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钢笔字更有书卷气那一顿,汉字生动起

虽然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人已经不再使用笔了。但是就像衬衫的银领撑一样,能写出一手好字,仍然是低调的奢华。特别是对于学生而言,写出一手好钢笔字,绝对能大大提升自己的卷面分。

囿于“毛笔字难学且贵”的成见,大家可能认为钢笔字也很难学。其实学钢笔字,不像学毛笔字,要掌握不同宣纸的用法、一次蘸墨多少、用什么笔,钢笔的简洁把这些统统忽略了,写钢笔字,只要注意写字时的力度(轻重)、节奏(快慢)和间架(结构),简单讲就是用适当的速度和适当的力度,把笔画放在合适的位置。

顾仲安书

力度与节奏需要熟能生巧,但间架却需要矫正自己的认知,方能取得良好的练字效果。其实很多人的字,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让自己的字更加秀气美观,这就是顿的作用。

横折竖钩:你的折哪去了?

在汉字当中有这样一个笔画,横折竖钩,或者横折竖,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书法功底的笔画之一。我们不讲抗肩或者沉肩或者圆过,因为很多朋友写这个横折竖的时候,往往把折给忘记了。这个折被弯曲代替还好,最怕的是横写完后笔画绕到横上面画一个圆或者一个角再绕下来。(为了不让读者有印象,这里不做任何示范)

瘦金体的折

其实这个折字很有意思。很多读者都听说过“孙子膑脚”的故事,一些版本中把膑解释成挖去膝盖骨,在解剖生理学中,髌骨是一块相当重要的骨头,没有髌骨,我们走路就会比较困难,更不要说跑步了。

髌骨

大腿骨和小腿骨一横一竖,髌骨就是中间的折,髌骨的存在,不仅是调节横竖,分配力量,也能保护膝关节。横折竖的折写得好,这个笔画就很有力,很健康,很美观。

换一个物种举例,马扬起腿奔跑的时候,膝盖骨几乎可以看出一个片面来,这个平面两端,有巨大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这个折上交汇。

折:儒家的中庸智慧

在篆书之中,横与竖之间常用一段圆弧来连接,优美的好像一道拱门。但是随着字体的演化,到楷书当中,这一段圆弧就变成了折,承接一横一竖,让笔画看起来不是那么突兀。到了行草书中,这一折又变成了圆,甚至连带着前面的一横、与接下来的一竖,都成了圆弧的一部分。

梁鼎光楷书

从篆书到行书的演变,似乎这一折并不是那么重要。其实并非如此。在这一折中,可以看出很多儒家的智慧:不偏不倚的中庸,和光同尘的为人处世,亦步亦趋的小心变革。在横与竖之间,加入一段桥梁,并不只是笔尖一顿那么简单。

内方外圆,过犹不及,横之后的那一笔本该是竖,但是怎样知道这一竖能写在正确的位置上呢?于是用一个不横不竖的折,来作为前一笔的调整与下一笔的参考。横写得有些斜了,就稍微调整折的斜度,根据横与折的角度,再写那一竖。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参考过去的脚步,因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赵孟心经

我们常常讲字如其人,横与竖之间的一折,让我们看到书写者“徐徐推进,不急不躁”;让我们看到书写者“气定神闲,胸有成竹”,这一折之中,不仅是书法的用笔或结构,而是书法所传达的人生观:凡事需谨慎,过则有不及。

写在后面的话:写到这里想到张居正和王安石,张相公被指控贪渎,其实是用这些银子支持戚继光,而王相公清清白白,却矫枉过正,滥用新法,让大宋走上国强民弱的不归路。不由想到苏东坡对王安石书法的评语:“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天马行空,率意自由,何以知其得失耶?我是云帆,中国硬笔书协成员,很高兴能在这里与诸位分享学习体会,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