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韩森寨的记忆,作者:刘省平,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
刚在西安上班时,我居住在东郊一个叫韩森寨的城中村里。
年7月,经由西安报界一位友人的引荐,我成了省政协主管的某家报社的实习记者。那家报社在金花路与互助路立交东北角一栋大楼上办公。当时,与我关系要好的高中校友正好在互助路上一家知名乳品公司上班。校友名字叫刘军科,当他得知我即将去上班的单位距他们公司不远时,便建议我在他所居住的韩森寨找个房子安身。
韩森寨地处西安市新城区,距我我工作的那家报社仅约二余里路程。那时,我对西安东郊的那片地方比较陌生,刘军科下班后陪我去韩森寨找房子。他帮我看了好几户民房,我最终租下了他所住的那户人家斜对面的一户院子里。
韩森寨是一个大村子,被一条东西走向的韩森路从中划为南北两半。我和刘军科住在韩森路南片临近经二路摩托城的一条巷子的中段。这条巷子宽约四五米,因为不是村子的主街,一楼没有饭馆,所以平时显得特别幽静。我住的那户人家的大门距村巷还有一条四五十米长的砖铺狭窄走道。我住房子在二楼中间位置,房子外面有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客厅。我的房门朝西开,东边墙上有一个对开的玻璃窗,窗外不远外是另一户人家的侧墙。房子面积仅有六平方米,除了临窗墙下支着一张用木板支搭的单人床之外,什么家具也没有。房子空间虽小,但干净亮堂,这使我当时感到很满意。啊,偌大的西安城里好歹是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栖身之地了。
这是我离开大学校园后第一次单独在外面租房住。起初有些不大习惯,但因为有位比邻而居的老朋友,有什么事情,彼此可以关照,这使我心里感到格外安稳踏实。
二十年前的韩森寨远拍照
在上学期间,我一直喜欢看报纸,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无冕之王”——记者。所以,在初进报社那段日子,我感觉很自豪,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在工作上特别卖力。我们报社是每周出一期报纸,每周星期一开一次全员会议;其余时间,除过行政、财务和编辑人员之外,所有记者都是在外面找线索、做采访,晚上回家后赶写稿子。因为我在上大学时学的并非新闻专业,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所以总是我是一边拼命学习,一边努力实践,短短不到三个月里就独立采访撰写了五六篇纪实特稿,还在副刊发表了几篇小散文,这都是我在韩森寨的那间蜗居里,晚上坐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趴在低矮的木床边,用钢笔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实实在在码出来的……我很喜欢、也能胜任这份工作,但因那家报社的管理比较松散;同事之间碰面少、彼此之间感情比较冷淡;薪资不高,主要是靠广告业务提成。在这里,我待了两个多月时间了,一直找不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心里感到失落和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
因为住得很近,每天一下班或者到了周末,我和刘军科总是形影不离。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出去游玩。那时,我们都是文学和书法的爱好者,平时除了讲讲各自单位的事情和工作上的烦恼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一起探讨与交流我们共同的兴趣爱好。他隔三差五就给我带些他们公司生产的乳制品,我也总是把我们报社新出版的报纸送他几份。那时,我们都是才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尽管工作繁重而琐碎,日子艰辛而简朴,但精气神十足,脸上总是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到了9月份,刘军科所在的那家公司的奶粉品牌获得“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荣誉,他们公司受邀在新城广场参加“质量月”宣传活动。活动举行的第一天,我以报社记者身份去他们公司的展位上参观和采访,并拍了几张照片。当天晚上,我一回到住处,连夜写了一篇五六千字的专题特稿,在这篇文章中重点宣传了他们公司的情况。那期报纸刚印出来,中午下班后,我专门去了一趟他们公司,送去了四五分样报。那天下班后,我们一起到村子主街上的一家常去的面馆吃了一顿油泼面。在饭桌上,他提到了采写的那篇专题特稿,说他们部门王经理看了这篇报道特别高兴。我问,你们经理有没有说啥?他说,王经理一连把那篇文章看了几遍,对你的文笔特别赞赏,还问我是否和你相识。我就把你过去上学时的情况和现在的处境说了一下。王经理听罢,对你产生了很大兴趣,说是想见见你。王经理还说,我们单位就缺少你这样的笔杆子,只是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到我们公司来上班。因为他们公司是陕西一家知名度很高的民营企业,薪资待遇比较好,所以听这席话后,我立即就有些心动了。在刘军科的安排下,我很快就和王经理会面了,我们谈得很投机。经过几天的考虑之后,国庆节长假才过不久,刚从实习记者转正为正式记者的我从报社离职,进了那家乳品公司,做了王经理的秘书。
