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被禁锢的精神世界,解构物质世

年,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禁闭岛》上映,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观影狂潮,剧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本·金斯利联袂上演了一场封闭岛屿上的猫鼠游戏。故事以20世纪50年代为背景,以联邦执法官泰德和助手查克协同调查一起岛上失踪人员案为切入点,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空间隐喻、视觉艺术和内涵表达四个方面解析一下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从马丁身上能体会到好莱坞最顶级导演的心思细腻和逻辑缜密,这也是悬疑类电影当之无愧的楷模。

01、主线采用第一人称镜像视角下的线性叙事,辅线则对传统叙述结构进行了消解,利用开放式结局对故事背景和起因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叙述的逻辑反转和戏剧冲突引人入胜,引发悬念。

故事以泰德的主观视角为切入点,从他和查克的查案开始叙述,在主线上采用的是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步步深入地展现消失的第67号犯人真容,马丁导演很擅长消解传统叙述结构,所以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加入诱饵来勾起观众心中的悬念,这其实就是由于第一人称视角附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传统类型电影通常会采用双重叙事方式,采用情节走向与画面呈现并行的方式,利用画面和对话的关联性形成语境效果,但是在本片中使用的却是“相互独立型”的非线性叙事,利用插叙、倒叙等方式加入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原有的完整叙事结构消解,把各种信息打碎重组,让观众在碎片化的镜像中去搜索有限的信息,进而在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空中组建完整的信息链条。

比如开头乔治·诺伊提到的“这是一个为你设计的局”,“你就是迷宫里的一只小老鼠”,单纯看话语的含义似乎没有什么寻常,但是这些对话其实有双关的含义,联系到剧情中就会发现,这正是乔治对泰德进行的有效提醒,观众们的理解程度也直接影响到观影效果,这其实就是对于叙述展开的隐性暗示。

所谓的逻辑反转就是基础正常逻辑的潜在表达,对于泰德来说,表面上来看他正在通过查案步步揭开事情的真相,他要做的就是通过逻辑将一连串线索进行意义整合,但在第二层镜像中,观众正常的逻辑被颠覆,第一层镜像中所有不正常的人转变为正常人,而泰德却成为了“疯子”,这无疑是利用逻辑反转制作巨大戏剧冲突的过程,因为第一层镜像的真实表现代入效果明显,导致第二层镜像的反转效果明显,这也是影片高分评价的主要原因。

影片刻意模糊了事件的背景和起因,直接提供线索进行破案,这其实就是反转式剧情的典型模式,利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直到结尾进行揭密,影片的开放式结局颠覆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理期待,将影片推向高潮,这其实也是一个叙述陷进,作为观众,究竟选择哪一种解读方式,这更能体会到铺垫信息的重要性和完整性。

02、采用“封闭空间”制造故事的惊悚感,利用梦境与回忆等诡异场景营造对空间进行解构,扩展了非线性叙述的内涵引申,禁闭岛架构起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桥梁。

在《电影、空间和艺术》一书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只要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似乎就成了它总的感染形式,这正是电影最重要的东西”,由此可见,在悬疑电影中,空间层次的展现将决定了“惊悚悬疑”成分。

本片中“封闭空间”是制造惊悚感的最主要手段,禁闭岛是一座无路可走的孤岛监狱,有几个关键信息与“封闭空间”相连:67号犯人消失;杀死自己孩子的女病人瑞秋·瑟兰朵失踪;岛上正进行着神秘实验。这么一个幽闭的空间里,似乎隐藏着诸多的神秘信息,无疑都指向巨大的阴谋,因此让揭秘的过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泰德一直被梦境所困扰,与之相对的就是过去经历与梦境的融合,在集中营的画面和妻子形象在梦境中反复出现,可以明显感受到泰德沉重的心理负担,这让泰德不得不“蜷缩”在自己的内心空间中,拒绝与外部世界妥协,这些梦境都与泰德的内心紧密相连,马丁通过不断的质疑想要向观众透露现实与梦境哪个才是真实的疑问。

回忆与现实的反复穿插让泰德的梦境濒于奔溃,很显然,这是泰德战争后遗症和家庭困境所导致的心理疾病,这些都存在于他的潜意识中,当完成了这种心理解构后,泰德的一切行为都顺理成章,那些隐含的信息再次得到了反复印证。

泰德是坐船进入禁闭岛的,船上那些黑色的铁链隐喻着这是监狱的物资,而在封闭的船上,这种空间的压抑非常明显,泰德额头的创可贴印证了他脑部曾经受到过伤害,广阔的海域看似博大,却由于船舶空间的有限性造成孤立无援的局面,这也同样是泰德迷茫内心的写照。

