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mip.39.net/pf/mipso_4580329.html
虽然常年顶着“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名头,但庞中华的本职,其实是一名地质勘探员,与“书法”八竿子打不着的行当。
庞先生的特殊点在于,作为“书法家”,他是纯自学,生活中并没什么师承,论出身也是大巴山深处的农家子弟,没丝毫所谓“家学”可熏陶——后来虽然拜过“国学大师”文怀沙为师,与范曾等同为“关门弟子”,但那也是成名之后,互相借重过过场罢了。他的字,找不到文怀沙的一点影子。
也就是说,庞中华于硬笔书法,几乎就是自创武功。不仅“但开风气”,当初四顾无人,索性自己坐了开山祖师大位。他以一己之力,推广出了“硬笔书法”的这个概念。也所以,时至今日,尽管“硬笔书法”界里,多的是对他不服气的同行,但最终还是得集体躬身抬轿子,尊他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甚至还有奉为“当代硬笔界皇帝”的。
道理是浅显的:假如连行业“祖师”都给否了,那自己的“出处”也不岌岌可危了吗?
这里面,另外一个诡异点还在于,庞中华连练书法的路径,都是反常规的。
中国书法,行之两千年,是从没有留下一套刻板的“操作程序”给人亦步亦趋,但是很多共识是肯定存在的,比如用笔、用墨、临帖等等规范,饶你天王老子,就算王羲之转世,也无法越过。而庞中华的硬笔,不仅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教他书法技能,甚至也不从毛笔起步。他不曾专攻过某帖,也基本不怎么操弄毛笔。你看看他现在的毛笔书法,就知道确实没有功底,正经靠毛笔只怕县级书协都不收。
本来,庞先生青少年时代的最大梦想,是做一个航空设计师。中学毕业后,阴差阳错考上重庆建材专科学校地质勘探专业。20岁毕业,分配进山工作。孤身在那空山幽谷中、峻岭丛林下,剩下的唯一乐趣就是拿起手中钢笔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么一练,多年以后竟翻身成了“当代中国硬笔书法的开山鼻祖”。
这履历、这故事,论励志程度肯定是炸裂级的。但是,但凡于中国书法之道还能保持一点常识认知的,疑问只怕也得是随之而来的:一个纯自学、没怎么练过毛笔、毛笔书法也不过关之人,如何成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的?这“硬笔书法”四字,中心词到底是“书法”,还是“硬笔”?
再无情追问下去,就是更大的疑虑:当代人俗称的“硬笔书法”,真可以“硬”到自我作古,六亲不认,自创一格?硬笔书法,真够格称之为“书法”吗——非得追溯到篆刻、甲骨什么的,也就是哄哄不学者。
是的,庞先生现在是过气了,如今的“后浪一代大概都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但无可否认他当年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单凭这个,第一人”之称他的确实至名归。
庞中华先生曾是几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明星。据说,三四十年前,大陆文艺青年们有3大时髦:读汪国真的诗,念许国璋英语,练庞中华字,可见其风光。庞中华影响过几代人的书法启蒙教育。—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只要上过学,很少不知道庞中华的。
我是80末生人,算是赶上了最后一轮余波。我很清楚记得,小学那会,班上小伙伴包括我自己在内,那本蓝封面的《庞中华最新钢笔字帖》是每人都有每日必得。我们这代人,不管认不认同,都是听着“庞中华”这三字成长起来的——尽管,多年以后,我屡屡自感庆幸:幸亏当年顽劣不堪,没怎么去练这本字帖呀!
庞中华作为“书法家”,红火程度是今人无可比拟的,这方面有人说他“超越王羲之”,实际也不算夸张:上央视开讲座,出版字帖余种,总印数破几亿册,到联合国开书法班,为航天员研制生产“庞中华牌太空笔”,推动的万人写字节,主持硬笔书法大赛时参赛者往往有百万之众。
庞中华及其硬笔,在年前后日益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二田”。可论当初的风光程度,田氏兄弟也是望尘莫及的。
但是,我们也得知道,“书法”之成立与否、好坏与否,从来不靠人头论定、不拿“粉丝”说事。
也许是我这人性格有问题,观念向来既偏激又保守,从来不觉得庞先生的硬笔算得上“书法”,更别说多么“大师风范”了。而我这么狂悖直言,自然是有理据的。
其一,我素来认为,如果“中国书法”的审美传统还是成立的,那么绝大多数“钢笔书法”都无法说是“书法”,只能说是“美工字”。所谓“中国书法”,脱离特定的书写工具(软笔)、失去千变万化的线条、没有了生命气息的肉筋感,就永远谈不上“书法”,谈不上“艺术”。
无数“硬笔书法家”,搬出“书法前史”时代的甲骨文等说事,以作自我标榜,实际是无聊的。而且,“硬笔书法”往往遗患无穷,误人子弟。好些人在书法素养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却拿去勤练硬笔,以至于到死都摆脱不掉那种俗态与习气,例子都是随处可见的。“硬笔书法非书法”论,是我整体上的意见,并非针对庞先生一人。
所谓“硬笔书法”,可一句话归纳:社会价值很高,艺术价值较低。
其次,即便是在“硬笔书法”家群中,和卢中南、田英章、顾仲安、司马彦诸位比起来,庞先生的功底只怕都是算最差的。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恰就在于:以上诸位,不是家学渊源就是有童子功,最次也是科班出身,庞先生不管如何,都不如他们毛笔书法底子扎实。这一点,也导致他后劲不足,只能靠机遇红火一阵,被取代是指日可待的。
庞字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渊源不够深厚,缺乏基本审美价值,字形非常呆板,结体极其僵直,笔画与布局不够精细,整体上显得生硬呆板,气韵全无。这种字,好在容易上手,坏在根本与书法宗旨背道而驰。有人说,庞中华书法千篇一律,是一种傻、呆、楞的“侏儒体”,失之厚道可也不算太刻薄。
庞字,往最好的方面讲,就是有隶书的影子。扁平,波挑,方圆并用,显得装饰性强,这也是庞字的特色。但是,严格一点讲,庞先生的硬笔,委实说不上什么书法,只能算一种美术字。一个初学者,如果想从“狗爬字”中走出,练成“整齐美观”级别的字,庞老师的字帖肯定是相当实用的,但是如何可以深入呢?
练书法,当时取法乎上的。这种字,练得越深入,越容易对日后书法境界与欣赏水平的发展产生掣肘。练书法的,开始就把手练脏了,基本上也就练废了。
要我说,庞中华先生,大体只能算是位资深书法爱好者,是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硬笔书法创业者,更是前所未有的“书法活动家”。
前些年,田蕴章身为同行,“室内操戈”,公开批评庞字,认为人家那字不上台面,之所以暴得大名,是占了“时间差”的便宜,引得书坛议论纷纷。田蕴章说,大陆因特殊时期,将书法给荒废了,劫数过后那年,书法刚刚复兴,庞中华就横空出世,出现很及时、很到位,不出名也难。他的言下之意,是庞字很俗,艺术性上没有高度,无非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已。
大田因这番话,被好多人骂“酸葡萄”,可稍微一想绝对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也一直奇怪,中国经典书帖那么多,上手也不难,何以到现在还会有无数人去写,包括学“田楷”什么的。真的要学写字,适合的古人碑帖数量很多的,欧体呀,柳体呀,《宣示表》呀,《黄庭经》呀,《灵飞经》呀,赵孟的《道德经》呀、文征明的《赤壁赋》呀,都是现成的,那一件不香呢?
抛却古人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古今怪事。这些字帖,随便学一家,难道不比学庞学田强百倍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