我和刘军科成为同事之后,关系就更加亲密了。每天早上,我们一起搭乘公交车去上班,下班后一起出去吃饭和散步。因为那家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我的工资水平就不断提高,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心里越发安稳踏实起来……
我在韩森寨第一个居所的留影
进入新单位不久,适值月底,有一天,刘军科说他们房东家刚空出了一间房子,希望我能搬过去,这样我们的日常交流就更为方便了。我过去看了一下,那间空房在顶层四楼东北角,约有十平方米,墙壁很干净,光线也特别好,我很满意。我原先的那家房东是穆斯林,他们家一楼的房间里经常传出念经声,使素来喜欢清静的我甚觉烦恼。于是,我便赶在要交下个月房租之前毅然退掉了原先住的那间小房子,住进了那个面积稍微大点的新房子。新房东家盖的是一座三合院四层楼房,刘军科住在二楼,正好处在南边那一排的正中位置,房间采光很差,白天进去都是要开灯的。我们住在一个院子的第一年里,我们都没有女朋友,房子里也都没有电视机,下班后或周末的休息时间,不是我去找他,就是他到我房子闲聊来寻我,我们在一起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在工作之外,我和刘军科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韩森寨一带,所以我们对村子及其周边的情况都非常熟悉。
从我们住的那条巷子北口沿着韩森路往西走二三百米有一个摩托城,摩托城旁边有一条宽阔的道路叫经二路,南北走向,北接韩森路,南通咸宁路。经二路北口有座很小的公园,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经二路上就有集市,道路两边摆满了地摊儿,有卖花卉的、卖鸟禽儿的、卖调料的、卖蔬菜的、卖果品的、买海鲜的、卖衣服的,卖日化品的、卖旧家具的,甚至还有看相、卜卦、耍猴的……集市上东西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价格也都挺实惠,所以气氛特别热闹。每到周末,我和刘军科总要去经二路的集市上转悠。在这里,我为我的房子里陆续添置了桌椅、书架及日用品。经二路中段东边一条通往我们住的那条巷子南头的大路边有几家卖旧书刊的地摊儿,这是我和刘军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我们从那里淘了不少各自喜欢的书籍刊物。至今,我还收藏着当年从那里淘来的书籍,如:《史记》《汉书》《白鹿原》《废都》《热爱命运》《徐志摩全集》《汪国真诗选》等等。
经二路北边的一排临街商铺后面有个韩森冢,这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由经二路北口穿过韩森路,再行一段不过五百米的“S“型”缓坡,远远地就会看见一座隆起于一块高地上的气势恢宏的高大土山。刚入住韩森寨时,刘军科就曾带我爬过那座土山;后来,去的次数很多,有时是一个人过去,有时是和刘军科一起过去,有时是我们陪同其他朋友一起去。
刘军科在韩森寨居所的留影
第一次去时,刘军科告诉我,这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古代陵墓,据说葬的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就是那个当年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有石碑,上书:秦庄襄王墓。因为墓地位于韩森寨,故称“韩森冢”,韩森寨及周边的人习惯称其为“韩森坟”。听了他的介绍后,我甚感惊讶好奇,想不到这样的一个地方竟然埋着一位秦国的国君。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地方文献资料才得知:其实,关于韩森冢究竟是否秦庄襄王之墓,一直并无定论。有人认为,西汉的韩信死后埋在了城东,韩森冢就是“韩信冢”的谐音。当地有一种传说,秦朝时有一位名叫韩森的名医,深受百姓的爱戴,他死后葬于此地,故后人称其“韩森冢”。民间另有一种传说,说是当年给秦庄襄王看墓人的名叫韩森,秦朝灭亡后,韩森还住在这地方,后人就把他住的地方叫韩森寨,把那座秦庄襄王陵也叫成了“韩森冢”。
仅从韩森冢的封土之大来看,墓主人肯定是王侯级别,不会是平民百姓,所以民间的两种传说显然不可信。还有人说,这是一座“皇孙冢”,是汉武帝时期受巫蛊之祸自杀的太子刘据的儿子刘进之墓。刘据死后,刘进也被杀害,刘进之子刘病己后来阴差阳错当了皇帝——汉宣帝刘询,遂将其父刘进重新安葬于此,当时称之为“皇孙冢”,后世讹传为“韩森冢”。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韩森冢进行了探测之后,基本断定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国君主陵墓。目前除了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之外,秦国的其他君主都已发现确切墓址;因此,韩森冢的墓主是此二人之一的可能性较大。
