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迈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在工作和学习时,用纸笔书写的频率越来越低。而说到比较常用的书写工具,无外乎中性笔或者圆珠笔,钢笔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小编读书的时候练习过钢笔字,不过那是学校的教学任务,没有强制要求的话,一般学生都不会用钢笔,因为嫌麻烦。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所谓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钢笔字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如今的钢笔,作为一种冷门的书写工具,其书写属性反而成了其次,却多了一种身份象征的意味在里面,这也许是因为钢笔天生就自带商业气质,所以纷纷被企业家所追捧。作为国产钢笔品牌的代表,世界钢笔十大品牌的英雄钢笔,在其80多年的历史里,曾经风光无限,身价过亿万,最鼎盛的时期,一度雄占国内钢笔市场70%以上的份额,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60个国家和地区。
实业救国的“英雄”
20世纪初,已经沦为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内忧外患,大量欧美商品往中国倾销。作为传统书写工具的毛笔逐渐被钢笔取代,然而,当时的钢笔市场基本被来自欧美的洋钢笔垄断,中国人一度被嘲笑造不出钢笔。为了响应实业救国的号召,周荆庭决心要创办属于中国人的钢笔品牌。
为了掌握钢笔的制造技术,周荆庭特地到日本学习考察,学有所成之后,回国创业,并于年,创办华孚金笔厂,凭借出色的质量在一众自来水笔企业脱颖而出。直到年兼并大同英雄金笔厂后,才正式获得“英雄”这一商标,并开始了“英雄”赶“派克”的征程。从喊出口号,到11项指标完超“派克51”的“英雄”诞生,金笔厂仅仅用了9个月,这一奇迹甚至被拍成电影《英雄赶派克》。
从此以后,英雄金笔厂奠定了国内钢笔“龙头”之位,并相继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上,被光荣地用作签字用笔,日后还多次“出席”多国领导人重要会议的签字仪式上。“英雄”钢笔的江湖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年,“英雄”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至此,这位上海滩“英雄”达到了人生巅峰。
当时,就连美国的钢笔巨头“派克”,也派人亲自到“英雄”制笔工厂来参观考察。“派克”人当场就对“英雄”的技术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并提出业务合作的希望,但“英雄”为了捍卫自己“国际化”品牌的地位,最终放弃了合作。
“英雄”迟暮
然而,随着中性笔和互联网办公的普及,这位“英雄”渐渐被时代所抛弃,除了因为钢笔市场需求在不断萎缩以外,更关键在于企业转型自救的失败。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的打开,国外文具涌入,国内民营笔厂崛起,与“英雄”展开激烈竞争。
然而,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民族骄傲,彷佛失去了当年超派克的气势,在文创战场上节节败退。在经历了一系列业绩下降,工厂减产,资产缩水之后,曾经的“国产名牌”一度沦落到给人贴牌代工的地步。到年时,英雄原本最为强势的金笔市场,份额已跌至3%左右,员工从鼎盛的人,掉到不足人。
更悲凉的还在后面。年,昔日总资产超过7亿的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以万元的低价挂牌“贱卖”49%的股权,最终没有成功。为求自救,“英雄”丢弃尊严,走上了模范之路,不温不火地存活着。
不可否认,无纸化的办公学习趋势,以及其他民用笔种对钢笔市场造成不少的冲击,使钢笔在中低端市场几乎不具备任何优势。但正如国外知名品牌派克、万宝龙的解救方法,进军高端市场,从书写性向功能性和礼品性转型,成功转型为一种奢侈品。事实上,“英雄”也尝试过进军高端市场,然而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品牌建设的不到位,加上技术上的不足,还有经营管理的不善,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英雄”转型的失败。
“英雄”已逝
曾经的“英雄”,是超英赶美的实力典范,是老一辈人胸前口袋别着的骄傲,是重要签字仪式的见证者。而今,只能成为一种苦涩的回忆。虽然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还活生生地在那里,但正如那句名言说的: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也许从模仿那一刻起,“英雄”已经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