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299055851876037&wfr=spider&for=pc
文/刘东良
人物链接:
王文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商丘师范学院书法讲师,商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
“朗净居,‘朗’取旷朗无尘的意思,‘净’取窗明几净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环境更适合艺术家或者是人的自我反省与进步,也是我向往的环境。”朗净居主人王文博如此解释他的书斋名号。
笔者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王文博,那时他大学在读,23岁,学院绘画班学生,头发不甚整齐,胡茬青黑,衣着简单朴素,走起路来步幅较大,像一阵风。这种印象一直保持到今天,因为这些年我们基本没有见过面,我只是偶尔从朋友那里的得知关于他只言片语的消息。
年春,3月20日夜,他在自己的一个社交网站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他说:“奋斗,终于有了结果……今天我正式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整个日志式的消息,短短几字,却能从中感受到他当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快乐之中。对于一个年仅27岁的人来说,在这个年龄就登上了中国书法协会的厅堂,是不多见的,而王文博做到了。
艺术
王文博在初学书法不久即得到名师指导,所以他的书法基本功练习自始至今都是比较扎实和系统的。他的书学一直以米芾、王铎的书法为临本,并以唐楷为基本功练习,后来书学兼及众多古代著名书家的作品,从中汲取最经典的营养,丰富自己书法的创作。从十二岁接触书法至今,已有15年之久,这期间王文博的书法风格已然形成。他的书法亦如其人,厚博、坦荡、舒朗、清逸,颇有魏晋气象。
近些年,王文博将唐楷的巧中注入了魏碑之拙的元素,将巧与拙结合起来,使其楷书书法自行随性而又不乏古拙之气,宛若流水绕石,有蓬勃而谦逊的生命力量蕴在字里行间。其楷书书法整体画幅的章法布局安稳平和,而其中文字结体变化随性,或巧或拙,或和或险或奇,数千言,无一字呆板木讷,字字珠玑。
王文博行书师二王之法,又不附和二王,有自己的性情在里面,这是二王之后每位书家都想要达到的境界,也是突破二王黄金樊篱的一种途径。或发其笔法一侧或发其书法精神,进而才能见出自己出于二王而又有所建树的风格来。
王文博的行书在气质上一如其楷书一样,清新俊逸,气韵生动,又有着行书的潇洒灵动。欣赏他的行书,似能听出里面有时疾时缓的音乐,又像沐浴在飞雪与落雨之中,激越、跌宕、徐缓、平和。
其行书侧锋落笔利落,行笔稳健老辣;中锋筋骨内藏,肤肉丰而不肥;出锋潇洒而不浮躁,含蓄而不拖沓;方笔圆笔共处一室,却能奇峻兼而和谐。用墨,浓淡对比,出奇而又相宜;干处若古杏肤皮,练达超脱;湿处笔墨浸润,若春水开河,赫然生机盎然;焦墨走笔,像高崖落水击石,像苍鹰俯冲天际。点如落石,似险而稳;横竖,有若春树发枝,有如秋木寥落;捺不见燥,侠骨柔情,撇不露骨,适可而止。
欣赏王文博的书法,一遍看气势,再而赏风骨,反复揣摩则得其妙趣无穷。
成长
一位朋友在为王文博作的《朗净居赋》里这样写到:“雪冰三尺,远非一日奇寒”。中国人向来重视成就,而对过程总是视而不见,因为很多人不愿去看别人的艰辛,因为他做不到,没有毅力、思想局限固化,梦想一劳永逸。这也就是功成者与败亡者的基本区别。王文博属于成功者一员。
王文博谈他的书法启蒙缘起何时,具体时间或者几岁,他记不清楚,只说是小时候。童年,是一个无法界定的时间段,不能量化,不能说从几岁到几岁是一个人的童年阶段。但那却是一个人以梦为马的年代。王文博的书法启蒙就从他的童年,他视野所及的地方开始。缘起他的邻居,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字。邻家,一围墙之隔,王文博就经常去玩耍,因而看到先生的好字,由此对文字之美产生了对他日后影响至深的兴趣。大概这就是一种天缘,不早不晚,不在别处就在身边。“这就是我最初的书法启蒙。”王文博说。
但那时王文博还并没有拥有自己的第一支毛笔。
若干年后,也即在王文博的初中时代。那个年代每个人都热衷佩戴钢笔,将它别在上衣兜里,准备时刻签名或者写字,当然更多的是钢笔的象征意义,一种有文化有知识的象征。这也正是庞中华硬笔书法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一个小村落的商店里都能见到《庞中华字帖》。与他小时候看到邻居的字机缘相似,他看到庞中华硬笔书法是从一个同学买的《庞中华字帖》上注意到的。
王文博的家境在当时是比较紧迫的,家里他兄妹三个人,年龄相差不大,都学校在读,因而父亲母亲肩上负担就比较沉重。在王文博记忆里,家里的每一笔日用开销都是计算着的,每一笔钱的花销不必要的都尽量取消。早已懂事明理的王文博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同学的《庞中华字帖》他非常喜欢,但他并未花钱去买。他从同学那里把字帖借来,拿回家里临摹练习,而且只在周六周日借,因为这样他会有更多时间,不会耽误别人的使用。书法艺术的魅力由此走向他的身边。
那时,王文博使用钢笔。
