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轰动全国的涉外婚姻 人,在经历死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已然成书,亦可拍成电影。诸多极具历史意义的“ ”可谓 ,后无来者。今天我们一起听她讲述自己的传奇人生。

绘画缘起

13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处于充实而幸福的学生时代。但对本期主人公——李爽而言,在那动荡的年代,她所承载的是异于常人的岁月。豆蔻之年的她情绪中充斥着担忧与恐惧。她无力改变,无心面对,逃避是其当时认为妥帖的选择,因此父亲学校中“无人问津”的植物园成为了她最向往的栖息之所。独处于植物园的过程中,她突然发现花、草、虫、露、雨、光,一切都是如此美妙。那时的她对大自然充满了爱,她经常屏息凝神地观察蜜蜂在不同花卉上采蜜的动作。这个过程是其认知生命与美的 次洗礼。

当夜幕降临,该回家时,将要面对的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的她看着植物园中的花与蜂发了个天真的大愿:要拿起画笔画出其想要的世界。这也是其与绘画艺术的缘起。

回到家中,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当下 想知道的是父亲现在身在何处。她在满地“垃圾”中发现了一支深绿色的钢笔,那是父亲 惜的钢笔。每次写完教案都会小心翼翼地收放回原处。而此刻,这支钢笔却冷冰冰地躺在角落。她捡起钢笔,钢笔似乎有了些温度,紧接着她一气呵成地完成了 幅作品——《父亲的办公桌》。完全没有学习过绘画的她,手中的钢笔舞动如飞,行云流水般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办公桌。那种美妙的感觉无以言表,那种幸福感令其终生难忘。从那天起,直至今日,她未曾停下手中的画笔,持续着她近50年的绘画生涯。

论画风

她认为风格是一种禁锢,世人习惯追问画风,风格是人为的,是服务于绘画的,而绘画是由心而发的。风格、内容与艺术无关,真正的艺术家不拘于风格。世界万物万象,每分每秒都不尽相同。人看事角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内核都是由心而发。多年来,其画作皆是其内心想法的呈现,而内心又是无时无刻在变化,所以她说自己没有风格,正因于此,她认为自己才算是艺术家。艺术是由心观世的显化,是人心的心电图,这是其多年的绘画 的收获,也是其苦苦挣扎于如何成为方家的 总结。

她自我定位为做自我实验的艺术科学家,她将自己当做小白鼠,在其越入生命经历与感知时,是从不归纳的,是随心所欲的。她一直活在灵感之中,感知生命的召唤,从不刻意,也从不屈服,一切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顺心呈现。像小溪归于大海,像尘埃落于大地。如果非要加以风格标签,那就是“爽”的风格。

她将形成自我风格的过程划分为几个次第,最开始是寻找“我”,画“我”的像,后来开始画不同时期的“我”,在寻找“我”的过程中又觉察到“我们”,即每个人都是“我”,无论是佛陀、亲人还是陌路。听起来有些绕,其本质是走出小我,遇见大我,回归本我。因此她要颠覆传统观念的特权艺术,其未来绘画的方向是从众生相到众神相,再到众生,即人觉察到神性,再反观人性。

在生命中行走时,时常会感到困惑,无助,而觉察需要过程。她13岁画窗外的景物时,过程中并无太多感受,完成作品之后反观时,先是质疑:“我可以画的这么好吗?”,随即便是确信,“我就是可以。”当画了大量风景、人物后,她越发觉得绘画是一种天赋,当需要时,会从意识中调动出原本便有的认知对应当下的需求。从那以后,她开启了全新的视界,其作品不再局限于物本身,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爱与生命本真的状态。

她不曾考取高等学府,造就了其不拘泥于学院派绘画特点。那时的作品完全发自内心纯粹的喜爱,通过作品很好地表达了自我。其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思想的表达。但其宗旨都是在呈现灵魂,神性层面的内容,是超越现实的,无以言表的,更多的是自我内心的觉受。她认为未来会有更贴切的语境来表达这些觉受,希望就在不远的将来。很多人认为末法时代,皆是乱象,何谈真理,何谈希望。而她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其走过愤怒、嫉妒,觉察认知,放下了埋怨,评判等障碍。黑暗的对面即是光明,但人往往身处光明而不自知,想要认知光明 的方法就是走进黑暗。所有的分裂都可能是助缘,而前提是觉察。

她将自己至今的艺术道路总结为三个阶段,即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起初是本能地被物的美吸引,当光洒在物上时,那种和谐柔暖的美,使其不由自主地想要拿起画笔记录眼前的美好。因此还发生了很多趣事,在那个经济环境差,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父母每月收入分别仅有六、七十块钱。如果家中有几个苹果,几乎所有人都翘首企盼,但她却偏偏先要把那苹果在午后阳光下的样子记录下来,但她选择的记录方式并非写实手法,有时会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姐妹们经常吐槽她画的不好,进而发生争吵,长此以往毕竟不是办法,后来她放弃静物,开始画风景。好在大自然的风景同样可以触动那个豆蔻少女。

