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一位老人聊天。老人的祖父是前清的贝勒爷,父亲出生时,没有抓住清朝的尾巴,却因溥仪小朝廷的缘故,侥幸得了一个贝子爵位。此时爵位已成象征,并没有匹配的钱粮可领。幸运的是,祖上留下的财产足以让几代人衣食无忧,也得以让老人的父亲无忧无虑地接受教育。
溥仪在小朝廷老人的父亲在大学里,与老人的母亲相遇、相知、相爱,走在了一起。就在新婚第二天夜里,父母却带着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笔巨款消失了。对于家人,新婚小夫妻是离奇失踪,而对他们则是奔向了理想之地,开启新的生活。说到此处,老人故意地停顿了一下,是想让我猜他的父母到底去了哪里?
新婚夫妻其实,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知道,老人的父母无非奔向了那两个几乎相反的方向:西南与西北。根据老人后来的身份与地位,我大概猜出了老人的父母在那一夜应该是向西北方奔去,但我并没有明说,而是惊讶地问:“家里条件那么好,为何还要瞒着家人出走呢?”出乎我的意料,老人笑着说:“因为一本书。”这让大惑不解,眼睛里充满好奇,忙追问:“什么书,这么有魔力。”我知道有时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我不认为哪一本书能让一对新婚夫妻选择在新婚第二天就离家出走。
老人老人看着我惊讶的眼神,突然反问道:“你知道巴金吗?”因为,急于想知道谜底,我不假思索地回道:“作家。”老人似乎很沉得住气,又问我:“那你知道他的《激流三部曲》吗?”初中已读完的书,虽间隔十几年,但我仍对其中的细节记忆犹新。我忙回道:“《家·春·秋》,还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我没有多说,因为我想从老人那里尽快知道谜底。谜底总是那样诱人,在谜底揭晓之前,听者尽量多听少说。
年轻时的巴金老人本没有考验我的意思,但总感觉他的语速是那样的慢,而过程又是那样的复杂,当然也可能是我心太急。心里一急,总感觉时间走得慢了。老人语气缓慢地说道:“他们(父母)就是因为看了巴金的小说《家》。”这句话似乎揭开了谜底,但总感觉这个谜底又造成了另一个谜。说完这句,老人拿起放在身边桌子上的茶杯喝了一口,不慌不忙地说道:“家与家相似,人与人志同。”
我感到老人话里有话,带着疑惑问道:“这又怎么说呢?”老人随手抄起桌上的一本书,胡乱地翻着,一边回忆,一边说:“巴金小说中的那个《家》与父亲的家很相似,甚至父亲的那个家更封建。”说到这里,我心里有了答案。巴金笔下的《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腐朽思想、官僚主义浓厚的封建地主家庭。老人父亲所在的那个更高贵的家庭,其封建色彩自然比书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春、秋》小说《家》中,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作为老大的觉新,在新旧交替中,向往着新世界的生活,但他无法抛开家庭的责任。他是家中老大,传统的家族观念,束缚着他的手脚。新旧世界中间隔着一堵墙,他的心在新世界的一边,而身却在旧世界的一侧。他的家庭身份,他的性格,他的责任注定了他不能冲破家庭的禁锢。二弟觉民不论身份与性格都居于大哥与三弟之间,他不像大哥那样总是忍气吞声,无原则的服从,也不像三弟那样彻底的叛逆,走上与家庭决裂的道路。他在黑暗中挣扎,但毫不妥协,凭借自己的理性、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逐渐走向成熟。
大哥觉新影视剧形象三弟觉慧,极度叛逆,冲动,大胆,为冲破黑暗的世界,毫无顾忌,不惜与家庭决裂。对三兄弟简单的分析后,已经很明确老人的父亲在当时看到这本小说《家》后,最欣赏甚至崇拜的人物是谁了。果然,老人接着讲道:“父亲就如小说中的觉慧一样,一刻也难以在那个传统封建的大家庭中待下去。”这个谜底揭开后,我的心中瞬间又有了一个疑问。我问道:“那为何偏偏选择在新婚的第二天夜里走呢?”选择特殊的日子出走,原因可能很简单,也可能很复杂。
三弟觉慧影视剧形象老人笑了笑:“离家出走是需要钱啊。结婚后虽与大家庭一起住,但有了一定的财产可自由支配,尤其结婚后那些贵重的首饰。母亲将新婚首饰卖掉,父亲将一些贵重的物件偷偷换了钱。据父亲后来说,凑了一笔巨款。就这样,两人带着这笔巨款,还有那支经常用的派克钢笔奔向理想之地。”我对这笔所谓的巨款的具体数额,又起了好奇之心,但我藏在心里,没有再问。因为,我知道,在这样的家庭中,婚礼中随便一件罕见的物件,也价值不菲。当然,老人口所说的那支派克钢笔,在当时也不是一般家庭能用得起的。
派克钢笔老人的父母离家出走,并没有去西南,而是直奔西北,那个在当时穷苦却极不平凡的地方。此处就是当时很多年轻人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后来,老人的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与妻子之所以走上这条革命之路,是直接受了巴金的作品《家》的影响。有时,一部著作,一本书,真的会影响人的选择,同时也影响了人生的走向。这就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总有一本书甚至一类书散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它们的影响力之大令人震撼,比如在聊天中,老人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抗战时期的延安老人说,“后来抗战胜利,父母曾回过北京家里。那时我已五岁,但我清晰地记得,家中还有包月的骆驼祥子。”这让我非常奇怪,骆驼祥子不是老舍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吗?怎么老人一出口就说出骆驼祥子这个名字,并且还是包月的骆驼祥子。我的好奇引起了老人的注意。当我对他说:“那包月的应该是洋车夫,而骆驼祥子只是老舍作品中一个拉洋车的称呼而已。”老人对我这一问也感到疑惑。两人的疑惑碰到一起,总需要解释一番。老人看着我说道:“洋车夫就是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就是洋车夫。全北京的洋车夫都叫骆驼祥子。”
话剧《骆驼祥子》这让我瞬间想起了老舍《骆驼祥子》这本小说的影响力。这本书是老舍在年时开始写的。据说,《骆驼祥子》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最初发表于《宇宙风》。作品通过祥子这个底层人物反映了当时洋车夫悲惨的命运。《骆驼祥子》由于符合当时底层劳苦大众的真实的人生境遇。因此,作品很受欢迎,很多怜悯劳苦大众的的知识青年爱不释手。骆驼祥子这个人物形象也越传越广,甚至成为洋车夫这一特殊群体成员的统一称呼。骆驼祥子是洋车夫,洋车夫是骆驼祥子。
洋车夫们知道,一生好强、倔强、辛勤的骆驼祥子,人生最终惨败,他们不希望自己将来如祥子一般,但他们又不得不承认,他们将来的命运未必好过骆驼祥子。随着老舍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洋车夫接受了骆驼祥子这个形象,好似就在一夜之间,骆驼祥子成了北京洋车夫的代称。那时的北京是洋车夫最密集的地方,骆驼祥子的称呼也随之传遍了北京城。
洋车夫铜像老人的父母因巴金的《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别样的人生,走上革命道路。北京的洋车夫因老舍的《骆驼祥子》,一夜之间有了统一的代称。可见,一本书的影响力有多大!有时陷入人生选择的彷徨中时,何不从书中启发自己的灵感。