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写硬笔字
盛大林
盛大林钢笔楷书《满江红》经常有人问:怎么才能把字写好?学习书法的“诀窍”是什么?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可言。但在习字过程中,有些基本步骤还是应该遵循或注意的,这也可以称之为“方法”。练习硬笔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练习楷书
1.练习楷书对掌握字的间架结构至关重要。
清代书论家冯班在《钝吟书要》中曾说:“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结构是指字的点画之间联结、搭配和组合的形态。一个字写得美不美观,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如这个字的重心稳不稳,笔画的分布是否均匀。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五官不端正,身材不匀称,那他无论如何也漂亮不起来。
关于间架结构,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曾有一段生动的论述。他举例说:“假如我们把古代书法家写得很好看的一个字,如‘二’,从碑帖上把它的两横分剪下来,它的用笔原封不动,然后拿起来往桌子上一扔,这两横的位置可以千变万化,不但可以变成另一个字,即使仍然是短横在上,长横在下,但由于它们的距离有移动,这个字的艺术效果就非常不同了。倒过来说,碑帖上的一个好字,我们用透明纸罩在上面,用钢笔或铅笔在每一笔画中间画上一个细线,再把这张透明纸拿起来看看,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硬笔字。”“练写字的人手下已经熟悉了某个字中直、斜、弯、平的确切位置,再熟悉各笔画间的距离、角度、比例、顾盼的各项关系,然后用某种姿态的点画在它们的骨架上加肉,逐渐由生到熟;由试探到成熟这个工程,当然是轨道居先,装饰居次。从前人们讲书法有‘某底某面’之说,例如讲‘欧底赵面’,就是指用欧的结字、赵的笔姿,也是先有底后有面的。”
所以,学习硬笔书法,应先在结构上下功夫。而楷书是最规整的字体,它平正、匀称,是学习结字的最佳范本。
2.练习楷书是打好书法基础的最佳途径。
苏东坡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所谓“书法备于正书”,是说各种用笔方法,在以楷书为代表的各种规整书体中最齐备,练好正书最能打好书法基本功。学好楷书后,加强用笔的流便性,行草就容易上手,再学其他字体也会比较容易。如果先学行草,基本功就得不到扎实的训练,容易流于浮滑,是不可取的。东坡还说:“真生行,行生草,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注:古汉语中,“行”的意思是走,“走”的意思是“跑”。)这就如同小孩学走路一样,一步一步稳健了,才能奔跑如飞。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出两者相通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交替学习,相互促进,就象欧阳修所说:“只日学草书,双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以得各体书的齐头并进。
(二)借鉴传统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不断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积淀。而硬笔书法的兴起,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儿,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范本可供临摹。而传统的书法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可以说,离开了传统的书法,硬笔书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书法家郭仲选曾强调:“毛笔书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无论在书写时运笔,还是在字形的结体、布局的章法等方面,都有可供硬笔书法借鉴和效法的地方。钢笔书法的实践必须继承和发展毛笔书法的传统精华。”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关于庞中华先生《谈谈学写钢笔字》的书评中也明确提到了硬笔书法继承毛笔书法艺术精华的问题:“现代中国书写工具,钢笔占了统治地位,学习钢笔字也有个研究继承祖国书法艺术传统的问题。”所以,硬笔书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传统书法。
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继承和学习传统的书法呢?
1.练习钢笔字和练习毛笔字交替进行。在精选一本较好的硬笔字帖临摹的同时,用毛笔临写传统的碑帖,把练习毛笔字的体会以及传统书法中的结体的规律和用笔的特点尽可能地运用到硬笔字的练习之中。这样,可以对传统的毛笔书法有较直接、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修养。现在很多的硬笔书法家,同时也是毛笔书法的高手,有的甚至很少练习硬笔字,而是以练毛笔字为主。实践证明,这种“软硬兼施”的方法往往有“齐头并进”之效。
2.直接用硬笔临写传统碑帖。这是一条简捷的途径。但必须考虑到硬笔和毛笔在工具性能上的差异,在硬笔临古的过程中,有取有舍,灵活处理。
(1)硬笔字虽也讲究笔画的起结,但不能像毛笔那样强调。笔头的软硬不同,直接影响笔画的表现力。毛笔软,弹性大,笔画的轻重粗细可以非常明显;硬笔硬,弹性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可能很大。所以,毛笔书法在用笔上的一些讲究和变化,硬笔是模仿不了的,只能作一些象征性的表现。比如毛笔经经常采用“回锋”等笔法做起结,硬笔如果生搬这一套就如东施效颦。
(2)在上一笔和下一笔、上一字与下一笔(字)的呼应问题上,硬笔也不宜模仿毛笔书法中的“连笔”。毛笔的线条变化丰富,只需轻轻一带,笔势就可以显露出来,而硬笔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上下笔的呼应应该主要通过起始的位置来体现。另外,“牵丝”在毛笔书法中很常见,而硬笔书法却不能随便用,因为硬笔不可能写出那么明显的粗细变化,强行为之就成“连笔”了,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字的辨认。
(3)在借鉴毛笔字的结体时,也要重新考虑笔画间的均匀。在硬笔临古问题上,“临骨说”是被广泛接受的,就是说硬笔临写古代碑帖主要是临写毛笔字的骨架,而“血肉”则可以舍弃。但这一法则对有些碑帖并不适用。比如颜体等笔画粗细变化比较大的字,如果只取骨架,就会显得比较松散。所以,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作品未必也是硬笔临写的理想范本。这就要求硬笔临古在范本上再作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
A,选择那些笔画肥瘦变化不太大的古帖临习。比如清秀隽永的晋唐小楷,包括赵孟、文征明、董其昌等的小楷及行楷墨迹,都比较适合硬笔临习。
B,避免那些用笔苍古、枯涩、怪异的古帖,比如石鼓文、《石门颂》等汉碑,那些作品中的飞白、涩毛等是硬笔无法模仿的,形不能得,神也就无从谈起。
C,硬笔临古应以临帖为主,临碑次之。钢笔与刻石工具太不一样了,硬笔在纸上不可能写出刀子在石碑上刻出的效果。比如汉碑上常见的方笔,尤其是斑驳的粗犷,硬笔都只能望之兴叹。不过,保护较好的魏碑还是可以临摹的。
D,硬笔临古应以“意临”为主。这也是针对书写工具的局限性而言的。无论技术如何高超,都不可能用硬笔把毛笔字尤其是碑刻临得形象逼真,所以只能着眼于“神似”。这并不是说“形似”不重要,而只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
(三)端正学习态度
1.专心致志。初学书法,选了一家,就要专心一意,切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练了几天颜体,觉得不好练,就改学柳体;练了几天柳体,觉得不喜欢,又改学欧体。这样只能是浮光掠影,结果一家都没有学好,或者学成了“四不象”。所以,临帖必须专注,绝不可随便换帖。至于博采众长,那是高层次的要求,不是初学者的事儿。也就是说,选定一家字帖之后,就要一头扎进去,不得其中三味就不罢休。
2.知难而进。有时候进步快,有时候进步慢,甚至觉得越写越糟,遇到这种情况,有人往往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于是偃旗息鼓,洗笔不练了。这种态度显然不可取。练字是一门技术活儿,没有大量艰苦的实践是很难进步的。
3.持之以恒。俗话说“字无百日功”,意思是说练字不需要百天,就能入门。但绝不是练一百天就可大功告成。高兴时一连练好几天,不高兴了一停就是几个月,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不行的。其实,对于热爱书法的人来说,日日临池并不是负担,甚至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盛大林: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