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6日,贾平凹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金盆村。父亲贾彦春时为金盆村南寺小学教师,为了纪念孩子出生顺遂,便给孩子起名贾李平,人们都喊他平娃。
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市复兴门成方街。父亲王方名时为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教师,因家里出现了一点波折,所以给他取名“小波”,意即“小小波折很快过去”。
贾平凹从小很乖,听话,勤快。给大人取烟点火,替婶娘看门抱柴,为奶奶捶背穿针。父亲教他几个字,他就到处胡刻乱画。五岁时村里办社火,别的孩子被放在高台上吓得哇哇大哭,他却眉开眼笑扮起了关公。
王小波从小喜欢发呆,经常盯着某处一看好半天。有一天下小雨,他呆呆蹲在水洼边,足足盯了半个多小时,连小雨打湿衣服都不知道,因此家里人都叫他“傻波子”。
年,贾平凹进入棣花镇小学读书。教室便是贾家祠堂,桌子是一溜土墩子,凳子需要自带。贾平凹没有凳子,便抱了两根劈柴,架在别人凳子上,骑着上课。没有书包,母亲便用衬枕头的蓝花布给他包书。没有笔,他把竹筷削尖,蘸上墨水权当钢笔。剪一撮羊毛,扎到柳棍上,便能练习毛笔字。初小三年,高小两年,他年年得奖。
由于身体发育慢,他比同龄人矮一个头,打架经常吃亏,跟男孩们玩不到一起,便只能看女孩们玩石子,跳房子。随着年龄渐长,看女孩玩也不好意思了,便只能独自坐着,默默发呆。他逐渐变得孤僻内向,经常望月沉思。
年,王小波进入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二年级转到大木仓小学。他乍看老实忠厚,其实不好管教。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还喜欢捉弄老师,给班主任起了“瓷尿盆”的外号。他经常用手把脚搬过脖子,好像现在的柔术表演,还经常跟着一群孩子疯跑打闹,在五层高屋檐上摇摇晃晃行走,上面青苔斑驳,发出刺耳的声音。他还曾一棍子将一只母鸡打死,母鸡临死前下出一个鸡蛋。
王小波小学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写作天赋,思路清晰,下笔成章,文字老练,语言丰富,根本不像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他的作文经常成为班级范文贴在壁报上,还曾被学校的广播站播了出来。别看平时不爱说话,但是讲起故事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小朋友们都喜欢围着他转。但他从来不说故事结局,每到结局就摊开两手说,下面嘛,没有了。
王小波上课经常发呆,要么神游物外,要么偷看闲书,从来不好好听老师讲课。所以老师经常提问他,但他站起来并不回答问题,而是继续发呆,气得老师七窍生烟,只好说,坐下。放学之后,他经常去西单旧书摊“蹭书看”,包括但不限于《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闲书”,一小时能看多页。
年,贾平凹进入商洛镇初级中学读书。商洛镇离棣花镇15里路,他每个星期背了粮,在学校搭集体伙,住通铺。老师布置作文,别人写一篇交差,他认真写两篇。星期天回家,还帮父亲批改语文作业。
年,贾平凹离开学校,被子一卷,回家务农。由于身体瘦小,只有七十来斤,生产队长便给他安排杂活干,比女人挣得工分还少。农闲之余,他便刻苦读书,把棣花镇能找到的书全都读遍了。同龄人纷纷定了媳妇,母亲知道儿子其貌不扬,身体单薄,怕打了光棍,也四处给他说媒,但他却很镇定。母亲急了,他也火了,用石墨在墙上写下一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
年,王小波进入二龙路中学读书。年,王小波响应领袖“知识青年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去云南插队。他们经常走几十里路去公社食堂买包子,卖包子的是一位风韵犹存的大嫂,因为生活作风问题搬到了王小波所在农场,跟王小波他们正好住对门。大嫂人长得秀丽,说话声音也好听,许多人都想一睹大嫂芳容。当时还有一对北京知青,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发配到王小波他们这里,女的“非常漂亮”,男的彪悍雄健,王小波几个经常去他们家串门。一起下乡的还有个女知青,长得苗条白皙,比王小波大几岁,只是和王小波没有交往。
