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108/4554232.html
很多书法爱好者临帖多年,但很难创作一副像样的作品,常为此苦恼不堪,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一、从来不读贴或很少读贴
从内心里讨厌临帖,认为“书法就是拿毛笔写字,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出来就是有个性的书法”。这是学习观念的缺失和态度上的轻视,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不光是一般书法爱好者,甚至包括一些名人写字也常持这种态度。比如某知名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很有造诣,现在也常办书法展、但临帖、读帖功夫不足(自言很少临帖读贴),一幅作《开我迷云》其他字结构还不错,但其中的“我””字,就写成了钢笔字习惯“我之体”,导致该字“左边竖勾和右边戈勾”近乎平行、同向、没有向背关系,这个字也就软弱无力,影响整幅书法作品!读帖是领会古人结字常识和原理的重要途径,深入读帖才能和古人对话,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建立新的写字观和书法观、从而用古人观念武装自己,是产生与古人思想同频的“新我”。
网络图片二、不会读贴、缺少读贴方法
还有一些爱好者自己不会读贴,也羞于请教别人,最终掌握不了好的读贴方法。
临帖先读贴,首要读笔法、如何起笔?行笔手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有哪些笔法点?发力点?其次读笔画之间的承接关系,无论楷行草,切忌看一笔写一笔,要读出上一笔为下一笔如何蓄势以及和下一笔的关系,读出笔断意还连,最后要研究其结构特征和疏密、留白等关系等。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如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第一字“大”字,读出“横为仰横,收笔轻顿为竖撇蓄势调峰,撇横空中的笔势不省略、竖撇和横画的交接点不居中而偏右;最后的反捺或长点是撇画写到末端不减空中动作、顺势落笔入纸完成的,此长点或反捺带向左下的勾收笔实为启下之动作,欲接下一字(唐)”。反复边读帖边临摹必有良好收获。
读贴后记不住怎么办?出了在字外画辅助线形象记忆、联想法记忆等还有我自己从“懒人读书”受到启发自己常用的“”音频记忆法”,就是多次读帖、临帖后,专门手机录音APP把认为最正确的认识录下来、录一行或一段,也可以是通帖,录完后在空余时间随时听,边听边回忆帖中字形,仿佛字帖就漂在眼前,经我个人实践,也十分高效,像王羲之《黄庭经》、钟繇《宣誓表》等字帖都是这样完成读帖的,边听再边写边对照,效果就更好了!大家不妨试试,感觉好了告诉我!
钟繇《宣示表》三、从来不在背临字帖上下功夫
爱好书法却不背临,只想每天抄一抄帖,把学习效果寄托于反复抄帖或日复一日,认为时间长了自然会熟悉,其实这种学习法害了许多人。背临是基于读贴临帖后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检视,也是及时修正自己临帖效果的必要手段,害怕或者其他原因不背临是对自己的纵容和自负,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让错误不断重复、让“伪自信”永远跟随,真自信难以建立,一旦脱帖书写,笔下问题还是难以从根底消失,不自考,学书难精进,到头来只能贻误自己,长时间陷入自卑。我多年前学习唐人《文赋》时就是通过数次背临逐渐体会到背临的益处并建立自信的。先一行行背临,一段段背临、再到全文背临,背字形、字与字之间关系、背行气之错落、背章法之虚实、边背边思考、找同结构字形之间相通的处理办法,日臻完善!
陆柬之《文赋》四、从来没有集字创作的想法和行动
集字创作是脱帖创作的重要前奏,也是巩固和加强临帖效果、检查临帖结果的必要手段,临完一个帖,把里边的字自己组织成成语、名言警句、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造句,集字写出来,就可以成为一个简单、易成的作品,就可以初步脱帖。有些帖里原本就有很有价值的句子,如颜真卿《争座位帖》里就有“行一百而半九十”字样,《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四字金句也不少,如“明阴洞阳”、”积雪晨飞”、“幼懐贞敏,早悟三空之心”等,都可以直接拿来集字集句创临,然后再对比法帖修正结字、章法上去的不足,熟能生巧,逐渐尝试一首诗、一段话的创作,从而走向更高更远更强!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漫长、充满实践的过程,除了有恒心、有毅力还要有方法。临帖时要无我,化我为无才能空杯心态,融通古人;创作时要有我才能在与古为徒中见性情,有方法、有坚持、有感悟才能从刻意、有意到无意乃几佳,走好以上四步,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自我的脱化!
以上都是自己学习书法的一些经验之谈,不成系统,全当是和同好们一起交流和学习的开场白,难免存在偏颇之处,请大家多包含!以此抛砖引玉,还望各位老师多指点、为初学者以公益之心,指点迷津!欢迎在下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