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件背景:
前几天,一位消费者在使用张小泉一款刀具的过程中,因拍蒜而断刀,于是询问公司客服;
客服回复:此刀是“不能拍蒜”的;
什么?中华老字号的刀具,我买你的刀就是为了用起来硬气,可以畅通无阻;
想不到连个蒜都不能拍;
这质量过关吗?
至此,网络开始有微词。
可能是为了妥善应对舆论,张小泉客服部门又重新对事件做了解释;
一般而言,张小泉的常规刀具是可以拍蒜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刀具都适合用来拍蒜;
假如一些硬度较高的独特型号的刀具或者专用刀具,用来拍蒜的话,就有可能断刀了。
为了表示对顾客的重视,无论这件事的原因和经过,既然断刀了,既然是忠实拥趸,那就免费赠送一款刀具,款式任你挑选。”
事情进行到这里,该解释的都解释了,不该赔偿的也赔偿了;
没有什么可争议了。
没想到马上,网络上一则视频显示,张小泉总经理表示:
“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都是错的”;
“所有的米其林厨师都不是这样切的”;
“米其林的厨师切肉片,切瓜果蔬菜,比中国人更薄更给力。”
网友又颇有微词了:
怎么,难道中国人用菜刀,还要以米其林为标准?
社会舆论风向一变,张小泉马上紧急公关,总经理表示要研发专门拍蒜的刀具。
(2)
中国的粉丝现在也很有腔调;
不能被随意指出错误,特别是没有什么错误的时候。
一把刀具,在中国人的使用习惯里;
切肉,剁肉,是标配;
切蔬菜瓜果更是小儿科;
而在这中间,捎带脚的拍几瓣蒜,调个蒜汁儿,再正常不过;
如果拍个蒜都不过关,难免令中国消费者无法接受;
张小泉可是几百年中华老字号啊!
就是冲着你的品牌效应,也是质量效应来的;
否则早就买那些大西洋彼岸过来的品牌了。
就在这边纠缠不清的时候,有人注意到;
张小泉的竞争对手,王麻子刀具直播间就二话不说,直接在直播间拍了一晚上的蒜;
不用多解释什么,哥的刀随便你拍蒜;
好货不是夸的,好货是用的;
我的刀就能随便拍蒜!
几面夹击下,张小泉四面楚歌了;
那我干脆就直接研发一款专门拍蒜的刀;
凭我四百年的质量诀窍,还能拿不定这个?
(3)
其实一款刀具能不能拍蒜,估计并无国家标准,更不可能有什么国际标准;
拍蒜,吃蒜也大概率是中国人才有的需要。
普通人直观上的理解,以刀具的硬度,结识程度,拍几伴儿蒜而已,咋能不行?
如果不行,只能说明你的货有问题。
可事实上,正因为是一款专业的产品,会遵循专业的力学标准,会在力度和强度上有相应标准;
对它的使用方法也就产生了限制;
切肉,剁肉锋利的工具,真不一定就能用刀背来拍蒜。
切肉,剁肉,切菜使用的是刀具的刀刃部位的强度;
但是刀刃锋利有强度,不一定刀背的强度就适合拍蒜;
所以,拍蒜断刀是有可能的;
只是中国人的使用习惯里无法接受而已。
当然,会断刀并不一定每次都会断;
也有可能大多数时候是不会断的,而在特殊的时刻,根据个人的使用方式,拍的力度强度不同,才会出现令人沮丧的画面。
去专门研发一款拍蒜的刀具,大概率不需要;
能拍蒜的刀具好研发,并不是难事;
难的是市场需求太小。
中国人最擅长一刀多用,最神清气爽,最豪迈;
外国人则讲究专款专用;
切肉的刀就是切肉使用;
切菜的刀就是切菜使用;
甚至不同的肉类,不同的菜品,也要细分一下工具和刀具;
研发专门拍蒜的刀,这个思维逻辑在国外或许可以行得通;
只可惜国外人不大吃蒜,更不需要拍蒜;
没有这个需求,研发出来卖给谁?
而在中国,虽然有拍蒜的需要,但只是附带在切菜切肉之后的捎带性需求;
偶尔用一下,能用,就OK;
至于是不是要买一把专门拍蒜的刀,估计没人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4)
张小泉剪刀,或者刀具;
王麻子菜刀;
英雄钢笔;
永久自行车;
这些四五十年前强盛的中华老字号产品或者驰名产品,如今在日益多元的商海战中逐渐落寞;
太多的国外品牌,合资品牌取代了昔日风头;
当然,这也说明老字号也需要转型,更新迭代,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一把刀能不能拍蒜,不能成为质量的标志;
能拍蒜的刀不一定就是好刀;
不能拍蒜的刀不一定就不是好刀;
好刀还要看关键时刻,是否过硬。
这次的产品风波,只不过是个偶然事件;
它的发生有一定特殊性和概率性;
解释过了,赔偿过了,就可以划上句号。
如果想要提升内功,那就在未来让所有的刀具在不改变当前品质的前提下,也能用来拍蒜;
或者整个提升所有刀具的硬度,强度,把拍蒜所需要的强度和力度也算进去。
但是,不必以此就自称“能拍蒜的刀”;
一把刀能拍蒜;
能就能,不能就不能,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以能拍蒜自居,不能成为老字号的骄傲。
做自己的老字号百年老店;
研究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心理和需求;
但不必宠粉,吸粉到失去基本逻辑。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