初三时期,学校有一位老师,善毛笔书法。由于王文博对钢笔书法的练习,已经初步从手与心结合中的感受到书法的深度魅力,所以得知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便慕名拜访,并与其结识,因而得以有机会经常跑去看老师写字。老师能用柔软的毛笔在纸上能写出钢笔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这极大的吸引了他,于是他便买了生平第一支毛笔,由此他就在毛笔书法上迈出了第一个步子。
王文博他姥爷的同事,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这个人数十年执着于书法、为人秉正刚直、以教书为业却人生颇为坎坷多艰(-年间,他被右派、被反革命、被劳改、被下放),他叫赵鹏九。姥爷知道王文博好书法艺术,便将他引荐给赵鹏九先生。先生见到王文博时颇为喜欢,夸他是可塑之才,遂收为弟子。受到赵鹏九先生的专业指导,王文博的书法迅速得到精进。但由于一些原因,他未曾得到赵鹏九先生更多的指导。这个时候王文博正在读高中一年级。
高中二年级时,机缘巧合,王文博被当时商丘虞城县第一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敢先生注意到,并受到他较为系统的指导。王文博说:“在荣敢先生的指导下,我的书法进步很多。”
王文博在书法上的路,越走越开。高三时期,他面临高考,考学书法成了他最大的选择,家人和老师都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时任虞城县高级中学的校团委书记石兴玉先生,也是一位书法家,为了能让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中获得出类拔萃的成绩,他专门抽出时间对王文博在书法上进行更为系统更加专业的指导,并让他以米芾、王铎的书法为临本进行训练。那年王文博勤学苦练的结果是,他一举取得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天津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单招河南全省考区第二名的骄人成绩。中国八大美院是梦想从事美术事业的人梦寐以求的高校,竞争异常激烈,有时候一个专业10个招收名额几千人报考,王文博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他的专注勤奋和老师的专业指导。
但王文博并没有选择去天津美院进学,而选择了离家乡最近的商丘师范学院,学习绘画专业。
大学是王文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空前的自由,以及绘画专业的选择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对书法艺术进行一个更系统的了解。就像蹬台阶上厅堂,在以往书法研习的基础上,眼界的开阔让他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思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得以连通,并打开局面。
王文博对从前的书法已经感到了其局限性,他认为以往的临摹书写只是徒画文字的形状,而没有抓住更多实质性的东西。“这不是有效的临摹。”他说。于是王文博在书法临摹练习深入的基础上,为了汲取众多书家的长处,开始把临摹对象的范围进行扩大,仍以米芾、王铎为主,但兼及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邓石如,以及汉隶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等。这其实是促使他在书法创作上思路大开的一个启点。
佛教术语里有一个词语叫“顿悟”,又引申义为一个人在对某一领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实践与探索后,突然对一些曾经无法得以突破的问题有了明朗的理解与答案。年,王文博大三,某天他研读孔子《论语》,其中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联想自己从前所做的书法临摹练习,原来是有些局限了,应该找出最经典的书家作品进行钻研练习,找出最经典的那一部分,只有把至高点作为目标,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就是在这一年里,王文博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他总结了以往书法练习的不足之处,他说:“之前总是在唐楷书法上下功夫,而唐楷尚巧,巧的东西太多并不是好事。巧,是唯美的东西,带有轻浮的色彩,总以巧为书法形质的追求,时间久了就容易走向极端进而使书法的书写缺乏生命力度,因此就需要有些拙的东西来平衡一下,以丰富书法的笔法字法。而拙则是将轻浮去掉的巧。将巧与拙结合起来,就像音乐一样,收放得当,章法统一协调,如此才能达到至美境界。”
从年到年,三年时间里,王文博将习字重心放在魏碑的研究与练习上,并进一步打牢楷书的基础,丰富楷书的创作。为此他大量观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帖,从这些碑帖中找到精华部分,反复地加以研究、练习,并将其糅合到平时在魏楷和唐楷的创作当中。在此期间,他也把一部分精力放在篆书、隶书和行草等的练习上面,以此广泛结集众多书体的长处,进一步丰富书法的创作。
