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文艺复兴滞后于意大利与尼德兰,这是因为当时的德国相对落后,封建割据的局面带来的是落后和封闭。哥特式的艺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直到15世纪上半叶,德国才出现了艺术创造的新高峰。
我们这里介绍丢勒和小荷尔拜因。
丢勒
丢勒(AlbrechtDürer,—)是公认的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祭坛画、宗教题材的油画、肖像画和自画像、铜版画和木刻等)。
丢勒是从父亲的金匠铺里开始学习艺术的。年,13岁的丢勒以一幅出色的自画像显现了艺术的天分。翌年,他又画出了具有哥特风格的圣母像。约在年秋,丢勒第一次有机会到意大利旅行,并且一直待到翌年的春天。此间,他画了一些极美的风景。意大利之行无疑意义深远。年秋,画家第二次到意大利,并一直待到年的冬天。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威尼斯。意大利的阳光和人文主义精神使其获益良多。年,神圣的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MaximilianI,—)将画家列为宫廷画家。可是,适应皇帝的口味,对于丢勒来说,委实是件难事。年,丢勒和拉斐尔交换了作品,标志着他已经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丢勒《二十二岁的自画像》(),布上油画。
作于年的《四使徒》代表着丢勒的最高绘画成就。他是德国历史上最具声望的艺术家之一。弟子和追随者无计其数。甚至荷兰和意大利的艺术家也要效仿他。瓦萨里在《名艺术家传》中不止一次由衷地称其为“真正伟大的画家”,这已完全是一种殊荣了。
《玫瑰花环节》原先是为客居威尼斯的德国侨民所用的教堂画的祭坛画。画家曾经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为此画做准备,画了21幅素描。可见,此画是丢勒的心血之作。
丢勒《玫瑰花环节》(),板上油画。
圣母就座在画面中央,身后是小天使们举着的绿色天篷。还有两个小天使则在云朵上捧着镶有宝石的王冠。处在圣母的右手边的是圣多米尼克(StDominic),黑袍是他的特征。在圣母脚边跪着的是教皇(左)和皇帝(右),他们跟前各有一顶三重冠和王冠。在圣母将一玫瑰花环戴到皇帝头上的同时,圣婴也将同样的一个花环戴在教皇头上。此时,圣多米尼克正在给一个主教戴上花环。在教皇和皇帝身对称而列的是赞助人,有些小天使正准备给他们戴上花环。在圣母的前面有一个天使在演奏鲁特琴(lute)。画面的背景带有很明显的威尼斯的风味。但是,丢勒创造性地运用了金字塔式的构图,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这样画过同类的题材。
艺术史学者一般都将此画看做是丢勒在威尼斯所画的最重要的作品。而且,正是这一件作品使得画家进入了文艺复兴的伟大行列。在这幅画里,既有高度写实的肖像画,也有出诸想象的形象,两者结合得自然而又优美。画家本人对这幅画显然是极为在意的,因而才将自画像添加在画面的右上角。
丢勒《玫瑰花环节》(局部)。
自画像的部分确有特殊的地方。画家一头长长的金发,穿着毛皮盛装,眼睛朝着观者的方向,显得尤其引人注目。他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写着“阿尔布莱希特·丢勒,一个德国人,在年用5个月的时间绘制”。
丢勒在意大利的游历所带来的影响同样清晰地体现在两幅真人大小的画作《亚当和夏娃》上。
丢勒《亚当与夏娃》(),板上油画。
在这里,《圣经》的题材被用来表现画家心目中的理想的人体。大幅的构图,柔和的着色和富有明暗真实感的造型使得形象在黝黑的背景上呼之欲出。比起画家两三年之前的版画中的亚当和夏娃的形象,这里的两个形象明显变得优美和苗条了。这种理想的人体比例的展示在北欧的人体画中还是首次为之的。因而,这幅画具有特殊的艺术史的意义。
画家在画面上的经营是一丝不苟的。亚当的头微微地侧向夏娃,左手拿着苹果枝,右手是优美的平衡动作。比亚当显得更为白皙的夏娃站在知识之树旁边,一只脚放在另一只的后面。她的右手放在一树枝上,而左手则接受了蛇给予的苹果。树枝上悬挂着的标牌上写着画家的名字和作画的日期。无论是优美的体态,随风飘拂的头发,还是健康的肤色,脉脉含情的眼神等,都是对人的形象本身的真实描绘与倾情赞叹。
丢勒《四使徒》(),板上油画。
《四使徒》是丢勒最受称道的作品之一。尽管是宗教的题材,但是画家并不是受委托画这一作品的,也就是说,画家是出诸自己的创作动机完成《四使徒》的。然后,于年10月6日捐赠给了自己的家乡,终于实现了将一种呕心沥血的完美之作奉献给世人的愿望。
