沈阳,成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她的身份是烟草公司的工人。后来她又前往哈尔滨,担任满洲省总工会秘书,之后又担任了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但是,赵一曼最想去的还是前线,参加游击队抗战,经过她的多次请求,组织答应了。
赵一曼的抗日决心十分坚定,在艰苦的作战中,她还作了一首诗《滨江述怀》抒发自己的热血之心: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战场上的赵一曼就像男儿一样勇猛,遇敌杀敌,沉重打击了很多日寇势力。赵一曼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无论枪法还是马术,都十分精湛。她有勇有谋,带领着抗战部队遇敌杀敌,利用东北山林的地势,耍得敌人团团转。
骑着白马英勇作战的赵一曼,是战士心目中的“红枪白马”,她名声很大,因此赵一曼成了敌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恨不得将她立马抓捕拷问。
壮烈牺牲的巾帼英雄
在一次作战中,赵一曼为了掩护部队,在枪林弹雨中不小心被敌军打伤了腿部,受了很重的伤。敌军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立马包围住了赵一曼。但一开始,敌军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当他们意外得知就是人们口中的“红枪白马”赵一曼时,他们露出艰险的表情,他们认为赵一曼身上肯定藏有很多共产党的秘密。
他们展开了日日夜夜的审问,想要获得情报。但是赵一曼缄默不言,日本鬼子见状,开始了严刑拷打。毫无人性的他们,对赵一曼实施了一系列的酷刑,其程度可谓惨无人道!赵一曼的腿伤还没有痊愈,他们继续加深了这道伤口,血肉糜烂。老伤加新伤,赵一曼身上布满了伤痕,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就算如此,她也没有屈服过,她只对日本鬼子说过: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其语气坚定无比。
眼看着赵一曼快要被他们折磨而死,他医院进行治疗。这可不是他们良心发现,他们只是担心赵一曼死了,情报就没有了。在医院的赵一曼,也得不到休憩,日本鬼子一边让她接受治疗,一边继续审问她,对她施加刑罚。赵一曼始终没有屈服,没有吐露一点情报。
赵一曼也曾逃离过,但还是被抓回来了。那是在住院期间,她身旁有一位负责看守的警察董宪勋,还有一位负责治疗的护士韩勇义。他们整天待在赵一曼身边,赵一曼觉得可以求助他们。于是,她向他们坦白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告诉他们抗日的重要性,向他们讲述作战生活,以此期望感化他们。赵一曼策反成功,董宪勋和韩勇义对赵一曼的爱国教育有所启发,他们被赵一曼的革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最后,他们决定帮助赵一曼逃走。
在一个倾盆大雨的夜里,他们准备好一切,带着赵一曼逃往抗日根据地,但未果。途中他们被日本鬼子拦截,赵一曼再一次又被抓捕入狱,落入敌人手中。为了不连累董宪勋和韩勇义,赵一曼把一切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她告诉日军:这件事情和他俩无关,是我哄骗他们帮我的。
被重新抓回来的赵一曼,受到了更加残忍的刑罚。他们用辣椒油和汽油搅拌在一起,把它们往赵一曼鼻子里灌。日本鬼子见她还不说出情报,他们恼羞成怒,对赵一曼使用了电刑,赵一曼浑身颤抖着,日本鬼子一边大声审问,一边用鞭子狠狠地抽在她身上,赵一曼身上皮开肉绽,尽管如此,她依旧坚守着党的机密。
日本鬼子气急败坏,知道无论如何赵一曼也不会交代实情。于是,日军下令处死赵一曼。他们押送赵一曼坐火车来到了珠河县,火车呼呼地往前开,预示着赵一曼的生命也要到了尽头。在火车上,日军问赵一曼有什么需要交代的,赵一曼要来纸和笔,写下了那封感动无数人的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遗书里,赵一曼展现出来了母亲的一面,柔软、心疼孩子。赵一曼对“宁儿”的愧疚之情,溢出了纸张,对“宁儿”的期望,也全在这些话里了。
图
赵一曼遗书内容
火车到站后,日军把赵一曼绑在车上,进行游街示众,百姓看到满是血迹的赵一曼,无不痛恨日本人,呵斥他们的残忍。临死前,赵一曼还在高声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她还高歌《红旗歌》,其声音嘹亮清澈,响彻天际。
最后,罪恶至极的日军一声令下,子弹飞速穿过赵一曼的身体,赵一曼倒在了血泊中,英勇就义。这一年,赵一曼年仅31岁,她的孩子“宁儿”才7岁。
得知真相的陈掖贤
陈掖贤的成长轨迹中,没有父母的踪迹,他就这样孤单地长大成人。后来,他的姑姑陈琮英找到了他,这时候父亲陈达邦也回国了,父子相认却并不亲近熟络。因为多年未待在一起,感情自然很淡,再加上父亲又再婚了,有了新的家庭,陈掖贤与父亲陈达邦之间的来往就更少。
图
陈达邦
姑姑将陈掖贤送入了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完成学业,接下来陈掖贤进入了工作,在北京工业学院教书。年赵一曼的故事在被搬上了银幕,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很快在国内宣传开来,大家对这位巾帼英雄抱有钦佩之情。陈掖贤也前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赵一曼》,他深受感动。但,陈掖贤不知道,屏幕上那个英勇的女侠,那个誓死不屈的抗日女英雄,人们口中的那个赵一曼就是他的母亲啊!陈达邦也不知道,赵一曼竟然就是自己的前妻!