这三年里王文博让自己充分沉潜下来,他尽量减少社交活动的精力投入,心无旁骛,一心只扑在书法的研习上面。白天有课上课,无课时便一个人待在教室里,在一片安静之中,铺纸着墨,不问窗外的夏雨与冬雪。而且他依然保持着多年的习惯,每晚11点以后睡觉,早晨5点钟起床,这些时间他都在练习书法。在学校里,教室晚上9点熄灯闭门以后,他便带着笔墨纸张到宿舍楼有长明灯的自习室里继续练习。有一年冬天,天很冷而且已至夜半的时候,笔者还见到王文博在前后透风的自习室里,裹着厚厚的大棉袄手执毛笔稳稳地练习书法。其刻苦勤奋由此可见一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了一场名为“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件作品中,王文博以小墓志碑体楷书从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展。这是他三年来潜心积累换来的成就。
时评
当今中国,书坛气象一片繁荣,人人作书人人弄墨,十分热闹,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浮躁的气象。因而,笔者也就个别书坛乱象问及王文博。以下是他就这些问题发表的看法,从中也可见到他对待书法的态度。
本刊记者:
现在有一种为获奖而写作的书法,并有专门教人如何在书法大赛中获奖的教学课程。您如何看待获奖与真实书写呢?
王文博:
获奖的作品,一定写得不错,不然获不了奖,但获不了奖的作品,一定有问题。作品能够获奖说明这个人用心了,展览委员会都是书法厉害的大家,他们挑选出来的作品应是无可置疑的。
真实书写,写的是一种艺术,一种无功利心的书写。而展览或许有技术的成分多一点,因为展览需要从上万幅作品中进行选择,所以如何从这么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一些技术处理。
当然,书坛里也不免混迹一些招摇撞骗的人。创作好的书法是一种责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本刊记者:
当前初始学习书法的人有不少在基础尚不厚实的时候,就涉及认为大拙大美的东西,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拙与丑的区别是什么?
王文博:
浮躁每个人都有,但学习书法却是不能心急气躁的,就像我们学语文英语一样,不是一天两天热血冲头地学了就完事儿了,而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积累。基础不稳,越往前走就越发危险,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一些武功不高资质欠佳但却意外获得了别人超强的内功,结果这些于他是无法承受的,终至走火入魔,最终还是失败。
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因为他知道规矩在哪里,在技艺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状态,所以不会触及破格的危险。前人的书法精品之所以留传至今就是因为它的经典之处,几千年都没有被人推翻,那就是真理,你可以否认,但你先要超越。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把基础打牢再向更高层次晋级。而我当初习字唐楷,而后涉及碑帖,是因为我的需要,我需要在巧的东西里面加入一些古拙,如此是为了丰富我的楷书书法。
“拙”是返璞归真,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历经一生磨难的老者回望年轻时的淡然平和,没有华丽没有浮躁,只有海天一色的清远。而“丑”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机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种冲击,人的价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蹂躏,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前全球局部的动荡与不安,这些都是原因。因此人们打破眼前幻想,转而寻找更能体现人类生命力的东西,极力将艺术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甚至打乱其一切现有的秩序,这就出现了“审丑”。
但“丑”也是有规矩的,一样要遵循一定得艺术规则,要从基层做起,并不是随便在纸上挥霍几笔,画出自己不明白别人更不明白的东西,就说这叫“审丑”。
愿景
年王文博27岁,明年28岁时他将举办一个以国画为主的个人展览。后年29岁他会为自己定制一个十年计划:30岁—40岁再次沉潜。在这十年里,他将把传统书画进行系统的梳理临摹,为未来打基础。他的终极理想是要在中国书画历史长廊里占有一席之地。
佛心
王文博平时有时间会常抄写佛教经文,他说:“抄写佛经,既积累功德,又使心地纯净,不染尘。你若心里没有俗尘那你的心真的很纯净,你看到境遇不如你的人你会心生悲悯,看到比你境遇好的人,你会默默祝福他。每天感恩一般地生活,你会在清晨感谢上苍,我还能睁开眼睛,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