在左面一幅中,站在最左边的是福音传道者约翰,手里拿着一本正在阅读的《新约·福音书》。他心平气和,大红的斗篷映衬其红润的脸颊。他的身后是彼得,手里有一把硕大的、通往天堂之门的金钥匙。他是那么镇定自若。约翰和彼得均为《圣经》上提到的使徒。右面的一幅中,站在稍远处、手里有一卷纸的是福音传道者马可。他的眼睛流露出愤怒。最右边的则是保罗,左手拿着一本《圣经》,右手支在一把剑上,暗指他随后的殉教事迹。他的眼睛充满了怀疑。马可和保罗都是福音传道者,却未获过圣职。可见,画家的处理透露出明显的新教色彩。
四个人物具有迥然不同的表情,分别代表着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忧郁质(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这反映了丢勒在医学以及心理疾患的长期兴趣。或许,通过四种不同性格的聚合,画家表达了对完备的人格、和谐的联合等的期望。
《四使徒》是丢勒现存的最后作品,画完时是55岁那年。它透现着艺术家的心灵意愿,是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
丢勒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在版画领域里的成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早在学徒期间,丢勒就已经学习木刻的技巧。他常常可以把速写直接挪移到刻版上一气呵成。他的木刻简洁、明快而又情感充沛。
丢勒《最后的晚餐》(),木刻。
年,丢勒开始创作12幅的木刻系列画,主题是耶稣受难。这是画家一生中至少处理过6次的主题,最后的一次竟因为画家的去世而不了了之。我们讨论的这一组画也可谓呕心沥血之作,画家花了15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这里所选取的是系列画中的第9幅。它精彩地展示了艺术家驾驭强烈的情感、逼真的写实以及宏大主题的非凡才华。丢勒的木刻与后期哥特的木刻大相径庭。
《犀牛》是根据博物馆收藏的一幅素描创作的。人们现在从木刻作品上方的文字可以得知,丢勒本人显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过真正的犀牛,他只是根据图片和文字来构想其具体的形象。或许是无羁无绊的缘故,丢勒的想象显现出了过人的地方。这一木刻形象尽管是不真实的,但是却微妙地传达了当时的人们的好奇和猜测的心理。确实,犀牛在欧洲还是稀罕物。
令人们感兴趣的还有,木刻在表现奇异的对象时竟可能达到如此生动的效果。无疑,丢勒将木刻艺术推倒了某种登峰造极的高度。
丢勒《犀牛》(),木刻。
《画师绘制斜躺的女人像》大概算是美术史上最为人熟知的版画作品之一。丢勒在晚年时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写作艺术理论。他的第一本著作《度量手册》出版于年。其中涉及的是艺术家面对的几何学及其重要性。在丢勒看来,那么多年轻艺术家最后无所作为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因而仅仅靠实践和直觉而没有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丢勒在书中不仅以身说法,提出种种中肯的建议,而且告诉读者怎样借助工具达到对对象的准确描绘。这幅木刻插图就出诸丢勒的《度量手册》,是演示艺术家如何用垂直的线格屏来描绘人体。
丢勒《画师绘制斜躺的女人像》(),木刻。
小荷尔拜因
小荷尔拜因(HansHolbeintheYounger,—)出生于艺术世家。父亲老荷尔拜因、叔叔和兄弟都是艺术家。他从小跟随父亲学画。作为16世纪第二代的德国画家,小荷尔拜因无疑是同时代艺术家中最显露才华的。
大约年,画家到了意大利的北部;年,又到过法国。这些游历明显地影响了画家的宗教题材的绘画和肖像画。画家也有重要的壁画作品,可惜无一幸存,如今人们只能从他的速写和后人的临本中间接地领略其中的灼灼风采。
年,画家在友人的推荐下离开德国到了英国。年,在英国侨居多年的小荷尔拜因终于被确认为宫廷画家。在他最后10年的时间里,他大概画了大大小小幅肖像画。其中,最为杰出的肖像画是《使节》()。年,画家不幸死于伦敦的瘟疫之中。
小荷尔拜因的第一幅重要的肖像画作品就是后来蜚声遐迩的《伊拉斯谟的肖像画》。画中的人物是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16世纪时最博学的人。他当时54岁。在艺术家的笔下,他不是披着僧侣的斗篷,而是穿着学者喜欢的黑袍。他此时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坐在书桌上专心致志地写着信,内容恰好是关于“圣路加福音书的评论”,他似乎在重写圣马可的句子。
小荷尔拜因《四十五岁的自画像》(—),彩色粉笔和钢笔画(加添金色)。