直到后来,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太阳照常升起,可这一天,对于陈掖贤来说,是分外沉重的一天,他浑身寒冷,丝毫感知不到温暖。因为,他得知了,赵一曼就是他的母亲的消息。不用说,就可以想象到,陈掖贤有多震惊,他内心受到了巨大冲击。因为,自己母亲就在荧幕上,他却浑然不知,母亲在他7岁那年就壮烈牺牲,他却一概不知……
他来到烈士纪念馆,里面收藏着母亲的遗书,这是他第一次亲眼看到。他看完后泪流满面,无数的感情在他心里交织,之后汇成巨大的悲伤。他仿佛看见了母亲临死前写下这封遗书的样子。母亲肯定面色柔和,眼里闪着泪花,写下了这封给“宁儿”的信。他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要来纸笔,誊抄了一封遗书内容,并一直珍藏,留给了后代。
回到家后陈掖贤,悲伤久久不能褪去,他用蓝色钢笔,在自己手臂上刻下“赵一曼”三个字。尖利的笔锋刺进血肉里,他却不觉疼痛,因为这与母亲受到的酷刑这完全不算什么!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母亲融入到自己的心中。他会永远记得自己有位英雄母亲。
可是为什么陈达邦不知道赵一曼是自己的曾经的妻子,而陈掖贤也时隔多年才知道真相呢?
更名改姓的女儿郎
原来啊,赵一曼本名并不是赵一曼,而是叫做“李坤泰”,听起来有些男子气概的一个名字,与赵一曼的性格颇有几分相像,她的眼神朗朗乾坤,她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依旧泰然处之,不吐露任何情况。这既是赵一曼,也是李坤泰啊!
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了。她的家庭是一个地主家,所以生活条件还好。家里有钱供她读书,在当时,她也算是一个大家闺秀,长相清秀,也有文化。
她的大姐夫郑佑之是个有志青年,参加过革命,并且在后来加入了共产党。赵一曼深受他的影响,在他的引导下,赵一曼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想,她阅读大量的书籍报刊,新思想新文化如浪潮向她涌来,赵一曼的思想至此有了极大变化,她在年加入了共青团。
赵一曼还和表哥一起建立了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赵一曼经常发表演讲,她在宣讲中不仅宣传北伐的事情,她还积极鼓励妇女们读书识字。她极其反对封建主义的压迫,什么裹脚布、包办婚姻等,统统都要反抗!她希望妇女们都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自强起来。
因为小时候,她就差点成了裹脚女人。她的母亲是个封建的女人,她当时还想给赵一曼裹脚,赵一曼断然拒绝了。母亲气急败坏说:“你一个女人不裹脚,以后怎么嫁人啊!”赵一曼大声“怼”回去:“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女人裹脚只会束缚生命,悲哀啊!”母亲不听,依旧把裹脚布裹在赵一曼的双足上,赵一曼极其愤怒地撕毁裹脚布,把它丢得远远的,母亲见状连连叹气,也无可奈何了。赵一曼用自己的方式强烈反抗,免于裹脚的不幸。
在学期间,领导能力极强的她成为了学生领袖,大家被她的革命热情感染了,在她的带领下,参与了很多次革命运动。赵一曼在奔赴革命的时候,十分真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党员。在年的夏天,赵一曼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爱国心革命心愈加炽热。
年,她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学习。在异国他乡,赵一曼遇见了爱情。对方也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叫做陈达邦。两人相识后,倍感亲切,十分投缘,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过了一年多,赵一曼接到了组织让她回国的消息。怀有身孕的赵一曼服从组织的安排,决定回国。当时丈夫陈达邦担心她的身体,让她生完孩子再回国,到时候陪她一起回国。赵一曼没有同意,她让丈夫继续在此求学,她回国接受组织的安排,同时生育孩子。
两夫妻相处短短一年就要分别,而且,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回国的旅途并不顺利,反而布满了艰险。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他们不能坐火车。他们只能装作是被驱逐出境的华侨,受到的待遇十分惨。
他们被别人绑起来,推出了境内。赵一曼和其他同志踏上了艰辛的回国之旅。
