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169886.html
最近比较懒惰啊,有一周多都没有写东西了。今天写点儿什么呢?就写写我前些天收到的这本字帖吧。其实早就想和大家说说了,一直拖到今天,哎!
这本字帖是我在网上无意间搜到的。说是无意实则有心,我是特地去淘宝上搜了一下,居然让我搜到了,真是意外啊!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搜不到的!呵呵!先让大家看一下,就是它了!
一本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庞中华钢笔字帖》!感觉好遥远啊!我都是这种感觉想来很多朋友连听都没听说过吧!哈哈~~。不过在谷哥当年这本字帖可是几乎是人尽皆知啊!谷哥也是凭借着这本字帖成就了一手还过得去的钢笔字。本来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随便查一下的,毕竟已经出版有30多年了真没想到还能买的到,而且定价是超乎想象的:¥2.50元!真是难以置信啊!
俗话说:看字如看人嘛!这字写的漂亮在当年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不像现在很多时候都是提笔忘字,甚至有时候自己写出来都觉得怪怪的觉得不对劲。因为最近偶尔接触点日文,日文中的汉字有些和我们中国汉字的繁体字看起来比较相似,但实际上有些还是有差别的,所以难免写的时候会互相对比。而我多年来已经习惯于随手的连笔(并非规范的行楷字体,很多人都会是这样,长期的书写习惯形成的吧),加上电脑用的多了很少用笔写字,突然觉得好像都不会一笔一划的书写了,对于一些字的细节笔画已经全然忘记了,别说对比了都不知道中国字到底正确的是什么样子了,这让我感到浑身的不爽!真的需要找本字帖好好练习一下一笔一划的写字了!哈哈。于是便有了它!咱这里先说字帖的事儿,至于习字等以后有时间写好了再给大家补上。
说起这本字帖那真是满满的回忆啊!记录几个记忆比较清晰的回味一下下。
一、难忘的童年时光
记得大概是初二新学期,学校调来了一个语文老师—卫老师,后来成为了我们班新的班主任(现在想来她当年应该也就是三十岁刚出头儿吧)。我的字也就是在她教我的时候成型的,虽然原来我的钢笔字也还算可以,而且由于也被家里强制的练过一点点毛笔字,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练习过。也就是从卫老师接管我们班的那年开始,这本字帖就成了班上人手一本的红宝书,当然每天一篇字的原稿纸钢笔字练习也是不能少的。其实想来这个过程并没有多久,也许只有一年或者更短,毕竟一年多后的中考在所有人眼里都比练字要重要的多。可是也就是这一年多时间的坚持(从此再也没有专门练习过钢笔字)让我的钢笔字至今也拿得出手,不禁让人感叹少年童子功真的是不一般啊!(得重视,听见没!!!哈哈)记得那时候即使放假期间去同学家玩也还是要带上它的(因为晚上偶尔会在那里过夜,练字作业不能落啊,落下真是补不上啊!)。不过更加记忆深刻的是在大虎家曾经的小房子里我们几个同学在吊铺(过去家里房子小,一般人家会在层高比较高的房子里打一个隔层,小的可以存放东西,大的可以睡觉住人,东北称之为“吊铺”,想来有点像早期版本的LOFT)上的翻天覆地,哈哈。由于没有大人在那边,几个孩子在那上边打扑克、捉迷藏、翻跟头真是折腾的不亦乐乎。也许是终于可以没有束缚的缘故吧,难得有这么一块空间任我们放纵,总之那段日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瞬间就已过去了三十年了,几个好兄弟各自的孩子恐怕都比我们那时候大的多了,可还是记忆犹新。虽然现在已经和他们不在同一个城市了,也许一两年才能见上一面,也许见面也只是一顿饭的相聚,但是心中的美好却从未暗淡,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更加甜蜜了。
二、密密麻麻的黑板字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所谓大城市里,大学生虽然已经不算是什么稀罕货,但对于绝大多数想要改变生活和命运的家庭来说绝对还是最公平、最透明、也是完全可以仅凭个人奋斗就能实现的捷径,虽然这个捷径既不快捷也不轻松。而想要考上大学甚或是考个好大学,如果不是省重点高中的学生那概率基本是微乎其微,继续推下去中考就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一个门槛(其实再往前推:一个好的初中对进入省重点高中也是相当必要的,哈哈,不过随着80年代中期的小升初的就近入学逐渐的淡化了。不要再往前推了,小学、幼儿班只不过是养成习惯,真正学东西还是从初中开始的,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更多的是输在了学习习惯上。)。
