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郑寓亮
来源
国资潇湘融媒
7月26日至27日,国资潇湘融媒记者跟随湖南省国资委“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国企红色精神巡回宣讲分队来到了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辰州矿业”)。在此过程中,记者不仅领略了各宣讲队员的风采,感动于省属国企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个红色故事,还为此次宣讲的主办地——辰州矿业所蕴含的深厚红色基因所深深触动。
车行驶在G56常吉高速上,有时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官庄收费站的出口,往路口拐进群山,也许从未来过此地的人实在很难想象,就在沅陵县的这一片青山掩映之中,“藏”着湖南黄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一家盛产金锑钨的百年老矿——辰州矿业。
传承·物
一个旧搪瓷脸盆背后的故事......
始采于年,建矿在年,如今环绕着辰州矿业厂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规模的聚落。此地因矿而生、因矿而兴,走在官庄镇的大街小巷上,你多少都能发现到许多“矿山”元素,使人不得不感慨,这方水土已经深深打上了辰州矿业的印记。
这种初到辰州的慨叹,在步入辰州矿业矿史陈列馆时达到了顶点,不仅是因为入馆大厅里陈列的那块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巨型矿石,更由着一个个见证了矿山发展历史的物件与照片,使得这百来年的岁月顿时鲜活了起来。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解放前的早期矿工进行生产的简陋装备,还可以一睹建国后矿山各阶段的生产生活的风采。
据陈列馆的讲解人员介绍,从年建矿至今,矿山的名字数次更替,由最初的湘西钨矿到湘西金矿,继而到辰州矿业,经历了创业的艰难、转制的阵痛直至上市的辉煌,辰州矿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矿业发展的缩影。
在这众多的陈列物品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老式搪瓷脸盆。
△陈列馆中的搪瓷脸盆。
与其他或贵重、或具有显著矿山特点的展品不同,这个脸盆实在是太普通了,然而在这背后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奋进故事。
脸盆的主人名叫李干生,曾是矿上掘进队的一名组长,四十多年前,他曾带领队伍在井下创造了单月人工掘进米的记录,而这个脸盆就是对这一成绩的奖品。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即便是在充分机械化的当下,如此的掘进效率已经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当时仅凭大锤、钢钎、镐锹和人力就创造了如此记录,“咱们工人有力量”这句口号“诚不欺我”。
多年后的年,辰州矿业正在筹建矿史陈列馆,李干生的后人将这个多年前的奖品又送回到了企业,脸盆被厚厚的布条层层包裹,可见老人生前将这一奖励看得有多重。据老一辈矿工们回忆,曾经矿山每年会组织开展“百日无事故”的劳动竞赛活动,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脸盆、一支钢笔就是对他们工作精神的最高肯定。今日,看着沧桑的展品,听着往昔的故事,参观的人们好像能碰触到井下工人们湿透的工装,听到镐锹击打矿石的回响。
如今,这种劳动竞赛的机制仍然在辰州矿业得到了延续,无论是走在工区还是家属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张张党支部竞赛成绩榜,看到围拢在榜单前热切讨论着的人群,这股火热的劲头一直回荡在矿区,干事创业的激情在辰州好像从未走远。
传承·人
四代矿工薪火传递的“矿山特色”
辰州矿业是建国后最早的一批红色矿山,红色不仅是根基,更是一种传承。今年6月底,辰州矿业被中共中央授予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对于该企业多年来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这无疑是最高肯定。时隔月余,我们来到矿山,从公司大楼前悬挂的条幅、从接触的每一位辰州人骄傲的介绍中,仍旧能感受到他们初获荣誉时的喜悦。
辰州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中平介绍说,在辰州矿业,党建工作融入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管理环节当中。“前提是要深入员工群众,要有矿山特色。”
据了解,自年建矿至今,70多年时间里,这座矿山已经历了四代矿工,一代代矿工薪火传递,自然会有某种特质穿越时空而流传,但到底何谓“矿山特色”?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辰州矿业的矿区里走一走,我们找到了些许答案——
沿着盘旋的山路,大概几分钟的车程就能从矿史陈列馆来到选矿厂,看着漫山的绿植,我好像理解了“绿色矿山”的真实模样。同样的场景,也可以在矿区的冶炼厂看到,通过那些摆放在各处的盆栽,脑海里“花园工厂”的样子也逐渐清晰。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也是省内首批“绿色矿山”,辰州矿业的绿色治理从来就不只是管理者的“独角戏”,绿化在这儿也成为了“竞赛”的一项内容,每一位矿区工人都成为了“绿色园丁”。
