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当中的笔势与永字八法

楷书中的“笔势”

楷书晚出,有人指出甚至可能在草、行之后。然而楷书在书法步入鼎盛时代后被认为是书法艺术基础的书体,也是人们刻意求精、名家辈出的主要书体之一。

自楷书出现,迄今己近两千年,书艺在中国长盛不衰,代有才人,却再也未见字形有较大变革的新书体问世。楷书在书法艺术领域具有特殊地位的事实,是值得深思的。与其他各体比较,楷书的字形结构和笔画安排更为统一。书写的规范更为严格。故地称为“楷”、称为“正”(也作“真”)。作书者欲以楷书表现自己的感情、志趣和个性,需要极深的功力和造诣。著名的书家能在楷书的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那也是在十分严谨的体式规范基础上的创造。

书法艺术的兴盛,尤其是楷书的流行,使人们更注意探讨书法的范,书法理论于是出现分解汉字的趋势。不少论者幵始从基本的一笔一画着手,去探索书艺美产生的机制。这就是“书势”论为“笔势”论取代的根本原因。

在“笔势”论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永字八法”。八法者,‘永’字八画是也。”所谓“永字八法”,其实就是分解“永”字八种笔画的书写要领,使学书者掌握毛笔写字的基本笔法。“八法”为“隶”体的书写规范不过汉代亦称楷书为“隶”,从“趨”、“啄”等笔画的名称看,已是楷书笔势。“八法”即:

“点”一点为侧。

“横”二横为勒。

“竖”三竖为努。

“钩”四挑为趨。

“提”五左上为策。

“撇”六左下为掠。

“短撇”七右上为啄。

“捺”八右下为磔。

永字八法将每一种笔画的都成为是一种“势”,“八法”就是“八势”,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解读。将每一个笔画名称强调突出是为了将书写笔画的运笔方式、使劲方式以及字形特点用形象化的解读来突出其特色。不仅在笔画称呼上直言为某势,可以说完全是从“势”的角度来讨论基本笔画规范的。这就为我们理解“势”的特点提供了方便。

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成是由动到静的过程。字形地服从表现“势”的需要,许多书法家自觉地以造势来把握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这个角度说,最后呈现于纸面上的“形”,是“势”所造成的。

“势”和“形”的联系密不可分,在“形”中才能够将“势”表达出来。但是,只有“形”并不能解读出“势”。如果说两者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瞎写乱画中也会存“势”了。所以说在书法创作之中严谨的规范必不可少,只有遵循了规范才能够创作出有质量的书法作品。“永字八法”就是楷书笔画的规范,作品一旦完成,书法家创造的美的字形就己经凝固。

欣赏者从这凝固的形所具有的“势”中可以体察到书写者运笔的过程和势态,以至他的功力、情性和艺术追求,也完全可能超过书写者当初赋予作品的意趣触发更广泛的联想,这种看来是静止地形,必须显示出运动的趋势,具有动态的美感和流转的活力,必须在合乎笔画以及间架结构规范的前提下创造出超越“形”的意蕴。简言之,艺术活动(尤其是欣赏)中更重要的是由静生动,以形生势的一面,有势之形必然是富有包孕的形。

笔势与笔力、速度的关系

追求笔势的目的之一是显示笔力。所谓笔力并非简单地加大、加重运笔力量就能获得的。书法家中以笔力遒劲知名者,不少是文弱的一介书生,赳赳武夫精于此道者却为数不多。笔力实际上是凝固于纸面(或其他材料)的笔画造型所显示得力的内蕴。书写者恰恰要在运笔的一定阶段及时地“轻揭”、“轻挫”施以“轻锋”,才符合笔势生力的要求。相反,在这种场合用力过于滞重,则“势肥”,甚至成为“多肉微骨”的“墨猪”。《笔阵图》讥斥“墨猪”、褒举“多骨微肉”的“筋书”,是因为自然物态中“肥”是弛缓无力的表征,而“筋”、“骨”则有劲健之力的内涵。故云:“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运笔的速度与“笔势”的关系密切,《石室神授笔势》云:“书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能以较高的速度疾书,常常是作书者熟练掌握书写技巧和具有奔放不拘个性率意挥毫的表现。“疾”能生势是容易得到人们首肯的。然而“笔势”论对“涩”、“徐”、“迟”的重视却耐人寻味。《八法详说》论“侧势”云“疾则失中,过又成俗”,说明并非一味求速就能得“势论“努势”云“努势之法,竖笔徐行”;论“策势”谓“始筑笔而仰策,徐转笔而成形”;论“磔势”则“势欲险而涩”,还有强调须“疾”与“涩”“迟”相结合的,其论“掠势”云:“拂掠,须迅其锋,左出而欲利”,“以轻驻其锋,右揭其腕,加以迅势出,旋于左。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转,迟留则伤于缓滞”。

只有“啄势”“须疾为胜”,“啄笔速进,劲若铁石,则势成矣。”这里用到一些意义相近的词,需要把握好分寸,“涩”虽曾与“疾”对举,但它不能与“徐”、“迟”等同,除了行笔速度较慢以外,还有加大增大笔纸摩擦以追求一种特殊用笔效果的意义。论中“涩”、“徐”是受到肯定的,而“缓”则毫无可取;大抵“涩”、“徐”之法有助于笔力吧。看来,“笔势”论绝不是盲目地以“疾”“迅”为好的。“八法”更多地肯定了“涩”、“徐”的必要,固然由于它论的是规范化程度最高的楷书笔势,也因为此时人们在运笔技巧上的探索己经精细入微,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以速度快慢论高低了。

运笔应有疾有徐,相反相成;须服从取势的需要,该疾则疾,该徐则徐。它们常常互相转换,互为准备或过渡阶段,徐有时是“存势”所必须。疾徐相间不仅显示出力的张弛和蓄蕴迸发过程,也是创造书法艺术节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后宋代姜夔《续书谱·迟速》云:“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清人宋曹《书法约言》说:“盖形圆则润,势疾则涩,不宜太紧而取劲,不宜太险而取峻。迟则生妍,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由此可见,笔势与笔力、速度均有一定关系。

笔势的运动和趋向

书法艺术并不再现或者表现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笔墨线条能唤起人们对某些物态(包括有力美意蕴的劲健、挺拔、飞动之类物态)的联想,但毕竟不是图画。书法艺术力求表现一种特有的力美,要求笔势具有生机勃发的律动的活力,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艺术家对万物生命运动的理解相契合。

笔势,从起笔、行笔、收笔,就一直伴随着运动。每一次运动都是笔势的体现。每一次运动都伴随着书家对笔势审美趋向的选择。而审美的趋向又大致取决于书家两方面的因素:其一,作书者能否有表现美的自觉意识和审美经验,他应该对笔势美的所在和构成了然于心,就“意在笔先”而言,这是“意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二,作书者能否得心应手地驾驭书法艺术的媒介(笔、墨、纸),以运动变化(包括轻重疾徐)的线条创造理想的笔势。

书法不直接描摹和表现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却强调创造灵动的“势”,表明传统艺术领域认可生命运动的普泛性。看来书法家对“势”的追求与我们民族的人与宇宙同构的意识有某种默契;而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命运动(无论是内涵还是外现的方式,无论是否能在客观的世界现象中找到它的同类)乃是书法艺术创造的灵魂。

楷书入门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成人练字帖4本初学者写字临摹描红硬笔书法正楷手写体硬笔字帖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75.3购买23本装凹槽练字帖成人行书儿童小学生男生女生硬笔书法钢笔临摹练字贴成年人字帖行楷楷书正楷体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旗舰店¥32.9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