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为什么从小写字就用右手,不用左手?我看就是偏心,我就要学会用左手代替右手去战斗、工作和生活。”
图丨童炎生
“飞毛腿”童炎生
年,在代表中国之希望的红色沃土——中央苏区,一时间乌云翻滚,杀声震天,战争的硝烟四处笼罩,长久不能散去。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离开井冈山,实行战略转移。
在井冈山脚下一直坚持战斗的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也被迫离开永新城向西突围。一时间,国民党军如同蚂蚁一般遍布在湘赣苏区这块土地上。
红军走了,而世世代代生活在湘赣苏区的人民还在。人民是土壤,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共产党不能丢下人民不管。
在中央的指示下,湘赣边区党委留下来,继续带领民众坚持根据地斗争。
湘赣苏区党政机关遂从永新城转移到莲花、萍乡、安福交界的武功地区,领导游击战争。
国民党军在阻拦红军主力未遂后,调回头朝边区党政军机关扑来。边区党政军机关走到哪里,白军就像疯狗一样跟在哪里。
掩护边区党政军机关转移的是红军湘赣省军区独立第三团。全团四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共进千人。
独立三团掩护机关通过全世街、萍乡,行至安福泰山和钱山地区,正要钻进深山密林时,一片黑压压的白军在一个满脸横肉的军官的带领下,突然从林边村寨里冲了出来。
“报告长官,发现赤匪!”一个白狗子跑到白军军官面前惊慌的报告!
图丨井冈山干部职工缅怀悼念先烈
“弟兄们给我上!”白军军官扯着嗓子喊到。
于是,白军们大呼小叫着向独立三团扑了上来。三团政委刘培善立刻压着嗓子喊:“三连,快,从左侧突!”
三连赶忙反击,但还没完全展开,就被白军压了下去。
赵培善有些焦急,正准备派二连上的时候,三连阵地上突然闪出一个身材瘦小但双目炯炯有神、嘴角挂着几分刚毅的战士。
他大喊道:“三连,跟我上!”说着,只见他动作麻利地先向敌群甩出两颗手榴弹,接着在“轰隆”的爆炸声中,喊着“冲呀”第一个冲了上去。
这位战士叫做童炎生,江西安福人,时年23岁,年4月参加红军,是三连八班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船无舵难行。三连的战士们在童炎生的带领下,重新振作起精神,大声呐喊着:“听‘飞毛腿’指挥!跟‘飞毛腿’冲呀!勇猛地向敌人冲去。”
“飞毛腿”是童炎生的绰号。提起这个绰号的来历,还有一段趣事呢!
那还是童炎生在家乡给地主当长工时,一天,他往山上挑粮,碰到一只野兔。
童炎生飞脚踢过去一块小石头,想吓跑它,但野兔一动不动。童炎生直接朝野兔跑去,野兔见有人过来,吓得直跑。
图丨韦岗战斗旧址
就这样,童炎生追着野兔跑了3里多路,把野兔都追得没力气了,最终被他活活抓住。
这件事后来在乡间传开,从此,他“飞毛腿”的美名就这样传遍了四乡八里。
最终,三连战士们在童炎生的带领下,猛烈反击,一举击退白军,为部队打开了前进的缺口。
年4月,新四军先潜支队司令员粟裕率领从岩寺西南的潜江出发,日夜兼程,挺进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
一支队二团被编入先遣支队,童炎生参加了这次光荣的战略侦察任务。
6月14日,陈毅在茅山东北延陵做战斗动员。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请缨出战。
刘培善一共点了七八十个人的名字,当众宣布组成临时战斗连,童炎生任连长,程祥元任指导员。
刘培善将临时战斗连干部带到粟裕住处,听粟裕宣布行动计划和打法。
下午,临时战斗连在粟裕直接指挥和带领下,和抗日先遣支队警卫班,侦察班的30多人,共计多人,从溧水县出发,经过一夜的急行军,来到南京和镇江之间的下蜀镇附近的铁路。
图丨战争年代的童炎生
战士们拿出随身携带的铁棍、木棍,按照童炎生的指挥,一字形展开,站在铁路一边。
从铁轨、枕木下挖石子,接着又把棍子塞在铁轨下。但是这种方法不奏效,童炎生便去附近找老百姓问问有什么诀窍。
正好遇到了一个曾在铁路上当巡道工的人。日军来了,他不愿意给日本人效力,跑回了家。
巡道工听说新四军要破坏铁路,打日军,高兴得连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撬杠、镐头拿出来,交给童炎生,并教他先拔道钉然后移开铁轨。
按巡道工的办法,童炎生指挥战士很快将铁路破坏了。他们把路基和铁轨弄得七零八落,使沪、宁、镇江之间的铁路运输一度瘫痪。
在完成破路任务后,先遣支队侦察员发现,镇江至句容公路上日军汽车往来频繁,这条公路上每天都有五六十辆鬼子的汽车毫无戒备地通过。
粟裕遂果断决定,在镇江西南15千米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运输车队。
17日凌晨2时,粟裕下达了出发的命令。童炎生率战斗连冒着大雨从下蜀后山出发,于8时20分到达韦岗。