年,贾平凹报名参军,因平板脚被刷了下来。公社十里外的苗沟修水库,队里派他前去送信,适逢库上开会要写大标语,恰又无人执笔,他便自告奋勇提笔就写。水库领导见了大为赞赏,便把他留下来写宣传材料。后来他的书法有模有样,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这段时间他也找了不少出路,奈何当工人被顶替,当民办教师被淘汰,“所有沟沟岔岔都被占满了,只能顺着一条道往远处走”。
年,王小波来到山东牟平水道公社青虎山下乡插队。村里人对他很照顾,不让他干苦活累活,还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他。开始安排他在果园里跟老人妇女一起干活,后来当了民办老师。据他当时的学生回忆,他经常穿一件大号蓝色中山装,不怎么扣扣子,粉笔灰和油渍落在上面,斑斑点点。他讲课从来不看课本,声调低沉,语速缓慢,波澜不惊,时不时冒出几句幽默的话语,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
年初夏,贾平娃经水库工地推荐,来到西北大学读书。为了这次推荐,还给队长送了些柴禾。入学伊始,他便写了长诗《相片》,没做任何构思推敲,只觉胸有块垒,不得不发,几天后登在校刊上,很快成为学校里声名大噪的“小诗人”。小有两个意思,一是个头小,二是年龄小。每写出一篇,他便偷偷跑到食堂,买二两臊子面犒劳自己。有次拜访一位诗人,诗人告诉他,不要急着写,要沉下心多读书,胸有经书万卷,方能下笔千言。回来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将古典文学看了个遍。
十月金秋,寒风瑟瑟,贾平娃用“贾平凹”的笔名向《西安晚报》投了篇散文,从此推开文学创作的大门。凹读如娃,不读坳。只易一字,境界全出。平凹意即生活中的平坦和崎岖。每个人生于世间,都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曲折坎坷的时候,“跨过几座山,又过几条河,通天大道宽又阔”。
贾平凹的大学生活“一如身在苦水里煮”,铺盖是死套子加老粗布,床单是老娘小房门上的旧门帘。他忍住饥寒交迫,受住胯下之辱(由于小有文名,引起一些同学嫉妒,经常给他难堪),劳筋骨,饿体肤,苦心志。他学业优良,创作成绩斐然,三年时间共在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5篇。
年,王小波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笔试顺利通过,可是面试环节出了问题。考官问他喜欢哪位剧作家,他说萧伯纳,结果被刷了下来。因为考官们也不知道萧伯纳写过啥剧本。好在当年还有一次高考机会,王小波于是改考理工科,他躲在北京郊区一间斗室中刻苦学习,熬得两眼通红,每天除了刷题,就是给李银河写信。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大学期间王小波冬天总裹着一件褪色军大衣,夏天则赤脚穿着一双拖鞋。他不看重分数,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看各类闲书,期末突击一下考试。他像一条贪婪的大鱼,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著作,其中就有他念念不忘的杜拉斯的《情人》。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地久天长》,算是开始涉足文坛。
年1月1日,贾平凹和韩俊芳几经周折(两家大人都反对),终于修成正果,携手领了结婚证。他们举行了新式婚礼,不摆宴席,不闹洞房,不看日子,不送路,不回门。
年1月1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历尽波折(李银河母亲反对),终于修成正果,携手领了结婚证。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拍摄婚纱照。两家各自请吃了一顿饭,算是庆祝。
年早春,贾平凹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年初秋,贾平凹谈创作心得:搞创作就要有狠劲,要下大功夫,要给自己不停定目标,定大目标。有人搞创作是为了改善生活,小打小闹,挣几个零花钱,这样绝不可能取得大成就。搞创作是马拉松运动,看谁能够坚持到最后。别人写几篇东西发了,不要眼红,要看后劲。一个作者熬到最艰苦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也就到了另一番天地。
