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超孙希超小超访谈录风靡校

昆明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2071.html

年6月22日是平凡的一天,也许在这一天,他的第一声啼哭淹没在了北京这样一座繁华都市的喧嚣里,可没有人能预料到在34年后,在年,他的名字和麦当劳、《渴望》、“红太阳”歌曲等一起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词,而且那一年出版界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年——汪国真年。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年5月21日他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从此红遍大江南北。接着他出版多部诗集,用他的笔触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从诗歌到书画,从书画到音乐,他用艺术串联起整个人生,他告诉我们: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小超访谈录》。

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的诗集发行量排名第一;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年开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给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年12月,他在北京音乐厅举办《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如此多的第一,如此多的荣誉集于一人之身,这不免会让人产生疑惑,他究竟是凭借什么不断的超越自我,成就未来?他的人生足迹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哲学呢?让我们有请今天的嘉宾——著名诗人汪国真。

小超:汪老师,您看看在这张桌子上放了您的几套诗集,都是汪国真经典诗文。我一直在想,人这辈子总该有几本书,但是很多人都写不出来,您却写了这么多,难不难?

汪国真:写诗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难,但是把它写好了,还是要有一个过程。现在回想起来,最开始写的诗,最开始发表的诗,还是比较幼稚的。比如说,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上大一的时候,那时候也不是很会写诗。我曾经写了一组反映校园生活的诗,这组诗的第一首叫《晨炼》,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天将晓,同学醒来早,打拳做操练长跑,锻炼身体好。这首诗最开始是发表在《中国青年报》,那也是我第一次发表作品。

小超:那您觉得这组诗为什么能够发表?

汪国真:现在看来,不一定是因为这组诗多有文采,而是因为它比较好的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当然了,可能今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跟我当年在很多地方也是一样的。我回过头来看当时这首诗,我觉得还是比较幼稚,它比较像顺口溜。这组诗最开始也不是我投给《中国青年报》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到我的大学,就是暨南大学去采访的时候,校方提供给了他们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里面就包括了我们中文系编的一本诗歌刊物,叫《长歌诗刊》,《长歌诗刊》里面就有我们中文系很多学生创作的作品。《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和编辑就从这个诗刊里选了我的这组诗发表了。这组诗虽然比较幼稚,但是它对我从事诗歌创作,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使我有信心了。我当时就觉得,原来没有投稿的诗,居然都能够被报社看中,而且《中国青年报》它是一家大报。所以就鼓起了我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勇气和信心。

小超:那您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创作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

汪国真: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经常有诗的火花或者灵感,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写字写的非常差。当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电脑,都是靠用钢笔把稿子抄写一遍,抄完以后再投给报社。如果要写小说,字数会很多,我的字迹又很差,写的歪歪扭扭的,编辑看着会很不舒服,甚至可能没看完就把这个稿子扔了。我觉得写诗歌呢,因为它比较短小,特别是我的诗基本上都在二十行之内。如果诗的质量还可以,那么编辑一看还不错,虽然这笔字很差,但是因为短,编辑也看完了。那么发表的机会就比较大,所以我选择诗歌创作是这样一个原因。

小超:当时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是不是感觉很自豪?

汪国真:当年我就有一种被承认的感觉。因为毕竟当时投稿的人还是非常多的,喜欢创作的很多。不像今天,因为现在商品经济越来越成熟,很多人一是向钱看,另外生存压力大,也没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从事这方面的创作。特别现在的年轻人,要解决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结婚问题,还要娶妻生子并不断的提高自己生存质量,他们会感到生活比较有压力。另外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信息量也非常多,人们吸收的东西要比我们那时候丰富的多,所以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人们在创作领域的发展。在我们那时候,相对来讲比较单纯,所选择的东西也很少,因而从事创作的人还很多,在当年发表作品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节目讲述)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嫁给幸福》

热爱诗歌、挥洒青春,汪国真注定是一位为诗歌而生的人。他挥舞笔端行走在字里行间,放逐思潮驰骋在梦里心坎。从诗歌《晨炼》的发表到作品登上各种期刊,汪国真的诗歌逐渐打动了读者的心,在诗集还没有正式出版时,手抄本的“汪国真诗集”已经开始风靡校园。

小超:年,您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之前,您的诗在青年学生中已经流传很广泛了吧?

