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坛的弄潮儿庞中华书写人生

《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的问世,使庞中华仿佛在一夜间成了名人。然而,这却非他的初衷。在这之前,他只是想出一本钢笔字帖,提供给希望写好钢笔字的青少年朋友,同时证实他当初的设想——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现代书写工具,不仅能写出像传统书法一样具有艺术美感的书法作品,而且同样能在理论上自成一家、自成体系,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园地里一株独具特色的奇葩。那时,昔日的理想在他心里重新点燃起火花:他想等字帖出版,了却一桩心愿之后,仍重返地质行旅,当一个踏遍峻岭奇峰、寄情于山水之间的行吟诗人,写一本讴歌地质生活的豪放诗篇。可是,也许真的是“命运”使然,一个令庞中华始料未及的挫折,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初露端倪,经济发展,文化复苏,各方面开始呈现蓬勃生机。这一年,继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成立后,地方各省市也纷纷成立分会。庞中华闻听消息,禁不住欣喜万分。十数年幽闭深山的刻苦自学,虽使他成就了《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但也常使他感到学有不足,时时渴望与外界接触,特别是希望向书法界的前辈们学习,与他们切磋交流。于是,他满怀深情地向当时所在地的省书协递交了入会申请,希望能成为一名会员。然而,他连着两次递交申请,都遭到断然拒绝,理由是“硬笔不入书法之列”。这让他再一次咀嚼到孤独与被冷落的滋味。

庞中华没有怨天尤人。多年来不止一次历经人生磨难的他,坦然地面对这次由偏见而遭致的挫折,把它看作对自己的激励与鞭策。他想,传统书法有传统书法的神韵,硬笔书法有硬笔书法的风采,有朝一日,硬笔书法爱好者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组织。正像“天上的星辰万千颗,总有一颗会照亮我”一样,时代的“星辰”,也总会照亮硬笔书坛。

就在庞中华被拒于书法协会大门之外的时候,伴随着《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的热销,一股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也在神州大地从无到有,逐步升温。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给他转来了大量读者来信,人们提出各种与学习钢笔书法有关的问题,向他求教,希望他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为满足读者需求,他又出版了一本钢笔字帖,并将自己的自学经历撰写成文,在报刊上发表,与读者交流。

年春天,河南师范大学(今河南大学)慕名找到庞中华,邀请他去演讲书法。因为那时的师大同学,毕业后主要出路是当教师,很多学生常常为写不好“板书”(即粉笔字)而苦苦发愁。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使他们很受启发,于是,一帮年轻人决定,请庞中华帮他们补上这一课。接到邀请之后,庞中华心里怦怦直跳——身为地质队员的他,除了在单位的文艺活动中偶尔登台演奏过手风琴,从未当着大庭广众发表过演讲,哪怕是面对一群3岁的孩童,更何况高等学府的讲坛!这无疑是“将”了庞中华一“军”。起初,他也曾有些胆怯和犹豫,但很快便镇定下来。他想,既然人家盛情邀请,就说明人家喜爱硬笔书法;自己既然立志在青少年中普及硬笔书法,要为硬笔书法在中国书坛争得一席之地,就不应放弃任何宣传的机会。是战士,就应当勇敢地走上讲坛!

经过一番认真的准备,庞中华来到古都开封,既充满信心又忐忑不安地走上河南师大的讲坛。结果,连他自己也未曾料到,平生的第一次演讲,竟在师大的莘莘学子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演讲中,全场时而鸦雀无声,静得出奇;时而掌声雷鸣,响彻殿宇。当他结束演讲走下台来,数百名大学生瞬息间便把他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起来,要求签名、题字、座谈……他在“人海”中难以抽身,衬衣被汗水浸得透湿。最后,还是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再三“救驾”,才得以“突出重围”。

