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陈造奇7月8日下午17点45分,也就是降临上海的那场暴雨过后没多少时候,我亲爱的母亲走了。记得上午我还顶着烈日到护理院去给她老人家送治褥疮的药膏,看着护士给她换药,而后我还为她梳头、按摩,喂她喝水,可怎么过了几个小时她就撒手人寰了?我实在想不通。母亲是年6月25日出生的,刚刚过了90岁的生日,而后又过了党的周年生日。虽然母亲不是党员,但她的父亲刘仁静是党的一大代表,所以一直期望她能代替我外公看到这一日子。母亲的一生用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并不为过。在护理院的15个月里,没有一个医生、护士和护工不夸我母亲的。她眼睛不好,看不清人,但她耳朵好,对人友善礼貌。对每个走近她的人,她都会说,你好!哪位?辛苦你了,给你添麻烦了。刚进护理院时,她还教年轻的护士英语。母亲10来岁时,为躲避战乱和父母一起颠沛流离,从武汉到重庆,从重庆到西安,再从西安到上海。当时的外公已离开党组织,或教书或卖文、做编辑养家糊口。母亲15岁那年,外公迫于无奈,托人将本可以考大学的母亲送进上海电话局,好在母亲文化功底好,顺利通过单位面试。工作后又将收入贴补家用。为此,外公一直很内疚。母亲天资聪慧,喜欢文学,喜欢电影,也偶尔喜欢投稿,在上海工作没两年,正好看到华纳公司的《水银灯》杂志在搞读者有奖促销活动,她填好表格寄给华纳公司。当时《水银灯》杂志恰好就是朱曾汶和我父亲一起办的。父亲在拆阅读者来信时,被我母亲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吸引,随即与母亲取得联系,没想到一见钟情。从看电影到喝咖啡,很快就谈起恋爱来。年他们结婚了。结婚时我父亲并不富裕,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相反母亲电话局的收入要比父亲高好多,但母亲义无反顾嫁给了父亲,住进了愚谷邨亭子间。在我的记忆中,二老结婚那么多年从未红过脸,吵过架。相反,每天下班回家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还时常用英语交流。每月5日是母亲发工资的日子,回到家她就把钱交给父亲。父亲是翻译家,但少有人知道母亲先后与父亲合作翻译了多部文学译作。如《月亮宝石》《马耳他黑鹰》《乱世佳人》《儿子与情人》《纳尼亚传奇》等都有母亲的心血。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翻译家伉俪。母亲的一生是辛劳的,年秋,父亲进了奉贤的五七干校,一去就是五年,恰好此时远在北京的外公又被送进了秦城监狱,母亲要拉扯关心我们四个孩子,还要牵挂我外婆,她把外婆接到了上海,白天上班,回家就要做家务……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是既严厉又宽容,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上父母从不强求我们去学什么,而在个人品性、待人接物的礼仪上却一直严格要求我们要守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年3月4日是外公诞辰周年的日子,中共一大纪念馆特意组织了“刘仁静与中共创建学术研讨会”,母亲特意要求在上海的三个孙辈参加会议,她说这也是受教育。母亲走了,也许她是体谅我们做子女的辛劳,也许她是急着要去天堂找我父亲。我们却感到内疚,是我们做子女的没有照顾好你,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是愿意做你的孩子,多孝敬你。母亲,你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