年初春,贾平凹再谈创作心得:越是别人都写的,越要尽量少写。越是别人不写的,越要详细来写。越是骇人听闻之处,越要落笔冷静,不露声色。似乎随便极了,似乎无所谓极了,这种大涩,大冷,铁石心肠,才能赢得读者大润,大热,揪心断肠。
年,贾平凹《浮躁》出版,评论家说,“这是最有锋芒,最痛快淋漓的一部作品”。
年,《浮躁》在海外获奖,汪曾祺说,贾平凹平易近人,身上没有“作家气”。在稠人广众之中,总把自己缩到最小限度。他很寡言,闲谈之间极富机智幽默。萧乾说,贾平凹“是中国(文学)的曙光”。
年,王小波跟着李银河在美国留学,成为历史学家许倬云的学生。许倬云跟王小波说,你现在水平还不行,底子太薄,没有积累和沉淀。而且文字不够精炼,要改。王小波一开始还不服,但是许倬云给他改了几篇文章之后,他立马就看出差距来了,知道许老师绝非浪得虚名,“学问大得吓人”。于是他静下心来阅读传统典籍,“猛补功课”。
年,王小波夫妇学成归国,一起进入北大教书,王小波的工作是在机房里调试和维修计算机。工作清闲,他每天下了班,就“乱写东西”,先后写成《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年,他的《黄金时代》由许倬云推荐在海外出版并且获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文学有各种流派,各种流派之间又有很多区别,但就作品而言,最大区别在于,有的作品写得好,有的作品写得不好。我的《黄金时代》,我觉得尚可”。
年8月,贾平凹来到乡下,潜心创作《废都》。他从早上八点写到下午四点,关门闭窗,拉着窗帘,不要风扇,据说这样容易“聚气”。他一根接一根抽烟,等到四点以后有人叫吃饭,见他端坐在烟雾中,宛若神仙吐纳。写作期间,他的婚姻破碎了。二十年苦心经营的天地毁于一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腊月二十九晚上,他抄完最后一个字,讷讷的说,一切都是茫然,茫然如我不知生前何物所变死后变为何物。我要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无法说清的苦难,记住在生命中的苦难唯一能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的这本书。
太绕口了这句,我读了好几遍,差点把舌头咬了。《废都》主人公名叫庄之蝶,取自“庄周化蝶”。庄子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醒来后茫然无措,不知到底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唯愿只如初见,当时只道寻常。
《废都》是贾平凹里程碑之作,他的人生从这本书分为前后两截,他的创作也从这本书分为前后两截。
年9月,王小波决心辞职回家专心创作,做个“自由撰稿人”。辞职可是一件大事,因为他还没有成名,不能靠写稿生活,如果辞职,家里全部生活来源就得靠李银河独立维持,这用我们俗话讲,叫作“吃软饭”。
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家里人通报时,毫无悬念遭到家里人一致反对,母亲忧心忡忡的说,你辞职了,将来如果生了病,可怎么办啊。但是李银河毅然决然支持了他,作为妻子,爱侣和相知甚深的朋友,同时又是王小波写作才能的坚决肯定者,李银河坚信,王小波一定会成功。她笑着对王小波说,你放心好好写,将来拿个诺贝尔文学奖。
王小波跟朋友写信说,“我已过三望四,去日无多,马上着手做事已来不及,岂敢继续袖手高歌。名利亦吾所望者,愿以大脑另一半考虑之”。
年,《废都》出版,贾平凹签名售书时,记者如此报道:这位“大器早成”的青年作家,被文坛称为奇才和鬼才,国外更是把他当作半神,可他丝毫不为这些浮云一样的名利打动,依然故我的谦和,执着,凝重。
年4月10日下午,王小波回到他在北京市顺义郊区居住的小区,三点去房管局交了费,六点在楼下散步,10点左右,人们看见他的屋内还亮着灯。11点半左右,楼下邻居听到他发出两声非常痛苦的惨叫,但是没有在意。11日早晨,邻居们互相交谈着王小波的惨叫,却无人进去查证。下午三点左右,邻居们还没见王小波出来,意识到可能出了事,他们推开王小波的房门,看见王小波倒在地上,面顶南墙,弓着身体,已经死去多时。公安局法医鉴定:心脏病突发猝死。
王小波以“面顶南墙弓着身体”的躺卧姿态,离开了这个让他爱恨交织的世界。去世后迅速爆火,被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白话文高手”。
贾平凹和王小波有好多共同点。