初三那年~~一生最强抄题模式开启。也许是因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的教辅、教参,也许是因为那时候真的是教学条件有限,我们的补充练习完全是靠人肉抄写完成的。卫老师作为我们的语文课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可以说是海量的补充练习,每天自习课唯一的事情就是老师在前面黑板上抄,我们在下面本子上抄,一篇一篇、一本一本、……。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不在的时候。同样的,语文课代表(一个被我们戏称为果丹皮的女同学)在前面黑板上抄,我们在下面本子上抄,一篇一篇、一本一本、……。之所以印象深刻不只是因为抄写量大的出奇,还因为语文课代表那本就瘦弱的身躯一下午一下午、一黑板一黑板的密密麻麻的板书确实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对抄板书的辛苦也是有体会的。自从我练习钢笔字小有所成之后(经常遭到表扬,我的练字本还被作为样本分发给同学们,呵呵),早上要在黑板上写个课表、写个励志诗词啥的就成了我的份内工作,也常被老师或者语文课代表要求去帮助抄写练习题,其中艰辛自然知晓,不只是胳膊痛手疼的问题,一板板的写下了,写完这边写那边,写完那边再擦掉这边,……,吸食大量粉尘的同时对心理也是巨大的折磨,这简直就和卓别林拧螺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是自己折腾自己嘛!还好我们都不是密集恐惧症患者)。就这样也不知道持续了多久,不过好在我们后来都如愿以偿的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三、一瞬灵感影响一生
初三,确实是我那时候十分关键的一年,可能也是因此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在高强度密集的练习题中,曾经有一篇小短文给了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灵感和启迪,哪怕说是给我一生带来了最深刻的影响也不为过。曾经一度想要再次找到那篇文章,可真下手的时候发现其实对于文章的内容已记得不是那么真切,而且想来初三的水平现在看来估计不过就是一篇很小很小的说明文而已。文章大体的意思是在讲述时间管理的方法和重要性,隐约记得有个例子好像是说烧水的过程,你不应该先去把火打开,然后接下来拿出水壶、接水、放在火上、然后等着水开之类的,这样做既浪费资源也浪费了时间,而是需要调整每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而且也可以穿插做一些别的事情。现在想来这是个很显而易见的道理,而那时也许正get到了我这个即知道要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而又比较贪玩好动,不想把全部经历浪费在学习上的浮躁之心吧。可能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比较注意时间的安排、事情的主次、学习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我也的确受益匪浅。记得曾经高三的时候有个同学这样和我说:看你每天也没那么用功,作为理科生数理化成绩也没那么突出,而每次排名都还不错,这都是得益于你的文科课程拉高了总成绩。我想可能这就是无意中最好的诠释吧,可能当时他并不知道当他们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时候,我是如何轻松的完成应做的和不得不做的,然后就去自由潇洒了,呵呵。不过现在想来当时的不用功也是有后遗症的,对于英语这种需要时间来磨炼的科目我一直没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而我整体的水平也只能算是还算不错而已,假如能像他们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多几份努力,而少几份闲散的话,也许今天的我将大不相同吧?但也不一定。毕竟人生没有第二次,失去也已经早已失去,得到的可能更多也许只是你并没有意识到而已。一生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些小灵感不时的闪现,没准儿哪个就会影响你的一生,甚至陪伴终生。好的尽量抓住,坏的尽量躲过,也许人这一生就是在这些一个一个的小灵感中不断成长的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机缘吧,而我刚好与之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