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后的修笔人新华社新媒体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褚萌萌赵冠南)一支上好的钢笔,笔尖通常由黄金制成;由于黄金质软,其上会焊有一个坚硬的金属小圆球。将这个小颗粒焊到笔尖上,再将其从中切割,以使颗粒的缝隙和笔尖中缝保持一致——这是修笔行当里最难的技术,俗称“点金尖”。

“这是我的拿手活。”89岁的修笔人张广义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几十年前,北京‘点’得好的,也不过就三位。”他口中的另外两位,早在十几年前就不再以修笔为生了。

在北京繁华的东四南大街,老旧的“广义修笔店”仿佛封存住了一段时光。推开木框玻璃门,走进不到十平方米的店铺,只见用了几十年的两层柜台里摆着多种国产钢笔,工作桌上堆满了微微生锈的精巧机器,四面墙上贴着微微泛黄的字画、报纸、奖章。

图为张广义坐在位于北京闹市区的小店中。店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的装潢,仿佛封存了一段旧时光。新华社记者褚萌萌摄

“我就爱这个,爱了一辈子。”张广义生长在父亲的文具店中。十几岁时,他开始“琢磨”起钢笔,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了自己的修笔店,一修就修到现在。

从热闹到冷清,这么些年,张广义的小店见证了钢笔在中国的“起起落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北京的修笔行不少于十家,有国营的,也有个体的。“那时候,赶上人多,找我修笔都得排队!”张广义回忆,曾经,拥有一支样美质优的钢笔是人们普遍的心愿,写得一手漂亮字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甚至会引人争相“攀比”的事。

70多年里,张广义修了数十万支钢笔。找他修笔的有外国大使、文艺名人,也有小学生、工厂工人。他“认笔不认人”,用自己研发的小机器认真修着每一支笔。

张广义的工作桌上堆满了微微生锈的精巧机器,其中不少是他自己研制的。新华社记者褚萌萌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广义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带着这份荣誉,他还定期去天安门广场,为国旗班的战士们义务修笔。

然而,钢笔需要灌墨、清洗;在如今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轻便便宜、用完即丢的水笔和圆珠笔显得更实用。近些年,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的流行,进一步抹去了钢笔的墨水印迹。

前几天,张广义得知,自己神交已久的上海老同行,刚刚关了店,回甘肃老家养老去了。据他了解,全国专门修钢笔的店,如今只剩下四家了。

张广义还一直坚守在原地。“有些小时候找我修过笔的顾客回来看我,跟我开玩笑:‘我都要退休了,您还在这呢。’”由于年事已高,从几年前开始,他只在每天下午3点开门营业一小时。

门庭若市的旧况已不复存在。但由于能修的人少了,张广义总会接到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欧睿国际的数据,中国在年已成钢笔销售额第一的国家,占全球钢笔总销售额的48%。在全球范围内,预计到年钢笔销售额可达15亿美元。

在电子时代,“书写”从大众的刚需,变成了小众的个性化需求。钢笔也从日用品变成了礼品、收藏品、时尚用品。

“时尚是顾客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