在以往的学者肖像画中,人物往往被安置在堆满书的书房里。但是,小荷尔拜因却大刀阔斧地去掉了背景中的杂物,让伊拉斯谟的身躯充满画面。而且,面对这一幅画,观者甚至可以觉得从伊拉斯谟的肩膀上看过去,瞥见他所写的信件。这无疑将一种只有才学相当的人士才能对话的权力赋予了普通人,从而添增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有学者认为,此信的收件人正是才学横溢的托马斯·摩尔(SirThomasMore)。伊拉斯谟以写作为生,而写作有时以书信为主。因而,他的手成了画家细细地加以描绘的一个焦点。小荷尔拜因甚至画出了手的皮肤下面血液的流动。
小荷尔拜因《伊拉斯谟的肖像画》(),板上油画。
小荷尔拜因的肖像画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被描绘者的内心,揭示出丰富的反应。例如,在《商人乔治·吉兹的肖像画》中,从人物有点局促不安的神情到周边的物品似乎都有情绪的含义。在这里,人们不仅仅是看到一个人的逼真肖像,而且还有他的特殊生活方式。乔治·吉兹的头上方有一张拉丁文的字条,上面写着:“你在此画中的所见是描绘乔治面相的肖像画;这就是他活生生的眼睛,这就是他的脸颊的模样。公元年,他年值34岁”。墙上还写有一句意味深长的拉丁文“Nullasinemerorevoluptas”(“没有悲伤就没有快乐”)。
小荷尔拜因《商人乔治·吉兹的肖像画》(),板上油画。
年轻的商人乔治·吉兹站在工作间里的一张桌子后面,台布的图案极为精致。他正在打开一份收到的信件。桌上除了文具、日用品(插着鹅毛笔的笔筒、蜡封、剪刀)外,还放着一只插着康乃馨、艾菊等花草的威尼斯玻璃花瓶,它们是婚姻和忠诚的象征。透过玻璃看到的袖子的部分和其他部分显现出细微的差异。画面右上角的架子上挂着钥匙、图章戒指和一个圆球形的容器。乔治·吉兹的名字的手写体多次出现于墙上的文件中。这是一个狭小的空间,然而画家通过各种细节让人物和外在的更大的空间相联系。这是充实的生活的一种写照。
《使节》是一幅大肖像画,其中的人物形象犹如真人的高度。它生动地描绘了两个学者型的使节见面的情境,体现出艺术家的精湛技艺。画面前景上的类似飞行物的东西如果是在原作的左下方向上看的话,其实是一个头颅骨,象征和提醒着生命的短暂或虚幻。它与人物的软帽上的金属骷髅头似乎有一种呼应关系。艺术家似乎在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生命短暂的同时却有永恒存留的友谊和艺术。
小荷尔拜因《使节》(),板上油画。
站在左边的是让·德·丹特维约(JeandeDinteville,4—),法国派往伦敦的使节。架子下面一格上的地球仪展示的是他的家乡的位置,而他右手上的匕首的护套上的拉丁文(AET.SVAE.29)显现了他29岁。他的健康状况不佳。
小荷尔拜因《使节》(局部1)。
小荷尔拜因《使节》(局部2)。
画面右边是他的同胞和朋友乔治·德·塞尔夫(GeorgesdeSelve,8—),他曾于年4月(复活节)时访问伦敦,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主教候选人。他也曾是法国派往英国宫廷的使节。画中,他将右手肘搁在一本书上,上面有拉丁文显示出他25岁(AETATISSVAE25)。
无论是他们的服饰、站姿,还是神情,都反映着一种积极而又充满思想的生活方式,而且两人有互补的地方。画家有意在两人之间安排了大量的可以见出他们兴趣的物品,简直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缩影。背景上是绿色缎子的布帘。两人靠着的架子上铺着一块描绘得极为细腻的波斯地毯。上面放着与天体的研究有关的物品,如天体仪、圆规星座、日晷、圆柱日历、水平仪和象限仪等天文和航海的仪器,其中的十面太阳钟尤其引人入胜。塞尔夫的右手旁的日晷指明“年4月11日”。架子下面的物品似乎与地上的生活更有关联,表明两个使节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与教育的浓厚兴趣。其中有两本书,左边的是一本刚刚出版的商人用的算术教科书,中间夹了一把尺子,而右边的则是一本德文的赞美诗。一把断了弦的琴和一支长笛既体现了被描绘对象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展示了画家对几何形体的准确把握。
画中的一些细节耐人寻味。譬如在画的最左上角可以看出有一个耶稣受难的雕像。与赞美诗的“来吧,圣灵”的篇章形成了呼应。同时马赛克图案的地面是对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至圣所中世纪风格的地面图案的记录,或许是艺术家在逗留英国期间的一种深刻印象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