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明用钢笔画的溶洞景观。周燕玲摄
中新网贵阳4月21日电题:80岁“洞痴”4年绘制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
作者周燕玲李婧
端坐在1.8米长的桌子前,80岁的金德明戴着眼镜,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握着一支脱了漆的钢笔,通过运笔的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以及墨色的浓淡,笔尖描绘出了一根根挺拔的石柱、一棵棵鲜活的石笋。
短线、虚线、弧线、折线或积点成线被金德明灵活运用,把溶洞的形态构造、气势以及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20多米的钢笔画卷徐徐展开,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惟妙惟肖。
金德明拍摄的溶洞景观图片。周燕玲摄
40岁开始,金德明在5年时间里钻多个溶洞拍摄了多张照片;耄耋之年,他每天坚持近5个小时绘制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实景呈现了中国溶洞奇观。
6米长的织金洞,金德明用钢笔绘制在20多米长、45厘米高的长卷上,耗时4年,即使生病仍坚持作画。虽已年过八旬,金德明依然精神抖擞,只是常年握笔画画的右手中指已然变形。
金德明年轻时用来拍溶洞的照相机。周燕玲摄
“想让更多人看到织金洞,并欣赏到亿万年形成的溶洞奇观。”金德明说,实景绘制织金洞构思了一年多时间才下笔,每天仅能画1到2厘米。
织金洞年获批世界地质公园,洞内遍布石笋、石柱等40多种堆积物,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被誉为“岩溶瑰宝”。
在金德明看来,每天伏案作画并不辛苦,因为对洞的热爱已伴随了大半生。有媒体曾将其誉为“洞穴人”,家人则称他为“洞痴”。
正在伏案作画的金德明。周燕玲摄
年,金德明从贵州省科学院调入贵州省旅游资源小组,并用5年时间先后考察了各种溶洞多处,走进探查溶洞余个,拍摄多幅岩溶景观照片,为研究贵州洞穴形态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
在金德明眼里,溶洞是一个沉睡了亿万年的艺术宝库,如果遗漏一个景观不拍,将是一生的损失。为此,他在洞内拍完照片就会立马对其进行冲洗,以防拍得不满意能及时补拍。
5年时间,金德明在洞内累计工作多个小时,最长的一次在洞内连续呆了13天。年,金德明从拍摄的溶洞照片里选出张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贵州溶洞奇观摄影展览》,其溶洞作品填补了中国溶洞摄影的空白。
溶洞的勘察虽结束,但金德明对溶洞的热爱却与日俱增,为了把贵州溶洞展现出来,他开始造溶洞,其塑造的溶洞形态逼真。退休之后,他尝试着画溶洞。
为了展示溶洞的千姿百态和磅礴气势,金德明试过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去描画溶洞世界,但效果都不佳,最后选用钢笔画去展现他早已了然于胸的溶洞大千世界。
年,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绘出了幅钢笔画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溶洞白描作品数量之最”,其后又耗时2年时间创作了“地下世界——金德明溶洞绘画艺术十米长卷”。
“靠的就是对溶洞的热爱和执着,让我每天坚持画溶洞。”金德明说,必须做到胸有成竹才会下笔,有一点儿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金德明用钢笔画的溶洞景观。周燕玲摄
对金德明而言,绘制织金洞最难的是如何布局,以及每幅画卷如何自然过渡到下一幅,每次他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常常几天都下不了笔。
目前,金德明实景绘制的织金洞已进入收尾阶段,正在进行细化工作,预计5月底将对外展示。
从拍洞、造洞再到画洞,每天游走于纸上的金德明,很少再拿起相机,而是用钢笔画这种最“直白”的方式,赋予了溶洞另一种鲜活的生命形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