汪国真:北京有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那的编辑室主任叫沈庆均。他后来告诉我,其实他们出版社早在年就想给我出诗集了,可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想法呢?沈庆均就举了一个例子。年的秋天,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一个“金秋书市”。他在他们出版社摊位值班的时候,老有年轻人来问,这儿有汪国真的书没有?最开始他并没太在意,因为一个人喜欢某一个人的书,这很正常,但是问的人多了就引起他的注意了。他开始思考,汪国真是谁?然后又有年轻人过来找书,他就问,您是不是找汪国真的书?那个年轻人就以为有,特别兴奋。接着他又问了那个年轻人一句,汪国真是谁?

(节目讲述)虽然在当时,汪国真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有些许陌生,可在青年学生中,手抄本的诗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最终,在广大读者的推动下,汪国真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了。

小超:您的第一本诗集是如何出版的?

汪国真:当时在北京一所学校,老师在讲课,底下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拿着本子递来递去的,在那儿抄东西。那么老师就不太高兴,下去把本子全没收了。回来一看,是汪国真诗集的手抄本,她无意中就跟他先生讲了这事。正好她先生是北京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他觉得这个现象有意思。

小超:她先生想,如果我出版了这个人的一本诗集,是不是市场会很大呢?

汪国真:对,他就有这种联想。老师没收了学生的本子只是暂时的,最后还是要还给学生的。当时这位老师就跟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学生反馈给老师的意思是,不光我们喜欢,很多学校的学生都喜欢都在抄。当时在年轻人中,抄我的诗集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时尚了,所以这就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和重视。而且他们为了慎重又做了一些市场调查,市场调查的反馈是,在不少书店、书摊都有很多人在找这个叫汪国真的人他的书,但是没有。这时候出版社就认定,这本书如果出版一定火,一定是畅销书。所以他们就开始找作者了。

小超:这是哪一年的事?

汪国真:这是年的时候。我当时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他们找到了我们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生,这为位博士生曾经主编过一本美术方面的词典,是在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在我们研究院他们只认识这位博士生,然后出版社就给他打了电话,说明了想出一本汪国真诗集的事儿,而汪国真就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问他认不认识这个人。这位博士生虽然不认识我,但是他认识我们部门的一个人,叫李世耀,他就给李世耀打了电话,说有一家出版社,想给您们部门叫汪国真的同事出一本书。学苑出版社当时开出了三个条件,说如果汪国真愿意把书交给他们出版,他们会给最高的报酬,会用最快的速度,会用最好的装帧来出版,问问汪国真本人愿意不愿意。

小超:在那个年代要是出书的话,这也是大事,值得骄傲的事。

汪国真:不论当时还是现在,出诗集都是比较难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出版社主动给您出诗集,还给您付稿酬,这种事情基本上是没有的,从九零年到现在一直是这样。那么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提出如此优厚的条件来出版我的诗集,当时我就答应了。

小超:后来您的同事就把这个信息反馈到了出版社?

汪国真:对,出版社说第二天请汪国真吃饭,签出版协议。出版社动作非常快,生怕这其中有什么变故。后来第二天就请我吃饭,当时我就问了一个问题,我说我们素不相识,您们怎么会想起给我出诗集?学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叫孟光,他就把这个过程讲了。后来签完出版协议,我整理了一下稿件,便很快给了他们,我印象中是用了23天,这个诗集就出版了。出版了以后立刻就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头一版印的几万册,据说没出北京就销售一空了。

(节目讲述)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感谢》

读者的狂热给予了汪国真巨大的勇气与能量,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年5月21日出版以来席卷了全国各地书市,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紧接着,他的诗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又陆续出版。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时至今日,汪国真创作的诗歌已达一千余首,并经久不衰,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与推崇。

小超:您诗集的购买主力主要是哪一类人呢?

汪国真:不断的有年轻人构成购买诗集的主力。比如说年,购买诗集的是当时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我了解了一下,今天我诗集的购买主力,仍然是现在的年轻人。因为我的诗集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的很多诗句,实际上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比如说,我的诗句里头有,“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成功是出色的平凡”,“您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年轻人,这样的诗句能够与他们产生共鸣。实际上也能跟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人可以老去,但我们的诗歌却永远年轻。所以我觉得现在我的诗歌主体读者,依然是当代的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