时至今日,其九十高龄的母亲还时长当个笑话提及此事,认为当时的她是个怪人。那时她不分冬夏,早出晚归,衣服本就不多,却每每被她搞得五颜六色且很难洗掉,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女孩子。虽然表面看起来狼狈不堪,让母亲极其担心,但又看到她的热忱和浑身散发出的能量,便想,随她去吧。

此后不久她作为 一名女性成员,参与创办了“星星画会”,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北京的一个艺术团体,以追求自由和自我表现的艺术、主张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性作品,以及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活动与事件而著称。在年和年分别举办了两届画展,在当时就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由此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道路。

死亡穿越

在她四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她亲身经历,别人听来觉得匪夷所思,但改变其一生的事,也是她对灵魂、神性有无认知的分水岭。那件事发生前,她对所认为糟糕的世界充满了无奈,她不甘同流合污,便要成为其对立面。这与世为敌的选择背后有着强大的愿力做支持。

年12月12日下午,查不出病因,持续高烧一周的她不明所以地强烈要求出院回家,当天夜里12点左右,发生了那次濒死事件,她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描述她的一副柔软的,水晶般身体离开了她躺在床上的丑陋的病体躯壳。随后看到很多让她从未见闻的像是原本生命之外的景象。

随后当她听到“隆隆声”由远处传来,直至确认那是心跳声时,她清晰的知道生命走了三分钟。

当她睁开双眼,眼前漆黑一片,她忽然做了起来,满身如淋雨般的冷汗,但整个人病症全无,彻底痊愈。她看着黑暗,似乎有声音告诉她不要对任何人提及此事,而她发愿无论如何,甚至经历刚才那如临深渊的痛苦,也要找回那圣地 。在彻底的失落中感觉到生命之外有生命,那个生命状态比现实人们生命状态美满无数倍。

每个细节历历在目,整个过程记忆犹新。关于这件事一切的描述如此具象,听起来是那么真实,但未曾经历的人很难相信。而她深信不疑,并且认为那种真实度超过所谓的现实。因为那次经历过程中她真切地觉察到灵魂中每个单元都在感知,而现实中的每个当下只是某个或某几个机体组织在感知。

十八年来,她一直想用画笔呈现那次穿越的所见,但她自认为无法究竟的表达全方面的信息。去年,她去探望其母亲,她看着年迈的母亲做着手工,满头银发所散发出的微光,很接近她在穿越时的所见,便找来了张纸、画笔,开始创作。成品有几分接近。回到工作室,想趁热打铁,用专业的纸张二次创作,但成品并不尽如人意。

她一直想用画笔呈现那个更高空间的一切,所谓“高”不是高级,而是信息更圆满。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人们需要不断挖掘,探索,而在那个更高的空间,一切信息一目了然,毫无秘密可言。若想用二维平面绘画艺术呈现更高空间,这是妄想,是贪念,是愚痴。她选择与临终老人、自闭儿童一起作画的行为艺术,她认为那样能更好地呈现那个世界。因为画作不是为了供奉,而是将其所见拉进人们生活的世界,驻进每个人的内心,进而成为那个世界。这并不需要艰苦的修行,高深的修为,每个人都是具足圆满的神或佛,之所以未能显现,是内心的拒绝或不信任,阻断了通道。有人认为她所说的皆是妄言,自己怎么能是神或佛,但发出此番质疑的人可能正在虔诚地信奉着某种信仰。境界是跳跃的,一念 ,一念地狱,上一秒打坐入定时,可能是佛;下一秒被车撞倒,可能是魔。心之所想,即是真相。

风格转变

这段经历之前,她所创作的作品中有大量类似祖先象的内容呈现,如人坐在供桌两侧,桌上摆放着供果,好像是在祭奠人的离去。呈现出困惑、犹豫、低沉的美。生命的任何状态都可以是美的。其实某种程度上已经揭示了这次濒死事件。绘画是直通高维的方式之一,当其放松创作时,是可以预感到某些内容的。她认为自己的作品灵感画,生命预言画。在其所有作品中都体现出“我是什么”的状态,甚至有些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都已经被其用绘画的方式呈现了,只是当时画完并不知道,直至多年后,事件发生了,反观当年的画作,才会有所体悟。

濒死事件发生后,其作品变得绚丽,庄重,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像观音、圣母。在其绘画过程中,并未掺入任何宗教信仰,她曾用18年的时间深入各种法门学习,她认为所有教义的 宗旨是高度统一的,但她不愿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而向往艺术更自由的境界。她将作品演绎的更加神圣,也标志着她到达了“见山不是山”的层面。

七八年后,因其对生命有了更通透的认知,从而进入了“见山还是山”的层面,因此产生了较为抽象的众神相。作品释放出的能量是能被部分人接收,并受益的。世间万物皆具足宇宙信息,正所谓一花一世界。花朵具足日月星辰,风吹雨打,甚至人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3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