第一次演讲成功,使当初自认为“笨嘴拙舌”的庞中华奇迹般展露了演讲的才华。由初战告捷而增强的自信,大大地激发了他为普及硬笔书法鼓与呼的热情。此后,他由惧怕演讲转而深深地爱上了演讲,将演讲当作是宣传和普及硬笔书法的重要途径。继而,他一鼓作气,接连应邀走上河南中医学院、江苏南京大学、武汉地质学院等全国几十所大、中、小学的讲坛,还走进工厂、机关、军营,甚至奔赴烽火连天的老山前线,在猫耳洞旁传播硬笔书法。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

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和他的频频演讲,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迅速搅起了一场硬笔书法“旋风”。数以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无不把庞中华的字帖当作练习硬笔书法的范本。很多人在庞中华字帖的引领下,从此喜爱上了硬笔书法,有的人在数年之后,还成为硬笔书法领域的佼佼者。

年春天,《浙江青年》杂志社主编杨建新受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的启发,首倡“全国青少年钢笔书法大赛”。他派人赶赴北京,专访为该书作序的江丰老人和文坛前辈。那时的江老已在病中,特地请文怀沙老人写信,嘱庞中华立即和浙江的同志联系,共同为钢笔书法事业奋斗。正在为硬笔书法的普及而孤身奋战、踽踽独行的庞中华,突然遇到一支志同道合的浩荡大军,顿时欣喜异常。在他和《浙江青年》杂志社的精心组织下,首届“全国青少年钢笔字书法大赛”大获成功。通过这次大赛,更多人聚集在硬笔书法的麾下。

年初冬,正随地质队在太行山深处找矿的庞中华,忽然接到中央电视台文艺部青年女编辑骆幼伟的来信,邀请他到中央台拍摄书法节目。骆幼伟告诉庞中华,她是在北京一个小书摊上高价买得一本《谈谈学写钢笔字》,按着版权页上的地址追到天津,找到责任编辑赵春堂,然后才找到他的。庞中华为骆幼伟一片诚挚所感动,立即回信,欣然应允。

年11月29日,庞中华身穿一套朴实的地质队员工装,如约坐在中央电视台《文化与生活》节目演播室,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继而,又受中央电视台电教部特邀,录制了《钢笔书法讲座》。当这套系列节目于年10月正式播出时,成千上万的人们通过电视莹屏,不仅领略了这个自学成才的青年书法家的风采,更在他形神兼备、娓娓讲述的引领之下,从一笔一捺开始,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一步步进入到硬笔书法艺术的奇妙境界。第一轮节目播出之后,一如其成名作《谈谈学写钢笔字》问世后洛阳纸贵的情形,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不得不一轮又一轮地连番播出。直到年秋,长达5年之久!这是硬笔书法第一次通过莹屏走进千家万户,其影响之大,被称作是“前无古人”。

《钢笔书法讲座》的热播,使原本已在全国如火如荼的硬笔书法热潮,进一步形成了燎原之势:年秋天,杭州成立了“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第二年8月,北京的硬笔书法爱好者成立了“中国现代硬笔书法协会”。此后,重庆的“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唐山的“当代硬笔书法习字会”、兰州的“九州硬笔书法家协会”等群众性硬笔书法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队伍的壮大,各种硬笔书法大赛、作品展览、交流活动等,也让人目不暇接。据有心人统计,仅在年见诸《中国青年报》上的硬笔书法大赛,就达62次之多。这期间,作为在中国首倡“硬笔书法”概念并率先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庞中华始终站在不懈探索和普及宣传硬笔书法的最前沿,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硬笔书坛的“弄潮儿”和领军人

硬笔书法热潮的蓬勃兴起,使庞中华从中看到了硬笔书法事业的美好前景,也打破了他的宁静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了当初要扎根地质队“做一个行吟诗人”的理想。年,庞中华经过一番抉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地质队公职,从事职业硬笔书法生涯。当年4月,他离开生活战斗了20年的地质队,前往河南省会郑州,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教授硬笔书法为内容的函授机构——“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同时开办了钢笔书法夜校。

如果说,庞中华8岁时走出大巴山时,还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的话;那么,他这次在40岁时走出大山,已开始长成一棵大树了。

(谷文雨、周亚非。待续,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