第一,二人都属龙。贾平凹对自己属龙非常在意,写过好几篇文章。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易经》写道: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惕龙乾乾,跃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其实说的一个意思,便是作为一条龙,要懂得审时,趁时。
贾平凹经常说,“风来了就要多扬几木锹”。这是农民扬场行话。农作物拉回场面,碾了,堆成一堆,就等风来,用木锹将杂物和作物颗粒一同扬起,杂物被风刮走,剩下作物颗粒。如果没风,就只能干瞪眼等着。风不能太大,太大了就把作物颗粒一起刮走;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刮不走杂物。所以只要等到不大不小正好扬场的风,就得赶紧扬,一锹接一锹扬,不能停。否则等下一场风来,又不知多少时候。
贾平凹成名后,写字作画样样都来。“具大智慧挣小零钱”。有人请他写了字,跟他说,你得多写文章,少写字。他说我喜欢写字,写文章是为了吃饭,不定哪天就不写了。来人说不行,你得多写,你不写文章,我花钱买你的字干嘛,不就亏了嘛。贾平凹当时听了气得不行,后来一想也对。
所以贾平凹一辈子都在写文章,不停的写。他说,今天有人请我,就是因为我写了文章。明天我不写了,就没人请我了。可谓活得通透。
王小波也属龙,只是身前没有像贾平凹一样“逢时”,一生都是“潜龙”,身后才成为“飞龙”。
第二,二人都孤独。贾平凹懦懦寡言,除了必要应酬,便一头扎进书房,跟满屋子坛坛罐罐石头树根为伍,练字,作画,写文。他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佛道避世思想,颇有“魏晋名士”之风。王小波同样沉默寡言,甚至连必要的应酬都没有,为了潜心写作,把工作都辞了,一头扎进被他称为“黑铁公寓”的房宅中。他把自己比作跟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后来李银河称他为“青铜骑士”。
第三,二人都爱思考。王小波写过《思维的乐趣》,他说,比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思维带给人的乐趣是无穷的,无上的。无独有偶,贾平凹也喜欢沉思,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散文就知道,他在描情述景的同时掺入了自己独有的感悟,令人感同身受。
第四,两人最好的作品都很“另类”。贾平凹最好的小说是《废都》,王小波最好的小说是《黄金时代》,两本书有个共同点,看过的人都知道。两本书先后获得海外文学奖。
复盘二人创作生涯可以看出,虽然二人都从小学时就开始写字,可是贾平凹从大学时便开始发表作品,等到王小波发表第一篇作品,贾平凹已经成了全国闻名的作家,比王小波早了整整十年。孔子曰,可同学不可同道,可同道不可同权。贾平凹和王小波可同学(自幼学习文学创作),可同道(立志走向文学道路),不可同权(同样的机遇命运)。但是天道毕竟酬勤,两人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只不过一个大器早成,一个大器晚成。
贾平凹被称为“当代最会写女人的作家”。他写了两本以女人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一是《废都》,一是《暂坐》。两本书都是市井小说,写的都是市井女人,但是格调截然不同。《废都》写的是一个名叫庄之蝶的作家和三四个女子的感情纠葛。或曰,庄之蝶是个作家,为何能跟唐宛儿这种市井闲人混在一起?两人不是一个档次啊。有评论家回答,庄之蝶和唐宛儿是互为消费者的关系。唐宛儿是庄之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庄之蝶是唐宛儿秀美姿色的消费者。就如大诗人李白,每天混在一起的都是歌妓舞女,绝不是李清照这样的词人,如果两人在一起每天作诗作词,不得累坏啊。所以庄之蝶和唐宛儿没有档次问题。《暂坐》写的是十二个女子群像(仿金陵十二钗),跟《废都》相比,这些女子更加独立,明快,从经济上解放了自己,“是出走以后的娜拉”,是新时代女子典范。《废都》写的是二十年前的女子,书中的女子没有独立经济来源,需要依附男人而活,需要被男人消费。《暂坐》里的女子个个经济独立,不用靠美色取悦男人。自古以来“红妆难颂”,但是只要能够写出来,就是煌煌大作,远如《红楼梦》《金瓶梅》且不说,近如陈寅恪先生,历时十年写了《柳如是别转》,读来令人凄然叹惋。贾平凹的《废都》《暂坐》,就是“颂红妆”之作。强烈建议大家买两本回去看看,读懂了《废都》《暂坐》,也就读懂了贾平凹,读懂了二十年中国女子的发展变迁。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