图丨童炎生和妻子徐敏以及子女在一起
当日军车队第一辆车进入伏击地域后,粟裕果断地命令开枪。童炎生首先开枪作为战斗打响的信号,机枪班迎头射击,车上的日寇弃车逃命。
经过半小时激战,击毙日军土井少佐、梅泽武四郎等13人,伤日军8人,击毁汽车4辆,缴枪数十支。
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这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意义却不同一般。
这一仗威震江南,挫敌凶焰,大大鼓舞了新四军将士的士气,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序幕。从此,新四军在江南名声大震。
童炎生右手五指被炸得与手掌分离
年,日伪军为了置新四军于死地,在泰州至姜堰、海安一线,构筑了一条长长的封锁线,把新四军苏中三分区的前方和后方割裂开来。
位于这条要道以北地区的紫石县境内,有一支名叫“税警团”的反动武装。
“税警团原为两淮盐警,拥有四个团,约人马,因得到何应钦的支持,得以在苏北立足。
“税警团”的司令叫陈泰运,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新四军黄桥决战后,陈泰运暗中与日伪军勾勾搭搭,不断指挥队伍袭击、骚扰新四军过往部队,实际上早就沦为铁杆汉奸。
在“税警团”左右,还有两支从国民党军中分化出来的部队,一支为“野三旅”,一支为“联抗”。
他们虽然都打着抗日的旗帜,但与日伪军却采取不战不和的中立态度,以保存其兵力和活动领域。
为了争取一切抗日力量,我党曾多次派人向他们讲明形势,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税警团”的存在,这两支部队举棋不定,一直在观望等等。
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后方,新四军苏中军区决定讨伐气焰嚣张、危害极大的“税警团”,教育和争取“野三旅”和“联抗”走上抗日道路。
9月21日,讨伐“税警团”的战斗打响。童炎生为政委的苏中特务第三团担任主攻。
“税警团”据守的地方在紫石县张游庄一带,这是个无船难通行的水网地带,地形对敌人有利,易守难攻。
加上陈泰运占山为王,早在一个个小岛上筑起许多高大而坚固的碉堡群,又进行了极深的顽化教育,因此,给我军的进攻带来很大困难。
战至10月初,特务三团以极大的伤亡代价,终于攻到张游庄外围。
童炎生正率部向“税警团”指挥所攻击,敌人却扔出了一颗颗杀伤力极大、落地即炸的土造手榴弹,使得特务三团措不及防,急忙收缩兵力。
童炎生赶忙跑到战士中间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以“以快制快”的战术再战,结果一举攻击成功,夺取了张游庄阵地。
图丨中间为童炎生
陈泰运见新四军攻进庄来,慌忙率残部向时堰方向溃逃。
童炎生与吴百梅穷追不舍,在时堰再歼“税警团”一部。
打扫战场时缴获了大批土造手榴弹。这时部队集合,童炎生随即从地上捡起-一颗,走到队前,右手拿着土造手榴弹,挥动着左臂作战斗小结:
“讨伐‘税警团’的战斗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现在战斗还在进行,但我们带来的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我们要彻底消灭敌人,就必须学会用夺得的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特别是要学会使用这种土造手榴....”
因为大家都不会使用,童炎生准备先自己研究一下,于是他拿着手中的土制炸弹看了一会后,走向一个斜坡边准备亲自试投一个。
警卫员陈德凤怕童炎生试拉手榴弹弹出危险,紧追几步,跑上前喊:“首长,别动手榴弹。”
陈德凤的话音未落,童炎生已举起右手,用左手拉开弹弦,不料手榴弹没来得及扔出去,就在手中“轰”地一声爆炸了!
顿时,童炎生右手的五个指头被炸得与手掌分离。
几天后,讨伐“税警团”的战斗胜利结束。打掉了最顽强的敌人,游离、观望的“野三旅”和“联抗”两支队伍。
图丨前排左四为童炎生
后来这两支部队被编入苏北军区,参加了年对日军大反攻的作战。
童炎生负伤后,陈德风等人立即撑着小船,通过日伪军的层层封锁线,将他送到医院。医生当即给他从手腕部做了截肢手术。
童炎生负伤截肢的第二天,就开始用左手练习吃饭、写字、打枪和料理生活。
小陈见他吃饭时筷子扭着愣是夹不上饭,就给他找了个小勺,但他不用,照常联系使用筷子。
小陈偷着帮他做些事情,他看到了就耐心地劝:“小陈,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为了让我能很好地干下去,就让我多练练吧,熟能生巧。”
一天晚上,童炎生练写字。陈德风来送水,看到他的左手肿得像胡萝卜,难过地说:“童政委,该休息了。”
童炎生停下手中的笔,忽然问:“小陈,你说人为什么从小写字就用右手,不用左手?”