△被绿植环绕的选矿厂。
“矿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有几代矿工的努力。”李中平说道,每年三月公司党团委都会组织公司的青年党员、团员进行植树,“去‘共青林’植树”已成为了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群策群力,矿山复绿。
看着漫山的绿树,那种热火朝天的集体栽植景象似乎跃然眼前。“矿山特色”有着多重的颜色——也许是绿色矿山、也许是深厚的红色文化,但记者隐约体会到的是这背后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荣誉感。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矿山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矿区参观期间,李中平董事长这样回溯总结建矿7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辰州矿业的文化广场上,伫立着一个醒目的雕塑,那是一个矿工的形象,他坚毅地目视前方,好像什么困难也不能将他阻拦。当问起企业随行人员,这一形象是否有原型可溯,得到的回答却是,雕塑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人,他所象征的就是数代在这里辛勤劳动的矿工。记者闻之更肃然起敬,于是更深切地感到在辰州矿业,你能看到的任何打上“矿山特色”的东西都切切实实的与每位劳动于此的矿工相关。
传承·心
关键的“一线工作法”,
就是把党组织建在井下
在来到辰州矿业沃溪坑口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到,在矿井之下的党支部开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作为整个矿区产量最大的工区,沃溪坑口党总支也是辰州矿业党委下设最早的党总支之一,创立于年,如今成为了企业党建工作中最具特色的品牌。
“部队是把支部建在连上,我们则是把党组织建设到井下。”李中平认为,矿山的问题都很具体,只有下沉到最前沿,来到生产一线,才能最快的发现、解决问题。
在辰州矿业,这样一个个架设在井下工段、区段的党支部,被称作为“红色尖刀连”,我们在矿区参观,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找党委”,这些建设在最前沿的党支部,显然充分的发挥了战斗堡垒般的作用。
△井下党支部,将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在第一线。
坐着矿井电梯来到井下,除了四面都是岩壁,体感却并未觉得与地表有太多不同。据坑口的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近年来辰州矿业投入四亿元打通的两条竖井,曾经井下最高温度长期在三十五六摄氏度以上,矿工下井需要带上两套衣服,如今环境温度降到了二十多摄氏度,生产作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以拿出手机看看。”在随行者的提醒下,参观者们纷纷拿出手机,没想到在井下依旧能够搜索到移动信号,“这也是信息化矿山建设的成果,即便在地下,矿工们也可以跟家人通话。”
井下处处的技术改造,背后能看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绝非管理者坐在办公室就能够看得到、想得到的细节,在辰州矿业,这种深入最前沿的做法被归纳为“一线工作法”,也成为了企业工作管理的“关键一招”。
“对于矿山企业来言,这里是我们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站在井下党支部的桌前,李中平感慨地说,在这里,党员就是先锋,冲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他打了个非常诗意的比方说:“他们在井下用钻机做画笔,描绘深井的美颜;把球磨当乐器,奏响奋进和丰收的鼓点。”
据李中平介绍,除了深井之下,远在千里之外的甘肃,还驻扎着辰州矿业的另一支生力军——甘肃辰州。18年来,甘肃辰州全体员工克服低温缺氧、大雪封山、山路崎岖、人员高原反应适应期长、施工队伍减员率高等重重困难,于年实现扭亏为盈,全面盈利,并在今年上半年产品产量创造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甘肃辰州,党旗飘扬在雪域高原之上。
从深井之下,到海拔三千五百米的雪域高原,都能看到辰州矿业的红色党旗,都能看到辰州儿女战斗在前。从年辰州矿业改制至今,黄金、锑品、钨品年产量综合增长20倍以上,三大产品产量全国排名靠前,锑品跃居全球第一,销售收入增长倍,利润增长倍,累计实现利润34亿元,为当地政府创造税费33亿元。
在离开辰州矿业之前,一位矿区的老职工跟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辰州矿业改制,为了保留国有控股,需要筹集两千万的资金。企业党委一声号召,不管是在职还是离退休的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其中有位退休多年的老矿工,拿着元的退休钱交到了公司负责人手中,多次劝阻也无济于事,老矿工反复强调的是“这是我的家”。
是啊,无论在深井之下,还是在矿史陈列馆,亦或是在选矿厂、冶炼厂,无论是那开凿的黑色矿土、漫山的绿色植被、闪耀的成品金锭,你都能感受到背后那一位位鲜活的劳动者,他们是矿山历史的亲笔书写者,他们也是矿山未来的创造者。这青山之间的红色矿山,闪耀着“人民至上”的光辉。
主编
谢功梅
执行主编丨黄上润
校审
小亿
责任编辑
邓雅静旷佳
内容来源丨国资潇湘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