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
品质
生活
分享
这是一个为你打造的平台
相信你会深深地爱上这里
小时候你是不是经常跟着父母去做衣服,也曾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摇的老式爆米花机?
现如今,时间流逝,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不变的记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很少有人再去量体裁衣,很少有人去修钢笔修鞋子,也很难再听到手工爆米花的那一声“砰”的响……机械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老手艺将何去何从?
幸运的是,我们在南京城内寻找到了一些做了大半辈子的手艺人,带您一起去感受南京城内仍在发展的那一份老旧手艺中碰撞出的新火花。
“上衣口袋里别着一根钢笔的,是小学生;别着两根钢笔的,是中学生;别着三根钢笔的,是大学生。要是别着五根钢笔的呢?——那是修钢笔的!”当年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相声段子说的正是钢笔盛行时代的夸张写照。
3月23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西区食堂门口,记者见到了被誉为“修笔大王”、“金陵最后修笔人”的胡旭年,他在支撑起破旧的遮阳大伞,摆好各种修钢笔的工具和待出售的钢笔、印章后,开始了一天的修笔活儿。
金陵最后修笔人
一个人坚守30余载
今年73岁的胡旭年家住鼓楼区金陵小区,据胡师傅回忆,16岁那年支边自己去了新疆牧区工作,由于自己喜欢书法、篆刻,没事时就喜欢在钢笔上刻字。因此,胡师傅对钢笔的各个配件都很熟悉。直到年,他才和妻子一起从新疆回到了南京。回宁后工作难找,全家只有妻子一人分配工作,于是他干起了修钢笔这一行当,这一干就是30年多。当时,自己跟着教材琢磨着边干边学,渐渐无师自通。
像往常一样,今天早上胡师傅是骑着20多年前的电动车1个多小时,驮着近35公斤的工具,从家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按他的话来说,换笔尖什么的都是小意思,胡师傅最拿手的是正笔尖。说话时,他接过了学生递过来的钢笔,盯着笔尖看了两三秒,握住尖嘴钳的同时,开始正笔尖。“这很考验功力,力气大了易把笔尖掰断,小了又掰不齐”,他细细拧了20多分钟,又拿出油石轻磨,修好的钢笔在纸上划了划,流畅自然。
他说,自己也许是南京最后一个会修钢笔的人了。这些年,为了能有个地方干活,他天天“打游击”,每天骑车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和大中小学校之间,为学生们修理各式各样的钢笔,江宁大学城的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浦口的南信大、南工大,仙林大学城的南大、南师等,他都去过。
精湛的技艺
凝聚了一代人的情怀
胡师傅说,上世纪80年代是修笔行业兴盛的时期,当年使用的钢笔以派克金笔为多。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镶有微量黄金,书写起来圆润舒畅。钢笔也分三六九等,高档一点的有“派克”,中档的有上海的“英雄”,学生们则一般用一块钱以下的低档钢笔。但是钢笔使用时间一长,笔尖等部位会出现磨损,就得找修钢笔的师傅修理了。
对于90年代在南京各大校园修钢笔,老师傅印象还很深刻,“那个时候学校的人很少,大家也流行用钢笔写字,每个人手上都好几支钢笔,我每天基本从早忙到晚,最忙的时候连饭都没时间吃。”这些年,小到几块钱的英雄牌钢笔,大到几万块钱的万宝龙,胡师傅都修过。“现在需要修钢笔的人很多,他们也经常打我电话,前些天一个家住中华门的老师傅拿了好几支钢笔来找我,虽然这些钢笔才四五十块钱一支,但是他都舍不得丢掉。”
迷你小锤、磨盘、刻刀、钢笔尖往那一摆,自然而然地聚集了一代人的情怀。胡师傅也带过几十个徒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做了,“修钢笔是冷门生意,徒弟们大多改行了,一个在连云港的徒弟虽然技艺还在,但是也做不动了”。修钢笔对他来说是这辈子的一部分了,这一个流动摊凝聚了几代人的钢笔情结,也成了南京一道别样的风景。
很多人需要我
骑不动了就在家里修笔
如今,老先生年事已高,去年他还坚持每天在各大高校来回跑,但是由于身体原因,已经有半年没有摆过摊了。他说,上一次出摊同样是在半年前的南师大食堂门口,“你看,这是刚刚在花坛边捡到的生了锈的磨盘,这是我半年前在这摆摊丢的,为此我还买了个新的,没想到在同样的地点,我又找到了它”。
虽然时代在进步,键盘打字代替了手写文字,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有使用钢笔的习惯。七八年前有一位顾客花了多块钱买了一支“派克”,他找到一家店面修理,人家告诉他,由于现在这支钢笔很难再找到配件了,得到其他地方去调笔尖来,换一个笔尖的费用是元。“顾客最后在南师大找到了我,我重新点了尖儿修好了,只收了他20块钱。”
还有一款“英雄”金笔,内部结构精密,差一毫米都会出错,胡旭年却能修。为此,他也积累了一批熟客,“前几天还有一个上海的顾客,把自己的钢笔寄到南京给我修理,那支钢笔对他来说有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所以我也很乐意帮他修”。按照胡师傅的话来说,时代在进步,得跟得上潮流才行,因此,他还学会了使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