不等小陈回答,他接着说道:“就是偏心。我就要学会用左手代替右手去战斗、工作和生活,当然还要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图丨童炎生假肢(出自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信念是创造奇迹的母亲。童炎生后来果然用左手写出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他儿子的战友,还将他写的信当做硬笔书帖来临摹。
妻子看到丈夫为了工作、生活将左手都练肿了,心疼地将他的左手拉到胸前轻轻地抚摸着,并从心底里祝愿丈夫用留下来的这只手创造出奇迹来。
老红军童炎生永葆本色
年夏,身为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的童炎生到上海治病,住在延安饭店,在军以上干部食堂就餐。
服务员在送菜时,他一起身,“哧啦”——衬衫的肩头撕了一个大口子,皮肉裸露在外。
坐在旁边的两个青年人听到衣服撕破的声音,投来惊奇的目光,笑了笑:“首长,你这衬衫早该送博物馆啦!好歹你也是个开国少将啊!”
童炎生笑着对两个青年人说:“我们这些老家伙是穷过来的人,红军时期我还穿过从土豪家里缴获来的女人衣裳哩!”
图丨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
“当然,时代在发展,你们青年人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是应该的。但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艰苦奋斗。”
童炎生在上海衬衣撕破的事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江苏省军区大院。
人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说他“抠门儿”,有的讲他“守旧”,不过广大知情人却赞不绝口地夸他严已厚人、助人为乐、艰苦朴素......
司令部老管理处长说,三年自然灾害时,为了减轻国家负担,
童炎生首先把组织照顾的炊事员退了回去,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自己房前屋后搭棚造窝饲养鸡鸭、兔等家禽家畜。
这些小东西长大后,他却舍不得自己吃,而是让公务员分给左邻右舍和困难户。
原司令部的一位处长说,那时我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童司令只要动手做豆腐,准有我一份,每当我和全家吃着独臂老人做的豆腐,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省军区附近有一位老菜农,年过六旬仍是个单身汉,平时离了烟酒就无力气干活,可那年月烟酒按人头分,谁都困难。
童炎生为了让老菜农多种菜、种好菜,竟戒了烟酒,把自己的一份送给他,烟瘾犯了就把烟蒂拿到鼻子跟前闻一闻。
图丨年童炎生在给少先队员讲当年的战斗故事
司令部一位退休的老木工对几个认为童炎生“抠门儿”的青年人说:60年代,我老婆瘫在床上,几个孩子又小,生活很困难,童司令知道了就将他种的菜隔三差五地送给我。
老木工十分感动地说:“你一只胳膊种一点菜不容易,就留着自己吃吧。”他却说:“没关系,谁家还不兴有个困难。”
住童炎生邻居的一位首长说,老童还是个尊老爱幼的模范。
童炎生从小父母双故,老家只有一个表侄,解放后他将表侄儿接出来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正赶上支边,他就动员侄儿从内地到新疆工作,现在已成了高级知识分子。
妻子徐敏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生活不方便,他就主动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
老人没牙齿,吃东西困难,每当家里吃肉,他就特别关照保姆用肉末蒸成肉糕或做成丸子给老人吃。每次上街,他都是首先买老人喜欢吃的东西。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人跟他们一起生活了30多年,直到90多岁故去。
图丨童炎生使用过的物品
老人生前逢人就说:“要是没有这么个好女婿,我这把老骨头早就毁了。”
江苏省新闻图片社得知童炎生敬老爱幼的事迹后,曾派了两名摄影记者到他家,要给他和岳母照张相。
他热情地接待记者坐定后,说:“小敬老,老爱小,自古以来就是这么个规矩,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做得算不了什么。”说罢,便推脱有事躲了出去。
他家里的保姆回忆起童炎生时说:首长爱学习,每天早晨听新闻广播,晚上看电视新闻。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而且对家里人也要求严,就连家里的保姆也一样。
为了让大家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他看到报纸上有什么好文章,就划出红杠杠,晚上组织大家一起学习。
童炎生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就是在生命历程走到最后的时刻,看不了书报时还让妻子儿女念给他听。
图丨童炎生将军墓
年童炎生去世后,儿子清理爸爸病床上的遗物,从枕头底,床边、褥子下找出他看过的许多书报,还有一些爸爸生前珍藏为宝贝的书信,瞬间泪崩。感慨道:“在我心中,他是真正伟大的人。我一定要向爸爸学习,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