禁闭岛在外人眼中神秘封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正是由于其密闭,所以岛上的秘密才无人知晓,也充满着超脱现实的力量,禁闭岛位置的得天独厚将空间压抑感发挥到了极致,也架构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桥梁。

03、图形和符号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心智模式让观众陷入了到视觉暗示之中,通过镜头语言带入到深层的故事意境中,多种呈现方式让影片具有了极强的观赏效果。

与文字相比,图形和符号更加直观,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视觉冲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将丰富的信息隐含在画面之中,借用潜移默化的心智模式让观众产生认知偏差,这其实就是导演的“诡计”,也是视觉表达的先天优势。

马丁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并不是揭秘时的快感,而是其中每一个细节隐含的寓意,这些大量线索不断组建起了真相本身,而如果没有视觉的帮助,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难上加难。

视觉效果有虚、实之分,泰德就是生活在真实情景和虚幻情景的代表者,在虚幻情景中,镜头多以内景进行呈现,比如在考利医生办公室,昏暗的灯光、特写的镜头以及慌张的神情,无一不像观众传达着紧张的氛围。在这时,通过镜头的切换,泰德进入到了集中营的画面,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这些画面通过冷色调的暗蓝色呈现,与室内的暖色调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效果,而随着泰德开始因为头疼而寻找止痛药时,镜头的对比拼接更让观众感受到泰德痛苦回忆的真实性。

影片开头时卡恩斯太太偷偷给泰德写了一个“RUN”(跑)的字符暗示,而其中有很多镜头具有强烈的暗示作用,比如钢笔当时的朝向,开始笔尖朝向泰德,可是下一个镜头却变为了朝向卡恩斯;卡恩斯太太右手袖子里有手帕,镜头一转变为了左手袖子里有手帕;烟灰缸里有一只平放的烟,可是很快成为了倾斜放在烟灰缸上。种种迹象看似是穿帮镜头,但仔细想想就能知道,这其实是导演刻意设下的伏笔,也就是所有的视觉都是幻境,只存在与泰德脑中。

影片还使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镜头凸显人物的内心,比如泰德在见瑞秋时,瑞秋脸上的表情非常丰富,她刻意带入泰德妻子的身份,还泪流满面地拥抱泰德,但是随后镜头从近拉远,瑞秋果断推开他质问“你到底是谁?”这样的剧情反转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疑问,却很好地运用镜头语言让观众进入到了这一情景之中。

04、手术、梦境、禁闭岛等多重物像深层隐喻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一切根植于泰德的潜意识中,象征人性与欲望的纠葛、感性与理性的较量。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几种物像,起到了加深主题,渲染情绪,铺设悬疑的作用,禁闭岛的时代背景设在麦卡锡主义(简单讲就是政治迫害)席卷美国的年,在看似有条不紊的剧情中植入了多重物像,这其实就是美国现实社会的一种精神映射。

马丁说“禁闭岛是一座迷宫,只要你一踏入这座岛,就会陷入一个精神迷宫”,美国当时的社会困境与影片的主旨不谋而合,在当时社会,排外排异的情况波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其影响延续至今,而以泰德为代表的精神患者显然更具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领域的剖析意义,他脑部受到的创伤既跟战争有关,也和美国社会的种种环境密切相连,而其中几个物像更印证了这一结论。

手术是贯穿在影片始终的主要线索,考利医生说如果角色扮演失败,泰德将面临额前叶脑白质切离术,而美国恰是年引入手术,到年已经有近例患者进行了这个手术,历史中,新的抗精神病药物是在年出现的,这成为了治疗的另一种途径,也让影片更具有现实意义,到底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怎样对于患者才是更加人性和理性的呢?影片给出了现实层面的解释。

梦境是泰德的主体意识,导演想要强调的是美国人民潜意识中那些现实情况的困扰,比如对战争的厌恶,对经济衰弱的苦恼,对家庭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出现在梦境之中,通过明示和暗喻的方式进行了展现。

禁闭岛更是现实与梦境的连接点,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变来探究生命的意义,到底泰德尚未泯灭的人性更加重要,还是不切实际的欲望需要根除呢?亦或者脑中的幻境是理想的影射还是现实世界真实的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借用泰德的故事,马丁提供给每位观众一种思考的尝试,让我们更聚焦在内心的精神世界中。

结语:

《禁闭岛》是一部充满了理性与人性光辉的影片,其中关于战争和生活的思考能够直击观众的灵魂,通过对泰德一生的回顾,给予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思考,并针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哲理反思,影片极致的视听感受无比震撼,更加震撼的是对人生深层次的反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