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总是风风火火,干什么都主打一个快。行至中年,才慢慢明白,凡事“慢”一点,事情往往能处理得更妥帖一些,吃亏也能更少一些。年少时,“快”是信仰,年纪渐长才醒悟,“慢”才是智慧。慢下来,沉住气,才能更好应对生活的风雨。慢半拍,缓三分,才是四十岁后最好的节奏。
开口慢半拍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中国却有一个家族,传承千年,历经数朝更迭,造就了一门三圣,三十五位宰相的奇迹。它就是“琅琊王氏”。在它流传于世的家训中,第一条便是:言宜慢。话说得太急,就容易出错,最后伤人伤己。言语慢半拍,是给人留面子,也是给自己留余地。作家李笑来早年在新东方任职时,北京的一个校长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学校建一个语料库。两人聊得十分投缘,眼看已经谈成,于是校长问:“那你看,笑来,你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不料李笑来不假思索道:“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耗时费力,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不见了的事儿……”结果话音刚落,校长就变了脸色。李笑来顿时后悔不已。其实,他是想表达:“这事儿是个慢活,得持续做……”但偏偏说得太快太急,没注意措辞,得罪了人,最后语料库这事也不了了之。《礼记》有言: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年少时,总觉得快言快语才是直爽真诚。但经历世事就会发现,那些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的话,最容易伤人。对家人口无遮拦,家人会寒心;对外人口无遮拦,生活会遭罪。人生下半场,话说慢一点,言语缓一些,才不会将自己推至孤立无援的境地。图片02行动慢半拍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成年人的世界,总有处理不完的意外和事故。遇事越着急,行动就会越慌乱,就越容易将事情搞砸。能够静心思考,缓缓执行,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唐文宗时期,裴度被任命为中书令,执掌相国大印。不料有次官印被盗走了,幕僚知道向裴度报告此事。要知道,官员丢失印信,可是大罪。若找不回来,很可能面临灭门之灾。换做常人,可能马上就会下令抓捕小偷。但裴度却一反常态,他思索片刻后,才对幕僚说:“你先退下吧,千万不要声张,明天自然有人会把官印还回来。”然后继续处理自己的事。幕僚不解,但还不到第二天,官印果然又“回”来了。这下,幕僚更困惑了,向裴度询问缘由,裴度这才解释说:宰相官印非同小可,有小吏敢偷官印,定是为了伪造文书,用完后肯定会尽快原物奉还。若即刻下令搜查,小吏很可能会自保毁印,那样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昭德新编》里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到了一定年纪,生活总是麻烦叠着麻烦,变故接着变故。越是着急处理事情,就越有可能被事情牵着鼻子走。稳住自己,思考先行。脑子快半拍,行动慢半拍,我们才能沉着应对生活的所有挑战。
交友慢半拍诗人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时至中年,我们早已褪去年少天真,也渐渐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相交太快,绝交就可能更快。进入一段关系慢半拍,才能检验出彼此的真心和诚意。年,50岁的鲁迅由好友冯雪峰牵线,与32岁的瞿秋白开始有信件上的往来。
瞿秋白精通俄、英文,文学根底扎实,鲁迅对他十分欣赏。瞿秋白亦是仰慕鲁迅许久。但即便如此,两人也没有立即相见,甚至没有互通住址。他们的一切交流,依旧通过好友冯雪峰转承,或是口头相传,或是书信交付……就这样,两人慢慢从文学谈到理想,从理想谈到生活。直至一年后,两人对彼此完全熟悉,完全认可,才在上海第一次见面。“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得太快。”临别之际,鲁迅更是写下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两人也因此成就了一段旷世情谊。
老话说:日久见人心。交心要慢,交情才能久。毕竟我们谁也不可能从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就了解一个人的全部。交友慢半拍,是筛选,亦是尊重。给彼此留足时间,去相处、去知心,才是中年人最成熟的交友观。
反应慢半拍半生已过,放眼望去,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误解、被讽刺、被打压的时候。反应太快太敏感,别人的一字一句,都会成为心底的负累。心钝一点,对别人的话表现迟缓一点,外界的声音,才不会伤你分毫。就像莫言,50岁时开始自学书法。起初他技艺不精,写得像放大版的钢笔字,引来外界嘘声一片。有人嘲讽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折腾,也就装装样子。有人看了他的字,连连摇头:还是别费精力了,有这力气还不如好好享受生活。但面对旁人的冷嘲热讽,他却“反应迟钝”,从未辩解过一句。他相信,一个人只要坚持干一件事,最后总能干出一点儿名堂来。为了寻求突破,他改用左手写字,写累了再换回右手,两手交替着练字。反复练习十几年,他的书法大有长进,还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好评。哲学家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年以后,我们的精力十分有限。越是在意别人的评价,人就会越烦躁,生活也会越疲倦。学会屏蔽外界的声音,保持一定的钝感力,才能从容不迫,专注自己的生活。图片05生活慢半拍人生后半场,别把自己逼得太紧。生活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充满变数的马拉松。脚步慢半拍,让自己有时间停下来休息、才能更好地前进。金庸先生早年创办《明报》时,白天写社评,晚上写小说,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这样高强度的生活,让他落下一身毛病,深受折磨。至此他这才明白:“人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于是,他开始放缓自己的步伐。有时间就和朋友聚聚会、聊聊天,或者是外出散步、旅行。
身心得到了休养,他也积蓄了更充足的力量,得以更好地完成创作。就如金庸老先生形容自己时说:“我的性子很慢,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的,最后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梁实秋先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人到中年,精力体力都不如从前。凡事不能操之过急,将生活的步伐调慢,我们才能腾出时间来为自己补充能量,走好往后的路。
《城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中年人生,纷扰不断。如果太快的生活节奏,已经让你力不从心,不妨学学骆驼凡事慢半拍。不浮不躁,不疾不徐,才能让生活得以更好地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