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美国记者艾米·戈德斯坦的《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简斯维尔坐落于威斯康星州南部,除了名声在外的派克钢笔厂和一些小型汽车零件制造厂,规模最大的就是通用汽车旗下的汽车装配厂。这家工厂在产业自动化冲击下于年6月宣布关闭。产业演进似乎势不可挡,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此外,本周书单从文学、社科、儿童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
主打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美)艾米·戈德斯坦著,徐臻译,中信出版集团年5月版。
在人类工业史上,任何一次产业转型或重组都不是风平浪静的,那些惊人的、华丽的转身往往只是一种事后表述。这显然是一个风险迭起的过程。而风险的承受者既包括可能破产的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也包括被迫失业的、长期以此为业的产业工人,随着熟悉的工作被潮流卷走,他们的基本收入和家庭日常生活很可能难以为继。这样的故事并不稀缺,也并未远去。
美国记者艾米·戈德斯坦的《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所讲述的也就是这样一种故事:一座工业小镇,一个装配工厂。简斯维尔坐落于威斯康星州南部,除了名声在外的派克钢笔厂和一些小型汽车零件制造厂,规模最大的就是通用汽车旗下的汽车装配厂。然而,这家工厂在产业自动化冲击下于年6月宣布关闭。金融危机、全球产业转移等因素加速了这一进程。周边的商店、影院、加油站、房地产等行业的工作岗位也随之锐减。艾米·戈德斯坦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记下了这里数年间的辛酸苦辣,有装配工人、部门经理,有商业店员、教师、官员,还有他们的孩子和老人。产业演进的步伐势不可挡,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艰难抉择。
(罗东)
文学
《十五条狗》,(加)安德烈·亚历克西斯著,李静宜译,新经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5月版。
这是一本最好摈弃语言描述、直接投身其中的哲学小说,只有去阅读、去感受,并真正进入小说所创建的情境,才能真切理解这本书的本质。
故事的外壳很简单,只是因为阿波罗和赫尔墨斯的一个赌约——当动物拥有了人类的心智,是否会比人类更不快乐——15条狗的命运就此发生了致命转折。他们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开始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开始思索自己的生命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开始不安。在获得自由后最初的喧哗与骚动中,诞生了诗。但很快,诗歌被放逐,流血与暴力让大多数选择了屈从与压抑。他们成为了模仿狗的狗,一种不稳定的痛苦的属类。
于是天神们看到,连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命运的走向了。到底这些拥有人类智识的狗会快乐地死去还是痛苦地死去?而怀着希望死去与怀着快乐死去又是否是同一件事?这种快乐的本质是什么?“死亡那一刻”又意味着什么?天神们也迷惑了。于是我们被这15只狗的命运牵引着,越来越无法抽身而出。而当他们相继在模糊的痛苦与快乐中死去,只剩下最后一只依然在耗尽所有生命写诗、努力维系新语言
(同时也是最后的语言)
的狗的时候,似乎所有的秘密都在其中了。
(杨司奇)
社科
《人行道王国》,(美)米切尔·邓奈尔(美)奥维·卡特著,马景超刘冉王一凡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3月版。
反战、妇女解放、同性平权……纽约市西区的格林威治村不仅是美国现代思想的根源地,也改变了世界城市的规划理念。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为了改造城市铲除了大量的老城区,格林威治村的居民奋起反抗,这不仅为美国城市规划史留下了一幅充满活力的社区肖像,居住于此的简·雅各布斯更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之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跟随着简·雅各布斯的脚步,社会学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邓奈尔也把研究对象锁定在格林威治村,探索城市街头的力量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邓奈尔用了几年的时间和街头的有色人种、小贩、二手书商、拾荒者、酗酒者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观察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现状。
很多城市管理者相信“破窗理论”,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格林威治村街头的贫困人群就被看作是社区的“破窗”。邓奈尔打破了这个固有观念,他在多年观察中发现这些街头人群不仅在有尊严地工作,而且他们诚实、友善和互助的精神在为整个社区维持秩序,创造价值。《人行道王国》不仅是一份优秀的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典范,也对美国的街头文化作出了颠覆性的诠释。书中还附有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的大量照片,记录下作者笔下的众多人物和场景细节。
(李永博)
文学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著,中信出版集团年5月版。
“从小我就知道,跌倒了得爬起来继续走,所以不怕坎坷。再加上那里长达半年的冬天,冷风刺骨,你抵御大自然寒流的能力强了,抵御人生寒流的能力自然也强了。东北话讲叫皮实。”这位54岁的女作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特别是面对着她出生、成长和生活的东北这片土地。
惯爱写小说的迟子建散文作品并不多,她的上一部散文作品成书于十年前。面对生活的苦难与生命的泥泞,她满怀悲悯,但又毫不畏缩,似有一种花开叶落般的安然,透过字里行间,她希望可以在苦难中怀抱希望,在冬天里看到春天。这部散文集呈现出的是一个达观睿智、勤于思考的迟子建,更是一个历经沧桑,却又安享生活的迟子建。她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凛冽寒冬,但她依然感恩这些磨难,正如她所言:“当一个人能够对万事万物学会感恩,你会发现除了风雨后的彩虹,拥着一轮明月入睡的河流,那在垃圾堆旁傲然绽放的花朵和在瓦砾中顽强生长的碧草,也是美的。”
(何安安)
儿童
《雪山之虎》,(美)罗伯特·伯利著,(美)杨志成绘,阿甲译,蒲蒲兰
新世纪出版社年4月版。
关于攀登珠峰,总是有很多故事,比如几十年来一个个登上世界之巅的勇士,再比如前不久珠峰拥堵导致多人死亡的新闻。改编自真实人物经历的图画书《雪山之虎》,讲述的是这一切的开始——年5月29日,夏尔巴人丹増·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一起,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顶的壮举。这本图画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完全聚焦在丹增身上,让丹增成为一位光耀夺目的英雄。这很重要,因为在珠峰的攀登史上,尽管几乎每一个攀登者都要请夏尔巴人担任向导或挑夫,最终声名远播的却永远是那些外来的登顶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颇。所以,讲述丹增·诺尔盖的故事,也是讲述此后成千上万位夏尔巴高山向导的故事。
“丹増之歌/歌唱丹増·诺尔盖/他是夏尔巴人/山地的居民/人称雪山之虎……”《雪山之虎》的文字是不断回旋的抒情诗,有一种质朴乃至于神圣的动人力量。它的图画也同样表现为史诗般的壮丽风格,大开大合又不乏诗意。在丹增和希拉里登顶之后,他们“满怀欣喜,满怀忧伤”,为何忧伤?文字中没有点明,但它提醒读者,尽管图画书只能简略呈现,但攀登者的故事里,不只有征服和英雄主义。
(李妍)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