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口供销社
文/南山乔松
01
现在商店到处都是,大都市还有众多的24小时便利店,即使在偏远的山区,每个村庄里都有小店。
但是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极度匮乏,都掌握在国家手里;根本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都是统一调配给各个地方。
因此,农村里自然没有商店。有店你卖什么呢!你拿不到货。
因此,只有国单位你才能拿到调配来的那点物质,它们才可以开店卖货。比如供销社。
那时,供销社里贴着八个大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其实保障不了。
首先是你没有钱。工人有工资,农民没有钱!于是,上班拿工资的工人多么令人羡慕啊!农民想方设法嫁工人。
然后是即使你有钱,有时你也买不到东西。物质太少,要定购定销、限销限购,于是买东西要用粮票。
小时候,买东西都要去镇上的供销社。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村庄离镇有20-30里,而且在山区,那时又没有车,去哪里都靠一双脚走路,去趟镇上都要一天,仅仅是为了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很不方便!
幸好,我们沙城李村离秋口镇很近,只有3里,说说话就到了秋口供销社。现在想想,相对于山区的人们来说,我们已经很便利了。
况且,我们邻村(国营)秋口林场还有一个小店,很便利。
02
林场小店里虽然卖的东西不多,应付日常生活还是可以的。
有练习簿、铅笔、橡皮、水果糖、白糖、红糖、挂面、牙膏、牙刷、毛巾、网袋、钥匙圈、洋瓷罐等;米和油是生产队里分的;没有醋,我们从小不吃醋。
有酱油,散装的,放在一个缸里。小时候,父母经常让我们小孩去打酱油。汪樟福或者俞列英在玻璃瓶上放个塑料漏斗,用一个半斤的小竹筒打两次,就是一斤。
所以现在形容小孩长大了,说“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是很恰如其分的。
酱油打好,交了钱,他们算盘子一打,才找钱。那时用的是算盘,学校里还教珠算。当时根本不知道计算器、电子秤是什么东西。
早年,1分钱可以买两个硬水果糖,后来有了软糖,才1分一个。1分钱还可以买5根牛皮筋。
虽然那时物价低,但是挣钱也很难。当时最大的面值是一元大钞。有一次回家时,我在沙路上拣到一元巨款!感觉真是天上掉下来了馅饼。
林场小店,货物品种很少,同样品种花色也少,遇到结婚买被面、热水瓶、脸盆;遇到办喜事买盘、碟、罐、缸;遇到做新屋买洋钉、电线、闸刀;遇到过年要买布做衣裳等,那就要去秋口供销社了。
03
每次去秋口供销社,父亲通常一如既往地戴上他那标志性的斗笠,而母亲则一如既往地戴上她的花头巾。
跟现在大多数夫妇一样,父亲上秋口街,快去快回,去了买东西,买了就走。他更喜欢的是去秋口农机厂看看他的好朋友应家求,或者与熟人抄天。
而母亲上街不一样,她东逛逛,西走走,东看看,西摸摸,嘴里一个劲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时而脱口而出:“这东西真好!”“真好看!”
然而,她在街上转了半天,在秋口供销社来来回回走了几趟,最后也没有买什么东西。
没有钱呐!
最后还是用1分钱买5根林场小店也可以买到的牛皮筋。如果有我和小妹跟随,她则花1分钱买两个糖,一人一个。这也是林场小店可以买到的。
而我们已经很满足了,一颗糖能够含很长时间,吃得津津有味。
秋口供销社南边是农用物质,父亲去得多;中间是热水瓶、布区,和母亲一起去得多。
而我自己则去北边多,那里有文具和爆竹。
04
小时候,我们同村的几个小朋友经常去秋口农机厂拾铜,然后拿到秋口物资回收站去卖,然后到秋口供销社买爆竹打。
奢侈的时候,除了买串1角3分的爆竹和1分钱的洋火外,还会买包经济烟。而柜台里静静躺着当时最高档的2角一包的大前门香烟。
这串爆竹就能让我们从秋口一路打到家。这已经是我们小时候由衷的快乐了!那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
后来,要学毛笔字了,得来秋口供销社买毛笔、墨汁和专用的本子。这个林场店里没有。
再后来,到秋口中心小学上四、五年级了,不能用铅笔而必须用水笔了,则由来秋口供销社买钢笔和墨水。
记得清楚的,墨水是英雄蓝黑墨水,淡了。刚开始,黑墨水还没有出来。
而钢笔呢,柜台里静静躺着最高级的英雄牌钢笔,但是买不起。
上了初中,才出现双色圆珠笔。上了高中,才出现黑墨水。
钢笔经常坏了,不是笔尖不好使了,就是吸不上墨水了,因此经常弄的嘴里、手上、桌凳上、衣服上全是墨水渍。真是烦死人!
尤其考试时钢笔不好使了,那可真急人哪!
从小,就羡慕在某某单位工作的人。小学时,对父母在秋口供销社工作的人也很羡慕。
05
上了初中(即秋口中学)后,买文具的地方都在农科所多,秋口供销社就不怎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