好在,赵一曼平安抵达了祖国。赵一曼向组织申请在湖北宜昌的联络点工作,组织同意了。于是,身怀六甲的赵一曼不辞劳累,往返于宜昌、南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工作。
后面的故事就是前面所讲的:生下陈掖贤的赵一曼,没过多久就奔赴了战场。在战场上,赵一曼就不再使用李坤泰这个名字,给自己取了个化名为“赵一曼”。赵一曼更改名字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不想牵连到家人,她已经抱着赴死的决心。改了名字后,就算日后她遇难被捕,也不会追究到她的亲人们。取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原因是赵一曼喜欢“一”的蕴意,她说:“一”代表一心一意,我将用我的一生献于革命,一心忠诚,无有二心。因为同样姓赵,赵一曼还经常被人认为是赵尚志的妹妹,赵尚志是当时抗联部队的总司令。
自杀身亡的失意男子
陈掖贤抄完母亲遗书后的几天里,有人来通知他去领取赵一曼的抚恤金。之前谈到过他在花钱方面的习惯,所以当时他的经历状况并不是很好。但他依旧断然拒绝了。
陈掖贤认为,母亲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牺牲,自己万万不能接受这笔钱,他会觉得不尊重母亲。母亲的牺牲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图
赵一曼的革命烈士证书
陈掖贤继续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年,陈掖贤结婚了,对方是他的一个学生张友莲。他们相处恋爱的时间很短,没有多久就结了婚,婚后他们相处没多久,陈掖贤就又被派去下乡劳动。没过一年,陈掖贤回来了,与妻子一同生活。学校给他们夫妻俩弄了一间房,他们住在其中,后面张友莲生下一女。
有了孩子的夫妻俩,感情不但没有增进,反而矛盾频发。原来,婚前两人的磨合期太短暂,在婚后的长久生活中,许多曾经没有发现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陈掖贤与妻子经常吵架。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们也能吵得天翻地覆。
还有就是,当时陈掖贤与妻子加起来的工资在当时并不算低,但是,陈掖贤月初领到工资后,就大吃大喝,到了月末就捉襟见肘,放在现在来说,是妥妥的“月光族”。家中还有小孩需要抚养,妻子张爱莲觉得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她时常劝说陈掖贤,希望他花钱节制,于是两夫妻也为此起争执。
两人性格不合适,这段婚姻最终走向了决裂。可是,离婚后的两人生活也是一团糟糕。张友莲还患上了精神病,住院进行治疗,而陈掖贤,他原本就是个阴郁的人,离婚后更加郁闷了。但生活总有戏剧化的时刻,两人又复婚了,再续前缘。但是,破裂的东西始终都有裂缝存在,所以这一段重新开始的婚姻也注定是不幸的。
复婚后,张友莲怀胎又生下了二女,家里的经济状况愈发紧张,因为张友莲还没有痊愈,她的精神状态时而好,时而坏,医院复查,加上花在小女儿身上的钱……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是一大笔开支。就这样,陈掖贤时常感到精力交瘁,他正在一点一点地被生活压垮,被黑暗吞噬。他精神状态一直不佳,又轻微得精神忧郁症。后来时代动乱,陈掖贤遭遇了很多事情,他心里积攒了太多不快乐和烦闷。
图
陈掖贤一家人的合照(前排右一为陈掖贤)
赵一曼希望自己的“宁儿”安宁过一生,一生平和,可是,事与愿违,陈掖贤于年,在53岁那年自缢身亡,陈掖贤追随自己的母亲去了。
那天,他的同事见陈掖贤好几日都没来上班,心生疑惑,于是去到他家里,想看看情况。没想到,看到是陈掖贤死去的样子,众人唏嘘。
这种情况几年前也发生过一次,在年,陈掖贤也是连着好几日没来上班,同事们去他家里。他们发现陈掖贤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医院。原来陈掖贤是饿得晕过去了,他已经好几天没吃饭。
陈掖贤死前写给女儿陈红的信里的一句话,这是给陈红的良言和忠告。从中可以看出,陈掖贤从心底里尊敬母亲,不希望自己的母亲被亲人“过度消费”。
“不要以烈士后代自居,不要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记住,奶奶是奶奶,你是你,否则,就是对不起你奶奶!”
究其陈掖贤的死因,并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是,从陈掖贤的一生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父母爱的缺失,造成了陈掖贤自身性格的缺陷。一个人的一生与其家庭背景和时代环境是脱不了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