据当地老人讲,韩森冢是西安东门之外的一个制高点,在秦汉时期,附近已住有人家;到了明代,这里驻扎过朝廷屯田军的营寨,故村子得名“韩森寨”。年,陕西督军陈树藩被免职却拒绝交出地盘,冯玉祥奉命前来讨伐,连战连捷,驻军在韩森寨附近时,曾在韩森冢上架起大炮轰击陈部。年,二虎守长安时,围城的河南军阀刘镇华也曾将其炮兵部队设在韩森冢上攻击城内。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负隅顽抗,在韩森冢建筑了牢固的防御工事,东西南北四面都设有圆形的碉堡,碉堡有暗道通往韩森坟的中心,并在碉堡外围,绕着韩森坟挖了一大圈深深的壕沟。直到年代,附近的居民还曾在碉堡及其周围经常可以捡到一些左轮手枪的残件、生锈的枪用刺刀、手榴弹弹壳、子弹及弹夹、皮制军用枪套,还有头骨骷髅……
韩森冢
韩森冢虽然地处村外的一个荒僻角落,但却并不冷清。据说,改革开放后,韩森冢周围锻炼、唱歌、跳舞的人越来越多,庄稼被踩踏的没法种,韩森寨村民干脆不种韩森冢周围的地了。因此,小商小贩借着人气做起小买卖,逐渐成了气候,才形成了这么一个大集市。当年,我住在韩森寨时,可没少光顾过这个集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韩森冢的集市上,地摊一个挨着一个,一圈又一圈,小吃、水果、蔬菜、百货,卖什么的都有。要论规模,韩森冢的集市应该比经二路的集市要更大些,货品齐全,价格还比较便宜,除了韩森寨的村民、房客之外,周边还有不少市民也前来游逛购物,其热闹程度不逊于关中任何一个乡村的古庙会。
韩森冢在那片黄土地上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其形质依然清晰可辨,高大雄伟。此冢的封土造型呈覆斗状,顶端是一块宽阔的平地,四围斜坡上草木杂生,因为平时常有游人前来攀爬,渐渐地就被踩踏出了几条羊肠小径。虽然韩森冢处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但在二十年前,它绝对是那一带的制高点。从冢脚爬到顶上去,至少得七八分钟时间。置身顶上,视野非常开阔。往东远眺,高低起伏的白鹿原格外清晰;往西俯视,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靠近经二路的西安市动物园里面。
在韩森寨居住期间,我常常喜欢在黄昏时分站在韩森冢的顶端上看夕阳,或是坐在斜坡上俯瞰周边风貌。与车水马龙的城区相比,那里绝对算荒僻之地,却也经常能见到一些老年人在那里锻炼身体,或是有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在那里散步说笑。过去,韩森冢一带最活跃的分子是附近村子里的小学生,他们有时在冢顶上放风筝,有时借这里的地形玩打仗的游戏。听说,后来有人在四周的壕沟里发现了好几具被杀害的小学生的尸体。原来是华山厂一位信奉迷信的职工,听说喝童男童女的血能够治愈他的痨病,就用当时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炒黄豆)诱骗他们到自己家里,捆起来用刀子割开动脉采血,夜里将尸体抛扔于壕沟里。于是,再也没有小学生到那儿去玩耍了。
秦庄襄王墓碑
在韩森寨住了大概两年之后,因为公司的办公地点搬到了幸福路南段的东方厂跟前,我和刘军科也便乔迁到了附近的等驾坡村里。几年后,有一次,我乘车路过韩森寨,还跳下车子去看了一下,那个村子早已拆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韩森冢也被用金属栅栏围护了起来,冢脚那一圈当年常被作为集市的空地上丛生了半人高的荒草……
有很多年我没有再去过韩森寨,但时常会想起那个村子,想起我曾在那里栖身的日子。
今年夏天,女儿刚参加完中考,我带她去西安考察了几所高中。在她回老家的那天上午,我们准备去东郊幸福路上的一所高中看看。乘坐公交车走到韩森寨站牌时,我让女儿跟我下了车。走到站牌外侧的人行道上,我向南边瞅了半天,耸立在眼前是一排摩天大楼。我用手指了一下,伤感地对女儿说道:“这儿过去是一个很大的城中村,叫韩森寨,爸刚在西安参加工作时在这里的民房里住过两年,二十年过去了,这里现在是面目全非,啥痕迹也没有了……”
年11月1日于知醒堂
拆迁改造后的韩森寨远拍照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省平,生于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文化策划人、青年作家。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朗诵协会理事。自幼热爱文学、书法,曾担任《渭河文化》特邀编辑、陕西职业经理人协会副秘书长、陕西赢天下企业协会秘书长。在《西安日报》《民族日报》《中国文学》《黄河文学》《华夏散文》《打工文学》《各界导报》《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西北信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多篇;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策划和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两部地方文集;荣获陕西省水利厅和渭河水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美丽的渭河”水文化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评选活动二等奖、七天网美文大赛第三季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