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笔带钩竖
竖画至收笔处有钩带出者,为“收笔带钩竖”。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左侧出钩,钩略平,短而锐利,常常写在字的末笔。也有补足左部空疏之处和收住笔势的作用。见“御”、“折”、“印”三字。
另一种是向右上方出钩,钩略长,取斜势,多写在字的左边,用以充实字的中部空疏之处,并和下一笔相呼应。在临摹时,要注意这些微妙的变化,不能断开后,前后笔不相应接。见“陵”、“悟”、“慨”、“性”四字。
2、左弧竖
竖画成弧形,略向左倾,面向右边,有抱右之势。左弧竖上段稍直,下段稍曲,上细下粗,回锋收笔。见“坠”、“仪”、“阴”三字。
3、右弧竖
呈弧形,中段向右边凸出,多用方笔写,其形刚硬。见“附”、“像”、“阿”三字。
4、长弧竖
王羲之凡写长竖多呈弧曲之形,笔力内蕴不懈。曲为柔态,却寓刚于柔,曲亦见力。愈是长竖,愈加不可太直,直则笔势一泄无余,无含蓄韵致。认为竖画愈直愈有力者,宜纠正之。
见“中”、“华”、“耳”三字。
5、竖的变化
在汉字的结构当中,横画和竖画的数量是最多的。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变化。如数竖并列,切记不可雷同和重复,如“降”字,左竖回锋收笔,右竖向左出钩收笔。“耶”字,左竖上缩,右竖下伸,左竖藏锋,右竖露锋。“圣”、“川”、“佛”、“开”等字,有多个竖画,但是各不相同,有很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